著名语言学家胡明扬先生
胡明扬先生1925年生于浙江海盐,194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主修西洋文学,副修中文。1949年至1952年在中央国家机关从事外事工作。1952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从事英语教学,任英语教研组组长。1961年转入中文系,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后又兼任留学生汉语教研室主任、语文写作教研室主任,并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80年起,相继担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名誉院长,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现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言学会名誉会长。
在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胡明扬教授为中国语言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在汉语方言、社会语言学、语言理论、近代汉语、现代汉语语法、计算语言学、词典学、语言教学等语言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成果。 胡明扬教授的语言研究历程是从研究家乡方言开始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吕叔湘先生和丁声树先生的指导下,他调查了自己家乡方言的代词,并于1957年在《中国语文》6月号上发表了《海盐通园方言的代词》一文。该文是较早注意到方言语法研究的重要文献,它的发表对扭转传统方言研究只注重语音语汇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后续的方言研究中,他始终注重对方言语法的研究,这在他的论文《海盐通园方言中变调群的语法意义》和专著《海盐方言志》以及他主编的国内第一部方言语法论集《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胡明扬教授多年倡导和力行的方言语法研究已逐渐为汉语方言研究者所认同,这对汉语方言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胡明扬教授是国内最早进行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学者。几乎与国外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同时,他就写出了已明显带有社会语言学倾向的论文《上海话一百年来的若干变化》(作于1967年),揭示了各种社会因素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