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英名闻全国
只要一提起她的名字,无人不举起大拇指,啧啧赞许:“巾帼丈夫”、“斗争旗帜”,会使人周身像一股热流涌来,斗争勇气倍增。但是不幸得很,在今年一月(注5)高家垛的战斗中,她英勇牺牲了。
记者老早就想对她的生前事迹访问一下。她的家在姜堰(6)北三里堡乡,想找她的家属,我不易去,她们也不易来;想找她同乡的干部,干部都不在,最后在高凤英邻乡的干部口里了解了个大概;但关于高凤英的历史,知道的仍然很少,“高凤英以前是渔船上的黄毛丫头”,大家都这么说。
过去的黄毛丫头,今天变成了全国闻名的人,这确实不容易。但真实的高凤英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她大胆、勇敢、纯洁、有良心,身体结实,好劳动,这些先天条件,使她一朝懂得了革命,就成为一个出色的游击队战士。
高凤英的像貌,据和她一起的同志说:不怎么漂亮,黑黑的四方脸,一对圆圆的大眼睛,鼻子很高大,一头棕色的黄头发,身体不高也不算矮,很粗壮(注7),但与一般胖子不同,她结实有力,八十斤重的大米,可以扛到肩上就跑,一点儿也不摇晃。
(二)高凤英的历史
高凤英的父亲高文喜,一生地无半分,屋无半间,全部财产就是一只破船,几口破网,今天到东明天到西打鱼。但是打鱼也有范围,就是在姜堰镇附近。这里不能像介绍其他人一样,住×区×乡×村,只可以说是住姜堰一带的人。
她一出世就随父母过渔船上的生活,帮着拣鱼、拾草,稍大了一些,就帮着撑船下网起网,到树上去掰些树枝当柴烧。人口增加了,还是单靠打鱼一行,生活愈益困苦,一天打不到鱼,就一天没得饭吃,打到鱼卖不掉,只能将鱼当饭吃,这样混了几年(注8)。
在1938年前后,“忠义救国军(注9)”驻姜堰泰州一线,就象驼子害搭背,更加糟糕,连鱼也吃不到嘴。河里鱼到网里一出水面,就被一钱不给的兵老爷抢走了。正在这个时候,母亲害病死去,于是高凤英开始了童养媳的生活。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母亲死后没有多少时日,她的未婚夫也死了,做小媳妇的苦且不谈,现在要做为大家所公认的“望门寡妇”了。
舅父是个二流子,听说外甥女丈夫死了,便暗中把外甥女许给ⅹⅹⅹ,从中捞一笔款子。带信给她到他家去解解闷,鱼呀肉的招待得非常客气。三天后来了个陌生男人,这时她已飞不高跳不远,再加上舅父的花言巧语,只得跟着走了,这就是她现在的丈夫,住在姜北区双堡乡。
现在新婚夫妇只有三间茅屋,也无半分土地,结婚一个月,婆婆出门讨饭,丈夫去上海拉黄包车,留下高凤英一个,以做短工糊口。
去年春天,她听到政府要发动群众开垦她家乡附近的一块二百亩大小的荒垛,分给无地少地的贫雇农。她最先一个响应,“这下可要翻身了”,每天起早到晚,动员大家动手,成了开荒中的一个自然领袖,结束后她最积极,应该多得,她全家得了四亩田。
在组织妇女联合会时,由上而下选举,高凤英当选了村妇女代表,全乡总选时,当选为乡妇联主任。以后在锄奸、参军、土改等运动中,没有哪一次少得了她。
她从小过着漂流的生活,一生靠了双手养活自己,因此她很吃苦、耐劳、大胆,最能体贴穷人的苦处。除此外,她又有其他妇女所少有的特长,游泳,爬树。因此在自卫战争(注10)开始时候,她已经是乡里的一个得力干部,一个中心人物。
(三)高凤英能打仗
去年八月十四日(注11),蒋顽军(注12)占据姜堰镇,血腥的魔爪伸向乡村,双堡距姜堰镇只三里,首当其冲,高凤英随其他干部一起离开了本乡。她不到别的地方去,跑到区队(注13)要求参加武装游击队。
区委同志对她说:“这里环境今后会继续紧张,‘扫荡’‘清剿’将成为家常便饭,你到台北(注14)去,那里会有较大块空隙,你就在那里参加工作。”
“树长千年打柴烧,人活百岁泥里埋,像我这样年纪二十一二岁的人,不知死了多少回,我不到那里去。”
“这样好了,到台北去是隔了县,你且到邻区去,以后看情况如何。我们这里是姜堰镇的侧面,一定会比其他地区紧张些。”
“不论哪里都不去,你也怕死,他也怕死,哪个来革命呢,你给我一支枪。”
领导上见她如此坚决,当时的意思是暂时留她在区队里吧,以后再谈,于是随便给了她一支湖北条子小马枪(注I5)。她高兴极了,一时一刻的枪不离人,人不离枪,另外向其他同志要了两个榴弹(注16)插在腰里。
这样她成了姜北区唯一的女战士。
八月里(注17)有一天,三四十个土顽,想到我中心区抢粮,一直窜至尤家庄。区队驻在河北,大概是发现区队目标吧,土顽至大河边不再前进了,埋伏在河边。
她在忙着擦枪,拣子弹,心想:“一定要打他一下才好,不然这些鬼(注18)要天天下来作怪了。”
区队决定打了,四十多人,直向敌奔去。高凤英力气大,跑得快,巴不得马上冲至河边,她一步跨一个轮子(注19),冲在大家的最前面。
在一阵喊杀喊缴枪的乱声中,她一跃占领了河北边岸坎子,敌人开始胆怯后退了,后到的才到河边,只见高凤英已经跳下河,一只手举着枪,一只手放在水里,像在陆路上跑路似的,飞快的翻上了南岸,尾随着混乱了的敌人追击一里多路,打掉六七颗子弹(注20)。
区队的同志都说:“高凤英有种,本领好。”
又有一次,在竹园乡胡家舍,敌人下来三四十人,班长孙厚昌带着她们半个班五六个人,大早出去放游击小组(注21),被敌人发现了,三挺机枪火力向他们打过来。
一齐撤退吧,后面是大河,“怎么好呢,这一下子死定了。”班长也没主意。
高凤英跑向前去想了解个究竟。
“高凤英,高凤英,腰弯下来点,”班长只是在后面喊(注22),别的同志眼睛紧盯着她,担忧着她的安危。
“撤退吧。”班长说。
“不能一齐撤下去,你们先走,我在这里掩护。”
“你一个人在这里不行的。”
“你们快些走吧,你也不死,我也不死,这里没得人变鬼呢!”说的慢,那时快,她已经找好了有利地形,一枪一枪的打过去,射击着梦想扑过河来的敌人。
她看着班长走远了,机枪火力已经够不着,她一滚跳下南北河,等到敌人发现她下了水,她已经上了岸向西去了,敌人只是站在东西河的南岸发呆。
“高凤英能打仗。”几次作战中使大家不约而同的这样说。领导上取消了“暂时留她”的意思,每次作战,已经少不了高凤英了。
(四)高凤英更能侦察
八月底(注23),这一天早上,班长孙厚昌又带着高凤英等几个人出去放游击小组,一个上午总是很平静,老百姓男的女的都一堆堆在车篷里(注24)树荫下乘凉。
他们几个人早上确实是非常紧张,轮流的向四周探望。到这时也挤进老百姓的人堆里闲谈起来:“同志,没事哦,今天到这时候,不会再有情况了,早上又不曾听到枪声。”
就在这当儿,南面从高粱田里,远远传来几响步枪声。
“他妈的,说到曹操曹操到,真又作起怪来了。”老百姓一轰散了。
哒哒哒……一梭子机枪(注25)向这屋脊上打过来,班长忙喊:“敌人发现我们目标了。”
高凤英从屋脊上向下一滑,一只脚蹬住了门板,门板直倒了过去,再叫人把门板竖起来已经来不及了,从七八尺高低的屋脊上就向下一跳。
“喂,西南也有枪声!”班长没奈的喊她来想个主意。
她头一转,一溜烟跑到西边三四丈高的大树脚下,衣袖一撸,像猫儿抓树上鸟儿似的,一刻儿到了树顶上,。班长等几个人见她上了树,也急忙跟到大树下,仰望着她的动作。
“一路在正南,一路在我们这里西南方向,在慢慢的向北移了过来。”
“一二三四五……三十五。”高凤英在数着。
“两路多少人呀?”
“正南一路三十五六个,西南一路四十多个。”
敌人情况查清楚了,她更觉得混身是劲,从树上下来的时候,比上树的时候更快,只见两只手松了一根树枝,又攀住另一根树枝,又松了一根,一忽儿到地面上了。
打了两个榴弹,又打了两枪,他们机动转移了。
(五)高凤英知道甘苦
高凤英对待自己同志,是个大姊姊,她最知道甘苦,善于管理革命家务,除去放哨、侦察、打仗以外,她还帮同志们洗呀缝的,帮厨房里挑草扛米,一天到晚很少见她
静坐在那里一会儿的。
一个通讯员谈起高凤英来,常说:“我们部队一百多
个人,没有哪一个不曾请她洗过衣服的,没有哪一个不曾请她补过鞋子
因为部队成立不久,很多必需的东西不全,高凤英在边区(注26)活动时,从“还乡团(注27)”、恶霸家里拿回一个铜勺,又拿回一个镰刀,方便不少。
游击队员庐玉富,在环境紧张的时候,被精简回去了,无法生活,她拿出平时结余五十斤大米给他,并且替他想好了挑糖担子(注28)的办法谋生。
她乡里大队长出来参加游击队的时候,有八亩黄豆还在田里没拔,眼看“还乡团”就要来抢收了。她记得大队长过去被老板关在泰州十多天,全家吃野菜过活,她决心想办法要把黄豆拔回来,于是在某日夜里,找了几只船和三十个民夫,一股劲就拔了六亩。土顽发现打枪,她们已经回来了。
部队转移,体弱多病的同志,东西拿不动,她帮着拿,替他们背背包。
十二月二十三日(注29),蒋土顽千余人,分十路扫荡,区队分组活动,在敌人的空隙穿插,到晚上各组合到一起。戴裕美同志在白天带了花,要马上送到后方医院,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有几个同志听到要去后方医院,稀稀的跑到别处睡觉去了。这也难怪,第一是穿插了一天,谁都非常疲劳,再则每逢有情况,后方医院一定难找,而且已经是天黑,下雨以后,地上还没干。
但戴裕美却非送后方医院不可,高凤英把他创口包好,出门去找担架。
一直到半夜三点多钟,才找到了后方医院。
区队已去信要高凤英回来领导班的工作,她急忙把满是血水的衣服洗好了,当天又回到部队里。两天后戴美裕同志因流血过多,光荣牺牲了,她又赶去料理戴美裕的后事。
高凤英尽自己所能够的,帮助解决同志的困难,而她自己的私人生活,却反而不大照顾,没得衣服,没得袜子,赤脚的时日比穿鞋的时日多。她常说,现在是同生死共患难的时候,一切都不较量,把反动派打走了,才真有好日子过。
(六)高凤英与孙厚昌
游水、爬树、刻苦等这是她的生活环境养成的,坚定勇敢这主要是她有了“为革命流血牺牲是光荣的”和“只有共产党在,才得翻身”的信念,她的班长孙厚昌告诉我关于他自己的一段故事,是最足以说明这点的。
十一月(注30),环境日渐紧张,发生个别人员逃跑现象,孙厚昌也被这些现象吓住了,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一天到晚萎靡不振的样子,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工作是打一棒跑一步,比从前差远了。
高凤英和他生活在一起,早已知道他这种表现的病根子了,随时随地注意在班里说些打气的话:“揪哦(注31),不过他就这几个鬼作怪,”
有一次,高凤英把孙厚昌扯上去谈(注32):“你晓得的,我过去过的什么生活,现在又怎么样。”她先将自己翻身的事实说了他听,他用心听着,也没说什么。
“同志,我们不要吃了果子忘记了树,你家过去也和我一样,亩田亩地没得,就是靠两只手做苦工生活,现在分得了八亩好平地,假如没有共产党来,骨头忙断了,酒壶嘴子磨亮了(过去买田要封建恶霸吃酒)恐怕也别想买这几亩地吧!”
“不错,我家……”
没有让他说完,她又追问一句:“再一层,如果共产党不来,那里轮到我们这些人做乡长、指导员、妇联会长呢!”
孙厚昌有些转变了,但高凤英认为他思想上尚未全部解决问题,这以后五六天的一个晚上又找他谈话了。
“上次我们谈的那些话,你以为怎么样呢?”
“谈了以后,你看我是不是变了些吗?”
“不过,我们还要下决心,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坚决不动摇不妥协
“积极斗争,也不一定牺牲,难道我们这些泥腿儿揪不过穿长衫戴眼镜的大先生吗?”她又叮上一句:“只要我们下决心,班长,你看怎样?”孙厚昌一声不响。
这以后孙厚昌积极起来了,天天晚上进本乡(注33)活动,做宣传工作,捉奸细,拆“还乡团”的屋子。
孙厚昌的家住在顽化区(注34),有一次,他进乡工作,顺便回家一趟看母亲。一进门,他母亲就拦大门一跪,眼泪像断了线的玻璃珠似的,笃笃响的滚到棉衣上,两手拉住孙厚昌说:
“乖乖呀,有些干部呀,都上了街(注35),你个死脑筋,还在乡下钻来钻去,你不能把个小命送掉呀!”她更哭得厉害。
“我上什的街,上街送死!”
“乖乖,你就是不上街,你也不能天天家来同那些人(指反动派)作对呀,我求你以后不要再干那丢性命的事了吧。”说着又连连磕头。
孙厚昌感到十分为难,左又不好,右又不好,但是忽然好像觉得高凤英在对他耳边说:“同志,我们不要吃了果子忘了树,我们要下定决心。”于是他的决心就来了,说:“娘,反动派要我们的命,我们要保卫翻身
果实,只有和他干到底。”
母亲拉着他哀哀痛哭。
他说:“娘,几十年的苦日子,你忘了吗?我干的事不是为别人,是为的穷人。”母亲反被他说服了。
事后他回忆这段故事时说:“如果没有高凤英,我差点要上反动派的当了,和高凤英在一起可以变好人。”
七,
蒋顽组织千余兵力,对紫石(注36)进行了五天的扫荡。这一天,一月十四日,(注37)是大扫荡的第四天,县团一部集合三个区队五百多人,分三路去张尤庄一线(姜堰东北十里)伏击姜堰下乡的敌人,高凤英参加了西边的一路。
最东线一路在陈家庄(张尤庄东面)与敌人接触起来,一时间机步枪齐响,十分钟后,枪声停止了,这是我们打了胜仗,歼敌一个排,缴机枪一挺,机动转移了。敌人在摸索前进。
西边两路没有遇到敌人,休息在高家垛吃饭。高家垛四面都是大河,大河的西边四五十个土顽,不时的打来几枪。
县团参谋处的通知是:“各单位赶快吃饭,准备战斗。”
高凤英以往在区队单独行动,侦察情况都没有一次少得了她,一碗饭三扒两咽,一刻儿一碗饭下去了,背起小马枪出门就向西跑去。
敌人在坟包上、河坎下闪呀闪的,她一个一个在心里数着,一面向别的同志挥着手……
“西边敌人不远,小心点儿,防他打冷枪。”
她正在说着,叭叭打来两枪,她觉得脚腿像有人向后一拉似的,鲜血沿着腿直流到地上,她带花了。
这时,大家中饭刚吃饱,计划行动的当儿,敌人的增援部队到了,从西、南、东三面冲向高家垛,枪弹像夏日的暴雨似的打了过来。
这时我们部队决定突出包围圈转移。
卫生员急急忙忙把高凤英花口包好,宗倚山同志背起她就跑,可是这里不比其他地区,四面都是大河,突过这条大河,还要过三四条河,才得跑出包围圈以外。
敌人越来越逼近,枪弹也越打越密,落到河坎的烂泥上,像数万数千个青蛙吞虫的声音似的作响。
宗倚山同志想:“平时她待同志们多么好,特别是我,洗衣服、做鞋子……都是她帮忙。”他下决心:“活,两个都活,死也死在一起。”
高凤英见情势很难通过大河,坚决的说:“你可以冲得过去,你一个先走,我一个人死就死。”
宗倚山像没有听见,还是死命的背着她跑。
“我一个人死,还有你们在,还有共产党在,你赶快一个人走吧。”她一面坚决的说,一面就从他肩上塌下来。
于是,他又急忙把高凤英埋伏在一家猪圈里,盖上稻草,他走了。
国民党反动派像野兽一样冲进了村庄,到处打枪,挨户搜索,家家恐吓:“你家有匪,赶快说出来,找到杀你的头。”可是没有一个说。
天色已经晚了,敌人又进行第三次搜索。
一个土顽跳进猪圈里,用脚踢开稻草,高凤英一动不动的躺着。
土顽后退了一步,直着嗓子,连连大喊:“高凤英在这里,”“……”
反动派像疯狗似的,一齐拥来十几个。
敌人开始发问:“你们有多少人……”
“就是我一个人。”高凤英声色俱厉,没有让他问完,就狠狠的答道。
“漂亮点儿说,你们有多少枪?”
“枪是多哩,不晓得多少。”
狗官们刚才洋洋得意,顿时变成了满身没趣。
“他妈的,把她带去。”
“带到那里,要死的有,要活的不要想。”
疯狗们恼羞成怒,向高风英的胸口戮了三剌刀。
三天后,一月十八日(注38),高家垛庄上传来笃笃的木鱼声,亮起一堆堆火焰。庄上老百姓自发的请了十多个和尚,替高凤英做斋。高凤英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这样倔强英勇的献出了生命。
她是中共正式党员,在去年四八烈士殉难日(注39)入党。“高凤英的故事”,从《从不屈的斗争》书中剪辑下来的,时在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期间。实际写作时间是在1947年6月,至今已62年。
注1:女民兵,是最初对高凤英的称呼,后来她参加了游击队,成为一名正式的游击队员。
注2:去年八月。是指1946年8月。
注3:土顽。当时人们称国民党反动派是顽固派,因而称顽固派的地方武装部队为土顽。当时国民党顽固派的正轨部队,因有美国武器装备,人们习惯于把这种部队称为洋顽。
注4:三八。全称应称为三八妇女节。当时解放日报三八节社论,应是1947年三八节社论。
注5:在今年一月。是指1947年1月。
注6:姜堰。是海安、泰州一线中间的重镇,当时一度被国民党反动派占据。
注7:很粗大。我在描述高凤英的身材体态的时候,在新闻通讯中无选择地使用了当地的习惯语言,现在看来这是对高凤英同志的不敬。实际上高凤英的身材是不高不矮,比较结实。
注8:这样混了几年。这是当地的习惯语言,现在来看“混”字不雅,也不合实际。实际上是紧紧巴巴地困难地度过了几年。
注9:忠义救国军。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占据上海以后,经蒋介石批准于1938年正式成立的忠义救国军,军统负责人戴立任总指挥,活动在日军占据地区的后方沪宁一带,对抗日战争做出了牺牲和贡献。1941年以后,这支以忠义救国军为旗号的军队,开始反共,打击和镇压人民革命力量。
注10:自卫战争。在国民党反动派大举向解放区发动武装进攻的时候,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最初我们认为是自卫战争,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向全国各个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以后,我们才改称为解放战争。
注11:去年八月十四。为1946年8月14日。
注12:蒋顽军。这里的“蒋”字是指蒋介石的正轨部队,也叫“洋顽”。这里的“顽”字,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地方部队,也叫“土顽”。洋顽协同土顽一起行动,当时人们称为“蒋顽军”。
注13:区队。当年为了坚持敌后武装斗争,县有独立团,区有区游击队,乡有乡游击队,以这些武装力量为骨干开展人民战争。
注14:台北。为了便于坚持斗争,当时把东台县东北一部分地区划分出来,成立了台北县。当时台北县是暂时比较安全的地方,因而这时海安县姜北区的领导干部,为了爱护高凤英,就准备把高凤英暂时调到台北县去工作,受到了高凤英的拒绝。高凤英认为坚持原地斗争,才是最光荣的作为。后来因为与台湾宝岛的台北同名,江苏省的台北县改名为大丰县。
注15:湖北条子。是指湖北省汉阳兵工厂制造的步枪,当时这种步枪被人们认为是质量比较差的步枪,从日本兵手上缴获来的三八式步枪才是好枪。高凤英不嫌弃湖北条子小马枪,她一直使用这支小马枪,参加了多次战斗。
注16:榴弹。是指手榴弹。游击队员们为了说话简便,说成了榴弹。
注17:八月里。是指1946年8月。
注18:这些鬼。当地人习惯地把干坏事的坏人都叫成“鬼”,对国民党反动武装群体,也就叫成“这些鬼”了。
注19:轮子。是指田间栽种农作物的垄子,垄子有宽有窄,便于耕作排水和灌溉。苏中部分地区称垄子为轮子。
注20:打掉六七颗子弹。当时游击队子弹很少,游击队员们十分珍惜子弹,没有把握打到敌人是不会开枪的,因而这里所说的打掉六七颗子弹,是赞扬高凤英勇敢打击敌人的用语。
注21:放游击小组。游击队经常派出五六个队员,成为一个游击小组,深入敌占区或者贴近敌人,抓捕分散零星的敌人,侦察敌情。队员们把参加这种活动,视为光荣的任务,叫做放游击小组。
注22:班长只在后面喊。这是当时赞扬的口语,并非班长别无作为,只是喊叫,而是不断地认真关爱地呼叫。
注23:八月底。是指1946年8月底。
注24:车篷里。是指水车篷,车篷里有一部牛拉水车或者是人力水车,戽水灌溉农田,在炎热的夏天,附近农民经常在车篷里纳凉聊天。
注25:一梭子机枪。这是当时游击队员们的习惯用语,实际是敌人的机枪打过来一梭子子弹。
注26:边区。是指当地当时游击队活动的地区与敌占区交错的地区。
注27:还乡团。国民党反动派,利用部分外逃的顽固地主,组织还乡团,镇压和杀害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家属以及当地参与土地改革的积极分子。
注28:挑糖担子。是做小买卖,肩挑担子,叫卖米糖。
注29:十二月二十三。是1946年12月23日。
注30:十一月。是1946年11月。
注31:揪哦。是当地的习惯语言。比如两个人争吵打架,说成是“两个人揪起来了。”比如说发誓要对某人进行报复,说成是“我要和他揪到底。”高凤英所说的“揪哦”,说的是要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坚决斗争下去,直到最后胜利。
注32:扯上去谈。这里游击队战斗的地区,是水网地区,很多时间是在船上生活和战斗。这里所说的扯上去谈,是高凤英请她的战友离船上岸交流谈话。
注33:进本乡活动。当时一般号召坚持原地斗争,但在敌我斗争形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允许党员干部和游击队员暂时转移到邻近地区,保存力量,择机回本乡本村打击敌人。
注34:顽化区。是指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占据的地区,当时当地人民群众就把这种地区叫成顽化区,这样就与解放区区别开来了,其实国民党顽固派不得人心,这些地区的人民群众仍然思念共产党,支持游击队,因而把这种地区叫成顽化区是不准确的。
注35:上了街。这里的“街”是指被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占据的城镇,面对当时的紧张形势,少数干部和群众有些骇怕恐慌,临时跑进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占据的城镇。
注36:紫石。是县的名称,全称是紫石县。当年国民党元老韩紫石是江苏省海安镇人,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且做出了贡献,在抗日战争期间,为纪念韩紫石,因而把海安镇地区划为紫石县,后改为海安县。
注37:一月十四日。是为1947年1月14日。
注38:一月十八日。是指1947年1月18日。
注39:四八烈士殉难日。高凤英是在1946年“四八烈士殉难日”入党的。1946年4月8日,参加国共和平谈判和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王若飞、秦邦宪,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同机回延安的还有新四军军长叶挺,教育家黄齐生等共17人,不幸因飞机失事,在山西省黑茶山遇难,全国哀痛,因而史称1946年4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