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世界冠军容国团,一个体育天才却在31岁时自缢而亡!
贺龙担任国家体委主任的第5年,20岁的容国团从香港来到内地,落户在广州体育学院,两年之后,容国团代表中国人拿到第一个世界冠军。
那是1959年在西德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这次夺冠,被周恩来总理认为是当年的第二件大喜事,而另外一件,就是建国十周年,于是,双喜临门,周恩来就把当年诞生的新中国第一个乒乓球品牌命名为“红双喜”。
逻辑上来说,没有容国团,可能就没有红双喜这个妇孺皆知的运动品牌。不过遗憾的是,红双喜一直存在直到今天,而容国团,却早早地在北京龙潭湖畔的老槐树下上吊自缢了,时年31岁(1937年—1968年),正是壮年。
事情要从1950年说起。
这一年,容国团13岁,由于家中贫困、父亲失业,他不得不辍学打工。在父亲朋友的介绍下,容国团来到香港东区的一家鱼行当了童工。
一年以后,在父亲原单位的照顾下,容国团转到香港进步组织工联会当了一名图书管理员。(容国团的父亲是一名海员,同时他又是海员工会的会员,而海员工会隶属于香港进步组织工联会,因为这一层关系,容国团才能进到联会。)
工会办公的楼上有一个房间,里面放了一张乒乓球桌,专门供会员们在空闲的时间切磋球技,刚好,这间房子就在容国团办公室的隔壁,就这样,打小在广东老家被乒乓球吸引的他,阴差阳错,在香港再次遇上了乒乓球。
从1952年开始,容国团在这个空间不大的球室一练就是5年,到1957年的2月份,香港举办全港乒乓球锦标赛,20岁的容国团代表工会联合会参赛,一举夺得了冠军。一个天才的乒乓小将,就这样横空出世。
这一年的4月份,当时的世界乒乓球团体冠军、日本男子乒乓球队到香港访问。期间,球队的主力、男子单打冠军荻村伊智朗提出要跟香港的年轻人切磋球技,他没有点名道姓要跟谁(可能他也没把香港年轻球员的技术放在眼里),于是,代表香港乒乓球第一水平的容国团就被动成为了他要切磋的对手。
就是这场所有人都以为没有悬念的切磋,改变了容国团的人生轨迹,甚至影响了此后几十年中国乒乓球的国际地位。
在第一场开局不利的情况下,容国团迅速调整心态,改变打法,以21:19逆风翻盘赢下首局;第二局,荣国团的压力就小了,打法也更自信,进攻防守游刃有余,厉战之下,以21:13赢下第二局。结果显而易见,容国团以2:0完胜当时的世界第一。
如果说两个月之前的香港锦标赛还只是容国团小试牛刀的话,那两个月之后的这场终极高手对决,就是这个年轻人的“大杀四方”,直接引起了当时乒坛的地震。
打败荻村之后,欧洲和日本的球队开始跟容国团接触,他们都在争取这个年轻人为自己效力;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的新闻媒体和广大民众对这个天才少年,显然没有多大的兴趣。
他大败荻村的轰动性新闻虽然震惊了国外,可香港媒体却鲜有报道;更加严重的是,一个月之后在马尼拉举办的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直接被剥夺了参赛的资格,他的名字被香港乒总会做了手脚,以至于不能参赛。堂堂乒坛第一人,竟无比赛可打,闻所未闻!
困境之下,荣国团只有两条路可选:
1-接受欧洲或者日本的邀请,为他国效力;
2-到内地去,代表中国打球;
他选择了后者。
1957年的夏天,荣国团做了决定之后,就向广东体委提交了申请,到了11月份,在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的大力支持下,荣国团顺利来到广东体育学院。
两年之后,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率队参加联邦德国举办的世乒赛,容国团以黑马的身份杀进决赛圈,经过4局艰苦的鏖战,以3:1力克匈牙利老蒋西多,为中国乒乓球队夺得第一个世界性的冠军奖杯,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体育届获得的第一个冠军。这份荣誉,空前绝后!
再到1964年底,容国团临危受命,担任女乒教练,在女乒接连败给国外、信心严重受挫的情况下,容国团废寝忘食、整顿作风、改进技术、励精图治,一年之后,就将女乒从一个常败的队伍送上了世界第一的王座,夺得第28届南斯拉夫女子团体、单打、混合双打冠军。这份功劳,空前绝后!
可天才最终还是陨落了。
4年之后,容国团不堪忍受那场风波带来的精神折磨,在一颗槐树下自缢。
等到被人发现的时候,他已经走了,衣服整整齐齐、鞋子干干净净,只留下一行遗书:“我历史清白,不要怀疑我是敌人!”
历史早已经证明,他从来都不是敌人,而始终朋友;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用自己的体育天赋,为乒乓外交贡献了最坚实的基础,助力新中国成功打开了外交新局面;他以个人的洪荒之力,带动乒乓成为国球,在艰苦的年代里,增加了人们对体育的执着,也奠定了此后几十年,国乒荣誉的基础。
这样的人,值得永远被铭记!稍显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人,对于他的了解,只是第一个获得冠军奖牌的人,寥寥数语,再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