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抗战初期的珍贵照片
——1938年冀中区行政公署第一次行政会议合影
这是1938年5月8日,在河北省安平县原县公安局院内,由当时的县照像馆拍摄的冀中区行政公署第一次行政会议参加人员合影。
这张照片包含着一段绝不平凡的历史。
早在1937年12月,晋察冀边区行政会议期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就与吕正操等谋划组建冀中区,并在地图上划出了其大概的四至范围,即西到平汉铁路,北至北宁铁路,东到津浦铁路,南抵石德铁路,包括27个县另12个县的一部分。南北长约300公里,东西宽约200公里,人口约200万。
1938年1初,晋察冀军区及边区党委,对冀中工作做出重要决定:在开展群众游击战争,巩固、扩大冀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民主抗日根据地的总方针下,主要任务是肃清反动势力,扩大抗日武装,改造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安定人民生活,巩固抗日秩序等。同时,经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与吕正操等研究,初步划定了冀中抗日根据地的活动范围,冀中区的名称从此正式产生,并从此名垂青史。
同年1月11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召开,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这次会议认为,应在晋察冀边区建立统一的抗日政权,以“巩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使它成为保卫华北的铜墙铁壁的堡垒之一。”
根据此次会议决定与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在晋察冀边区党、政、军组织的帮助下,1938年5月初,又一个在我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冀中行政公署,在冀中腹地安平正式成立。5月,即召开了冀中行署第一次行政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晋察冀边委会代表、冀中行署各部门负责人及各县县长等,共三十一人。
冀中区行政公署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所属的一个省级政区单位。
成立的冀中区行政公署(以下简称冀中行署)由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领导,其组成为:李耕涛任主任(后为吕正操兼主任,李耕涛任副主任),另设秘书(长)及参议;工作机构设民政、财政、实业、教育及秘书室等。冀中军区司令员为吕正操。
冀中行署成立后,在原有几个抗日县政府的基础上,不久即建立了十八个抗日县政府,到6月又发展到二十四个,而到9月份时,更发展到空前的三十五个。在这些抗日县政府中,不仅有共产党的县长,还有国民党员和旧人员任县长的县政府,如深县县长刘希亭(国民党员)和肃宁县长马伟勋(旧政府工作人员),她也是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这张照片就是在华北特别是在冀中,日寇进攻最猛烈、白色恐怖最严重、当时形势最混乱的情况下,由当时的冀中行署所属高阳县县长李子寿(中共党员)及其母亲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在抗战最艰苦的日子里,上级党组织为保护党的组织和每个党员,指示把有关文件和照片全部销毁。可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李子寿却一直舍不得销毁,而让其母亲精心珍藏在家中。李子寿的母亲将其包裹后隐蔽在自家的房樑上,这才得以保存至今。这是现今所能看到的冀中地区乃至整个晋察冀早期最珍贵的历史照片。
抗战胜利后,李子寿才从家中将此照片取出,由自己保管,并一直保存到现在。
李子寿,照片第一行左一,时年27岁,中共党员,高阳县县长。
第一行左四,即吕正操。
第一行左五为李耕涛。
照片第一排左起第二人为李傑庸(李杰庸),晋察冀边委会代表。
第二排左一马伟勋。
第四排左一刘希亭。
第一行左八为赵亚平,是当时唯一的女性代表,时任冀中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
关于冀中区抗日政权的建立,爸爸在回忆录中写到:“(1938年初)边区政府召开了有聂荣臻同志参加的委员会议,会上决定组建冀中政权,李耕涛任冀中行政公署主任,由吕正操、孙志远和我三个政府委员会成立办事处,由我负责。聂荣臻同志在会上指示我,到冀中后先找民房驻定,找吕、孙商酌把行署、办事处建立起来,然后在动委会协助下委派县、区长,把各级政府逐步建立起来。……我返回冀中前,党的晋察冀北方分局已经成立,彭真书记也到了。我去冀中的临行前曾请示彭真同志,他指示说,要召开群众大会,大力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捐弃前嫌,阶级矛盾要服从于民族生死存亡的矛盾,动员各界爱国人士,一致团结抗日。不久,我同李耕涛以及他带的阜平人韩德三、李剑飞、李云书等人一行,由三分区部队护送,经曲阳燕赵镇到新乐附近,夜过日寇封锁的平汉线,经定县到了安平,向吕、孙谈了聂、彭的指示和边区政府的决定,介绍李耕涛等人与吕、孙见面。经过几次商酌,组建了行署和办事处,委派了一些县长,记得的有:马濯之任河间县县长,傅子义任定县县长,周克刚任深泽县县长,师容之、仇友文、王文仲分别留任安国县、安平县和博野县的县长,刘曦庭从蠡县调深县,蠡县另任李玉林为县长,还有任邱、高阳、雄县、肃宁等县的原任和新派的县长已记不清了。接着冀中党在鲁賁主持下召开代表会议,会后行署召开了县长会议,布置了发动和组织群众,动员粮食和棉花等任务。”
从时间、地点上分析,这张照片应该就是那次会议以后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