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纪忠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744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14日

好多年前、好多年后:感言冯纪忠先生

发布时间:2010-12-11 09:31:22      发布人: 天堂天使
好多年前、好多年后:感言冯纪忠先生 2009-12-13 07:12:29 ——好多年前,我记忆深处的冯先生不是那位站在文远楼梯形教室里开讲座的冯先生,而是某个下午,当一群学生在文远楼边上踢野球时,把球踢到了马路上,迎面走来了一位身材修长、两只手揣着的学者,一个垫步,扬起长腿,挑射,把球精准地挑给了几个游戏的学生的那个冯先生。先生脸上充满笑意,学生一片喝彩。这才是我印象中的冯先生。 ——好多年前,我在大连路和四平路交界的那个建筑书店里买下了一本翻译自德语的《现代建筑的造型与结构》时,满心欢喜。心想,这下,设计课上,造型的能力和水平肯定有所提高。翻看了一个下午,越看心越凉。整本书讲的都是的钢结构、构造、节点,这些东西,与我们当时心里所预期的“造型”有着巨大的距离。就把这本书扔在了箱子底下。好多年后,想到当下建筑的毛病正是由于把“造型”同“结构”彻底分离在走到了今天的地步,遂想到那本书,它的校对者是冯纪忠。 ——好多年前,方塔园刚刚建好,辅导员和任课老师领着,我们乘着校车来到了松江。进了园子,大家使劲地问老师哪里设计得好?哪里现代?老师就一个劲地让我们看空间,看细部。那时,我只觉得,这是一座仿古园林而已;好多年后,当我自己追踪过蒙德里安、杜斯伯格,拆解了密斯、斯卡帕,我才能够看到,方塔园里的白墙,竟然不是转折的,而是彼此穿插而通透的。而那条“甬道”,既有古代旱地园林的作法,也有现代建筑的身形【参照冯先生谈宋画以及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的线索。见《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更令人赞叹的,是何陋轩起伏的写意【《何陋轩答客问》】,它避免了贝聿铭苏博身上的诸多问题。 ——好多年前,冯先生建议将柳宗元的“旷、奥”之说,与当时刚刚兴起的GIS结合起来。听者多大骇,或大疑,不晓得这中国文人对于文章意境的评价,是否能够转化成为数字化的地景潜能的评价体系。好多年后,许多人不再提这项计划,做的却是类似的工作。 ——好多年前,我陪谭先生(加拿大著名建筑师)一起住进了武汉东湖那个神秘的客舍。当时,那个单位濒临破产,准备拿这份产业与外商合资。整个建筑群落已经破败不堪,谭先生仍大为惊奇,他说,那种竖向窗、虎皮石墙他在同济看过,而建筑与地貌的完美结合,展示着设计师用建筑与远近对话的能力。好多年后,我再去东湖,冯先生的这栋建筑已经被改造得像俱乐部。 ——好多年前,北京时髦大屋顶,冯先生说,我们应该回归到建筑的本体上去。在当时,“空间”并不是后来人所理解的那种抽象的几何图形,而是有着复合的内涵:比如流程的空间要求、结构的空间要求,更重要地,冯先生提到了社会生活的组织,“对此事、此时、此地的全面了解”。好多年后,我们才听到了人们张口闭口在讲“此在”、“场所感”。 ——好多年前,冯先生跟着自己在维也纳的女老师,背着背包到各个矿山上去捡矿石。冯先生说,他们的材料课不是在课堂里学的,而是在现场跟着老师,用手摸着矿脉的纹理学到的知识。好多年后,当建筑越做离人的身体感受越远的时候,人们才看到,回到田野和工地的种种好处。 ——好多年前,人们把构造就叫做构造。好多年后,有人把构造分成了两类,一类是那些大陆货色的构造,另一类被称为 “建构”,意思是,有些“建筑味道的构造”。冯先生并不这么决然。他在接受T+A采访以及《门外汉谈诗》时,婉转地告诉我们,说来说去,都需要一个“情”字。“情”在,那构造就具有诗意;“情”无,再高科技的节点,都冰冷可怕。 ——好多年前,一位在欧洲苦学了10年的青年,回到了祖国,想要告诉祖国欧洲的种种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好多年后,青年变成了老者,祖国好像仍旧没有听清他的声音。然后,他在欲言又止中走到了遥远之外的遥远。 他的身后,留下了许多惺惺相惜的同济人。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