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学会的《松花江上》父亲唱了一辈子 (刊登于2015年8月15日黑龙江生活报)
投身抗战保家卫国
我的父亲冯青山,1921年出生于贫穷的山城蒲县,在16岁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西牺盟会蒲县分会。父亲曾向我们回忆,那时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在蒲县老爷庙演了三天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几十年来,父亲一有机会,就会唱起当时听到的《松花江上》和《五月的鲜花》,甚至在他晚年病情危重之际,在病床上也念念不忘地哼唱。
1938年初,日军占领了蒲县,父亲义无反顾地参加了人民军队,经历无数大小战斗。1939年夏,父亲所在班在汾阳杏花村附近突然遇敌,父亲和战友们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先敌开火,把日寇骑兵队打得落荒而逃。我曾经问过父亲,那时想过会牺牲在战场上吗?父亲动情地说,那时只知保卫国家民族,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1940年4月,年仅19岁的父亲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后成为部队机要员,负责译电工作。1941年,日军对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父亲随师部在一月之内参加了六次突围行动,和敌军短兵相接,边突围边工作。那时冬季气候寒冷,墨汁都冻成冰了,抄写电文时,只好用嘴哈一口气,写一个字。但父亲始终保持了坚强斗志,圆满完成任务,未出现任何差错。
战火中的真挚爱情
父亲和母亲相识在抗战中,平凡又不失浪漫。母亲的家乡在山东牟平县后垂柳村,1943年父亲所在部队曾驻扎在那里,父亲和战友经常帮母亲家打扫庭院、挑水劈柴,母亲也经常送来开水、地瓜等。1944年,母亲参加了八路军,并入了党,她给父亲写了一封信,附上了照片。收到母亲的信后,父亲十分高兴,也回过两封信。后来经组织同意,母亲由胶东步行几百里山路来到鲁南临汾军部,不巧父亲工作调动,母亲又步行几百里山路来到渤海军区找到了父亲。抗战的共同信念让父亲和母亲走到了一起,1947年初,他们喜结连理,成为幸福的革命伴侣。这是一段多么动人的姻缘!在战火纷飞时,一个女孩走千里山路追寻父亲的足迹,这种爱情弥足珍贵、牢不可破。
亲爱的父亲,您把自己的青春无悔地奉献给了国家,永远是我们敬仰的榜样!
冯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