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俊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54028157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7月28日

海南研璞轩美术学校

发布时间:2011-07-28 15:20:48      发布人: 一米阳光

  陈有俊于一九八四年十月创办研璞轩美术学校,当校长至今。办学二十五年来,培训了短期学员4500多人次,全日制脱产班学生1600多人。少部分考上高等美术院校和到各市县宣传、文化、教育、工会部门工作,有1500多人被推荐到深圳、珠海、广州、中山、东莞、肇庆、汕头、厦门及本省各地工艺厂、油画厂、广告公司、漫画公司等部门工作,绝大多数已成为这些单位的技术骨干,不少人成为企业的管理人员,也有不少人当了老板,还有一些人带资金、技术回乡办企业。这些人还回乡带走大批人出去,解决了上万人的就业问题。学校以较低的学费培训残疾人,现已有十多名残疾人走上工作岗位,乌坡镇的符传清,现在肇庆凤凰工艺公司任总设计师,待遇丰厚;南坤镇藤寨站的冯成佐是中山市旺通木艺厂技术主管,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资助贫困的小保姆陈小珍圆了美术梦,现为深圳市光宇天成漫画公司漫画师。陵水县群英乡黎族青年胡杰在该校免费学习两年后,现在福建省厦门市油画厂工作,去年他妹妹考上云南大学,妹妹的读书费用他全部支付。事迹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海南电视台、《海南日报》、《海口晚报》、《海南侨报》、《参考消息》(地方版)、《五指山报》、《海南政报》、《今日海南》等作过报道,载入《海南百科全书》、《求真务实“三个代表”践行风采录》(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编)。

  办学之初,学校按基础美术教育的模式,先系统地学素描,后学色彩知识和色彩训练。但学生人数不是渐增,而是递减,令陈有俊百思不解。有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的人当老师,宽敞明亮的教室,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为什么学员开始二十多人而逐年减少?第三年只有十几个人,眼看所收学费都不够发教师工资,学校难以继续办下去。陈有俊苦苦思索,多方调查研究,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学生学了美术知识和技能后派不上用场,在家呆着,没有出路。“得为学生找出路”!陈有俊振作起来,骑上自行车出去寻亲访友,为学生寻找出路。后来从一出港朋友那里得知,经济特区深圳珠海那里缺美术人才,很多工艺厂急需美工。得知这个宝贵信息后,陈有俊脑子里如开了天窗,突然明亮了起来,“办工艺美术班!培养工艺厂急需的专门人才”。于是,调整学校的课程,增设国画白描、工笔花鸟画的内容。一年之后,陈有俊带了工艺美术班的学生去珠海找工艺厂。初到珠海,人地生疏,不知工艺厂在哪里,得靠双腿到处跑。有一次在前山镇上看到一张“招收美工”的广告,惊喜地从头往下逐行看,看到最后,地址和电话号码被人撕掉了,希望没有了,竟争好激烈。只好重新到处找。找到一家工艺厂了,在车间陈有俊向老板说明来意,当说到“美术学校学生来找工作”时,车间里几十个画工“唰”地转过头惊奇地看这些陌生人,看很久才转过头去干活。原来工厂里绝大多数画工都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听到美术学校的学生来,感到非常新奇,个个都要先睹为快,看个究竟。经过试画,我们的学生顺利地用小毛笔画出白描牡丹花、山茶花,线条准确流畅,感动了主考师傅和老板,几个人顺利被录取了。我们的学生在珠海大受欢迎,而且很快成了工厂里的技术骨干。那一天陈校长尝到甜头,那一天也是他有生以来最高兴的一天。从那时起,陈有俊坚定了办工艺班,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的决心。此后,每届工艺班的学员都由陈校长亲自带到珠海去找工厂。有一次陈有俊带了七个成绩平平的人去珠海,跑了四天才被录用三个人,还有四个人没有进厂。学生们带的钱不多,跑了几天,吃住车旅花费,口袋里的钱已花得所剩无几了,如果进不了厂,回去的路费就成问题。陈校长担心起来,陈校长想,找临时工来做,不管什么工,只要能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先把同学们安顿下来。经过一天时间寻找,陈校长找到了一处打包装的临时活。同学们去打临时工,陈校长一个人带着他们的作品去找工厂。这样再跑了四天,一天进厂一个人,最后全部都有了工作。陈校长心上的石头落下了。

  一九九二年初,学校派美术基础扎实的王和雄老师(学校首届学生)去深圳闯世界,开辟新天地。几经周折后在一家油画厂画油画,这时学校才知道有商品油画的市场。为适应市场需要学校增设了油画班,学油画知识和油画临摹技能,随后就由王老师一批又一批地把学生带到深圳大芬村去画油画。现在大芬村——中国第一油画村,就有100多名我校的学生在那里作画,有12人开画廊当了老板。2004年深圳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大芬村分会场组织国内外画家、画师1000人当场作油画创作表演,我校有50名学生被选中参加表演,2007年5月第三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大芬村分会场举行油画临摹大赛,我校学生梁振龙获得人物组二等奖。现在广东的东莞市、广州市、福建的厦门市也有大批我校的学生在那里画油画。还有人去浙江、上海、北京发展了。

  早期送出去的学生在那里已站稳了脚跟,这些人缺人手,都与母校联系要人。学校步入良性循环,师兄回母校带走师弟,学生就业供不应求。学生有出路,学校就有生源,学校就能巩固和发展。

  二十三年来,陈校长以学校为家,一心扑在事业上,为来自广大农村几千个农民的孩子,为了他们的成长,为了他们的进步呕心沥血。如今,桃李满天下,果实丰硕,他的努力得社会的认可:分别在1987年、1992年、1997年被屯昌县委县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先进个人,1999年、2001年被屯昌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被海南省文化广播体育出版厅评为海南省文化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5月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公安部、文化部、民政部、司法部、建设部等十三个单位联合授予“第五届全国进城务工青年良师益友”称号。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陈校长 一路走好 我们会永远怀念您 感谢您的培育之恩 学生 石路晓


    写信时间:2012/01/28 06: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