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罗尔纯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6852893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23年03月01日

罗尔纯脱离“主流”是低价原因

发布时间:2015-11-01 21:01:16      发布人: 孝行天下

画廊是艺术市场中极其重要的场所。在西方,买画当然是在画廊。画廊不仅为画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而且也可以对买家做出专业的指导。同时画廊在代理画家的时候,他所要考虑的是这个画家作品的连续性、稳定程度以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所以一个画家的作品到了画廊就意味着他的作品已经经过专业的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市场画品的整体水平。同时,画家不用再过着“画”无定所的日子,纯粹的功利性作画也会大大减少。那种画家直接面对买家,按要求重复“复制”自己作品的景象也自然就少了。而完全出自灵感和艺术上的作画,才能保证作品的高质量。

  中国的画廊虽然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比拍卖行出现的时间似乎还要稍微早一点,但是一直到今天,画廊业也没有真正成为艺术市场的主体。画廊由于实力小、资金弱等原因,难以在艺术品的资本市场上角逐。而且到目前为止,国家在艺术品市场上并没有出台较为严格的法律、法规,很多艺术品交易都是在极不规范的状态下操作的。在艺术市场没有运作起来之前,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一般都不固定,或者说没有形成严格的市场价格。这样,“罗尔纯们”即使在艺术圈里获得了认可,但没有画廊的推广,加之性格内向等原因就难以出头。而且中国的画廊往往比较急功近利,在艺术家的选择上要么倾向于成名的高价艺术家,要么做“原始股”,推广年轻画家往往希望在3到5年内就能得到回报,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收益就中途放弃,不肯按部就班地培养价格和市场。

  脱离“主流”是低价原因

  虽然美术界进入当代以后,已经开始了各种画廊与市场、策划人与美术馆的展览合作,从而形成不同艺术制度背景下的组织方式。但美协、书协和画院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仍然对客户起主要的推荐引导作用。评论家王南溟就曾表示,“如果一个书画工作者被称为书画家的话,肯定是加入美协、书协,更重要的是在画院工作。所以什么人的书画作品才是好的,标准很简单而且很强权,首先看他是否是美协、书协会员,或者在美协、书协任什么职位,在画院里是几级画师,这种职称和头衔变成了书画成就大小的惟一标准”。这就是中国艺术市场中“官本位”的决定因素,它与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学霸现象”不同,至今仍发挥着极强的作用。是不是美协主席、画院院长直接决定作品的学术地位和市场价格。评论家刘心亮告诉记者,甚至某些主席前脚卸任,作品价格后脚跟着“跳水”。

  刘心亮认为,现在的艺术市场上,真正的收藏家占少数,利用市场的盲从性炒作包装、混水摸鱼者大有人在。运作、包装需要费用,老艺术家一来没钱,二来不屑花在这里,学术价值不被认可就在所难免。

  而且操纵艺术品市场价格的真正工具通常并不是专家、学者,也不是艺术家本人,协会、画院、美院、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在决定价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谓的“学霸现象”的确压制了一批艺术家的成长,艺术权威的意志甚至能决定市场意志,比拍卖行、画廊、收藏家、艺术中介人等市场要素更能决定艺术品价格,这些艺术领导机构基本上垄断了历年来国家级的艺术展览和艺术活动,如全国美展、全国书法展等。这些艺术展览,多是奠定一个艺术家市场地位的基本途径。

  贾方舟告诉记者,“罗尔纯现象”也不乏这方面原因,他虽在中央美院任教多年,但他毕业于苏州美专,后来才调入中央美院,不是中央美院的“嫡系”,实际上在美院也有点“边缘化”。作为普通教授,也沾不上官位的光。

  当然,这类“边缘艺术家”没能崛起也存在历史和时代原因,在长达30年的“主流艺术”时代,以罗尔纯为代表的这类艺术家的写实或抽象的风景、人物类作品与时代要求不相符,多是游离于“体系”之外的。如画家沙耆,比罗尔纯年纪更大,直到上世纪末才被画廊发掘出来。在艺术品进入市场的今天,这类老艺术家被挖掘、推广才成为可能。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