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纯们”低价谁之过?
评论家水中天在3月22日的学术研讨会上表示,罗尔纯极富激情与张力的作品数量之多令人惊讶,他在观念上也压倒了很多中青年画家。贾方舟评论说,罗尔纯拥有很高的绘画技巧,在色彩和用笔上不逊色于西方很多大师。虽然国画不是他的主业,但他的小公鸡画得太好了,长长的腿和脖子把成长中小公鸡的形态把握得特别精准……
画展上有一幅《戴头巾的老人》是罗尔纯2007年的作品,展览上有观众发出这样的感慨:“罗尔纯用色之大胆激烈,跳脱美艳,令人耳红心跳宛如醉酒。瞧瞧他画的西藏红衣老人,白发苍苍如一段即将朽去的木料。可画家在人物的脸上、身上,全部用上了樱花粉,绯红、宝蓝、浅紫、葡萄紫、娇黄等一系列明度极高、绮丽娇嫩至极的颜料,简直不可思议!他在用画仕女的颜色!而颜料下去的路线则又疾又快,如暴风骤雨,下笔如此不假思索。——能想象一下吗?一位近80岁的老人内心激荡着怎样的热爱,才会选择这样青春急切的倾吐方式。我为这奇异的童心惊讶。”
“罗尔纯们”低价谁之过?
1999年,罗尔纯的油画拍卖价格仅几万元一幅;2006至2007年,北京翰海、华辰、保利等公司的拍卖会上,罗尔纯油画的成交价也多在三五十万元之间,鲜有上百万的作品成交。罗尔纯画作的价值迟迟得不到重新估计。“罗尔纯现象”并非个案,仅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这样的画家就不胜枚举。近五六年来,常玉作品得到市场认可,价格大幅度上升。
2006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常玉的油画作品《花中君子》以2812万港元成交,一举打破华人画家油画拍卖纪录。其实常玉1966年在巴黎因煤气泄漏去世时仍默默无闻、不被赏识。他生前办的展览都反映平平,很少卖得掉。他去世后,作品成捆出现在巴黎的拍卖会上,售价仅数百法郎。而今,西方却公认他为世界级的绘画大家。
李大钧认为,造成类似“罗尔纯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画家的宣传和展览做得太少,缺乏专业性的艺术机构对其进行推广。以罗尔纯为例,1990年他退休后参加过国内外的一些艺术活动,如国内的画展,但多是集体活动,没有专门机构为其进行策划,根本无法引起舆论的关注。1988年和1999年,他因故失去了到美国交流的机会,曾帮他在美国举办画展的赫夫纳等人的联系方式也在搬家中丢失。艺术评论家尧小锋表示,这与画家本人对市场不主动也有重要关系,如果画家社交能力较强,与风格相近的艺术家经常交流,也能拉近与市场的距离。
良好的中介运行机制,或者说是画廊中介是画家作品价值最大化的助推器。据翰海拍卖中国书画部主任韩伟华介绍,由于画廊做了大量铺垫工作,常玉作品在中国台湾、法国以及欧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赏识,价格迅速蹿升。中国台湾大未来画廊、巴黎著名的西尔德画廊和东方画廊在常玉去世后举办了多次他的作品个展,随着影响扩大,上世纪80年代以后常玉单张作品的价格已涨至数万法郎。
巴黎吉美博物馆2006年举办了常玉作品回顾展,使常玉在欧洲的影响更加深远,这样的一系列操作才让常玉身价暴涨,成了近年来能和徐悲鸿交替刷新拍卖纪录的市场宠儿。
仔细分析中国的艺术市场,从中不难发现,我们既不缺少绘画作品,也不缺少买家市场,而最大的问题恰恰出现在二者的衔接上。这也正是很多有才华的画家始终得不到业界、评论界以及市场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光有作品而没有展示的途径,也就无法和市场对接,画家只能带着纸笔游艺四方,临场作画,直对买家,形成一种近乎畸形的艺术市场运行模式。由此观之,罗尔纯从艺60年,在年近80之际才在北京迎来自己的首个正式个人画展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