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正和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84308190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1年03月07日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人就开始向海外移民

发布时间:2011-03-07 01:13:12      发布人: jackson
 据香港《亚洲周刊》报道,美国左翼记者华特斯以数年时间深入古巴采访,最近出版了一部关于三个有华人血统的古巴将领故事的书,她并在美国华人聚居的各大城市演讲,介绍华人在古巴革命中的事迹,剖析古巴革命的脉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加勒比海古巴岛上的卡斯特罗兄弟和切•格瓦拉等人领导一批游击队,挑战古巴独裁者巴蒂斯塔政权。数百名华人响应卡斯特罗的革命号召,参与武装斗争,其中有三名华裔因战功彪炳,革命成功后皆晋升少将。

  美国左翼记者玛丽•艾丽斯•华特斯(Mary-Alice Waters)以数年时间亲自到古巴搜集华人参与革命战争的历史,并访问了三名华裔少将。现为“探路者”(Pathfinder)出版社总裁兼《新国际》杂志主编的华特斯,将她的采访记录编成《我们仍在写历史:古巴革命中三位古巴华人将领的故事》(Our History Is Still Being Written: The Story of Three Chinese-Cuban General in the Cuban Revolution)。这本书出版后已经发行四版,华特斯在美国东西两岸华人聚居的大城市发表演讲,介绍古巴华人与古巴革命的关系。华特斯可说是第一个向西方介绍古巴华人参与卡斯特罗革命的新闻工作者。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人就开始向海外移民,拉丁美洲最早出现华人的地方是古巴与秘鲁。今年六月适逢华人移居古巴一百六十周年,在古巴华人日益凋零的今天,回顾华人与古巴建国的密切关系,更能了解华人移民与当地社会融合的艰辛过程。

  一八四七年六月三日,一艘西班牙船载运了两百零六名华工到西班牙殖民地古巴做苦工,六月十二日又运送了三百六十五名华工到古巴。他们都是所谓的“契约华工”,这批广东人被卖到海外做奴工,每天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前半期,约有百万华工出洋当苦力,被称为“卖猪仔”。陈翰笙所编着的《华工出国史料》对华工出洋血泪史有详细的记载。拉美地区最早的华侨社团即成立于古巴的哈瓦那(Havana)。一八六七年第一个华侨社团“结义堂”成立,翌年“恒义堂”开幕,不久广东客家人又成立“义胜堂”。这些早期的华侨社团不仅揭开了拉美地区华侨组织的先河,更为日后促成古巴华人参与脱离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平添了团结一致、共同抗暴的动力。

  据史料记载,自一八四七年六月至一八七四年期间,古巴有十四万一千名华人,占当时古巴人口的十分之一。哥伦布于一四九二年发现古巴,一五一一年古巴即成了西班牙殖民地,直至一八九八年美西战争,美国击败西班牙。古巴人民于一八六八年至一八七八年发动第一次独立战争,反抗西班牙殖民政府的高压统治,战争打了十年,革命未能成功。古巴人民于一八九五年再发动第二次独立战争,坚持到一八九八年,卒靠美国之助推翻了西班牙统治,但亦从此被“美国佬”所变相并吞。古巴虽在一九零二年成立共和国,但一直是美国控制的势力范围。

   留着辫子参加革命

  古巴两次独立战争期间,数千华侨留着辫子投身革命洪流,当时有数支部队全由华人组成。这批由广东人、客家人组成的古巴华人军,骁勇善战,不怕难、不畏死,英名远扬古巴全岛,同时也成为刚建立不久的古巴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古巴独立战争英雄---身为土生白人的甘札洛•狄格沙达(Gonzalo de Quesada)将军曾盛赞古巴华人的忠贞、英勇,他说:“在古巴独立战争中,没有一个华人当逃兵,也没有一个华人做叛徒。”这句话已被镌刻在哈瓦那的一个公园里,碑文为西班牙文,另有一行中文字:“古巴独立纪功碑——旅古华侨赐助”。华人武装部队中有不少人是客家人,他们充分发挥了客家人不屈不挠的“硬颈”本色,把鲜血洒在加勒比海岛上。
   
   
   
   
   
   
   

古巴华人~~~~

由于当初缺乏女性移民
华人只能选择和当地不同种族的居民(西班牙裔土生白人和古巴土著黑人)通婚
因此现今这些古巴华人后裔肤色各异,从容貌上也已经看不出太多中国人的特征了,
但他们依然以自己是华人而自豪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和劳尔•卡斯特罗(Raul Castro)兄弟以及切•格瓦拉(Che Guevara),领导一群热血青年进行革命战争,试图推翻腐败亲美而又独裁的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政权。当时亦有数百名华人加入游击队,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曼都•蔡(Armando Choy)、戈斯达沃•徐(Gustavo Chui)和莫伊赛斯·邵·黄(Moises Sio Wong)等三人,他们后来都被晋升为少将。

  蔡氏(阿曼都•蔡)一九三四年生于古巴,父亲是位商人,一九一八年来自广东,母亲为古巴土生白人。蔡氏是古巴近代革命史上有名的“七二六运动”(卡斯特罗于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六日造反失败)的元老,也是古巴共产党创党人之一。一九六一年四月美国中情局策动古巴反共流亡人士登陆猪湾,企图推翻卡斯特罗政府,这批千名流亡人士在海滩遭到古巴军队痛惩,绝大多数被俘。蔡氏以营长身份率军围剿有功,一九七六年晋升少将,后曾做过大使。

  徐氏(戈斯达沃•徐)一九三八年出生,父亲是华人苦工,母亲是古巴黑人,家境清贫,十六岁即加入游击队跟随卡斯特罗,在打过猪湾之后,一九八零年升至少将。徐氏曾率古巴军队远征非洲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和莫桑比克,并担任古巴驻安哥拉军队副参谋长。一九八八年在安哥拉坐车触雷,一条腿被炸断。

  黄氏(莫伊赛斯·邵·黄)一九三八年出生,其父一八九五年移居古巴,母亲亦为华人(她是为数不多的第一批女性华人移民),姐夫曾经是中国国民党古巴支部书记长,是个富商。邵黄读高中时,即参与反政府行动,是“七二六运动”元老。一九五七年投身革命,负责成立宪兵部队。邵黄与卡斯特罗兄弟和格瓦拉的关系颇密切,曾做过劳尔•卡斯特罗副官。以后担任过国家物资贮备局局长,负责国家的物资储备和军队后勤保障,1976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他开始兼任古中友协主席至今。


  华人族群急速消失

  卡斯特罗在革命成功后曾当面问邵黄,到底有多少华人参加过古巴独立战争与革命战争?邵黄说,确实数目也许永远无法得知,因为许多参战华人已改用西班牙姓名。在众多拉美国家的华人社区里,古巴华人与当地人(包括西班牙裔白种人与黑种土著)通婚最多、同化最强,因此混血改姓亦最为普遍。目前古巴政坛上,国会国际关系委员会副主席拉佐格•巴雷多的祖父母皆为华人;国内贸易部长芭芭拉•卡斯提罗•古伊斯塔斯的祖母为华人;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思想部书记伊斯塔班•拉佐•赫南德兹的祖父是华人。

  切•格瓦拉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处决了一名张姓(Chang)华人土匪,游击队皆称这名打家劫舍的张姓悍匪为“中国张”(Chino Chang)。三十九岁的格瓦拉一九六七年十月在玻利维亚死难前,他的革命伙伴璜(约翰)•巴布鲁•张(Juan Pablo Chang)亦被逮捕。格瓦拉有时亦戏称他为“中国张”。这位张姓革命斗士比格瓦拉早数小时就义。

  蔡、徐、邵黄三名将领年轻时都会说华语,长大后都忘记了。邵黄说,目前整个古巴华人社区还能说母语(广东话或客家话)的只有三百人左右。古巴华人小区也是一个急速消失的族群和文化丛体,文化人类学家和华人移民史专家如果未能及时抢救古巴华人历史文物和进行口述历史工作,则再过几年,古巴华人历史将从此随风而逝了。
   

英国超级名模--纳奥米·坎贝尔
他的父母60年代末自古巴移居英国
她的父亲是祖籍广东番禺的古巴华裔商人,母亲是来自牙买加的黑人
    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距市中心不远的地方有一条长300多米叫“桑哈”的街道。街道两旁挤满大大小小的中餐馆和各种各样的中国店铺,周围居住着近万名华侨、华人和华裔,这就是哈瓦那华人区。


          卡斯特罗身边的“中国人”、古巴的华人将军—邵黄

古巴华裔将领---邵黄

在军衔晋升仪式上,老卡为邵黄授少将军衔


    在古巴华人社会乃至当今中古两国的关系中,莫伊赛斯·邵·黄是不能不提的人物。他是古巴国家物资储备局局长、革命武装部队少将,又是古中友协主席。他的中文名字叫邵正和,父亲姓邵,母亲姓黄,他是纯血统的华人(而现今古巴华人混血严重,因此称自己是华人的白种人或黑人为数不少,而纯血统的华人却已经很罕见了);在古巴,人们都称他邵黄将军。



    邵黄将军祖籍广东增城,父亲1895年与前妻关氏离乡背井来到古巴。关氏病故后父亲与黄氏结婚,生有5男4女,邵黄是其中之一。连同关氏所生的4个孩子在内,邵家共有13个孩子,邵黄排行第十二。



    邵黄上中学时就参加了卡斯特罗领导的“七·二六运动”青年组织的革命活动,参加反对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斗争。1957年7月,邵黄离开首都哈瓦那前往马埃斯特拉山,跟随卡斯特罗在山上打游击,在起义军总部负责后勤给养工作。在山上,他结识了著名的游击英雄格瓦拉,后来参加了格瓦拉领导的解放中部城市圣克拉拉的战役,并荣立战功。1959年1月古巴革命胜利后,邵黄在古巴革命武装部队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担任国家物资贮备局局长,负责国家的物资储备和军队后勤保障,并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他开始担任古中友协主席至今。



    邵黄将军生在古巴,根却在中国,他热爱中国,为加强古中友好,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不辞辛劳地工作着。他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赞叹不已。在古巴,他除了接待来访的中国重要代表团外,还经常接见前去考察和经商的中国贸易团组和经商人士。在古巴的中国人凡有了难以解决的困难都去找他,他也都会热情地想办法帮助解决。他利用家中房前屋后的空地,开辟了一个菜园,自己种植蔬菜,在城镇居民历来没有自种蔬菜习惯的古巴创立了开辟家庭菜园的成功先例,在哈瓦那,几乎无人不知“邵黄菜园”。



    不久前,在他的推动下,成立了华区促进会,这是一个隶属哈瓦那市,由华裔青年组成的政府机构,旨在推动古巴华人区的复兴和发展。邵黄将军说:“作为炎黄子孙,我的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对中国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理应为古中友谊而努力。”在他的努力下,古巴华人区的各项工作开展得生气勃勃。



          华人移民古巴史



    首批中国移民共206人,1847年6月4日作为“契约华工”从厦门乘船抵达哈瓦那港。1492年10月,哥伦布发现了古巴,于是这个美丽的加勒比岛国从16世纪起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古巴盛产蔗糖,在16-17世纪,西班牙庄园主都是靠从非洲买进黑奴从事甘蔗园和糖厂劳动。19世纪初,英国率先发起废奴行动,西班牙在英国压力下只好停止买卖奴隶。在这种情况下,为弥补劳动力空缺,西班牙人接受英国建议,开始从亚洲移民,这些中国移民都是被人贩子转卖到古巴和其他加勒比国家的。在哈瓦那博物馆里,至今还保存着当年华工的卖身契,“契约”期限为8年。由于华工都是给庄园主卖苦力的,因此,后来在西班牙语中有了“苦力”这个词,表示早期中国移民的意思。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来古巴的华工不断增多,1870年,古巴政府宣布废除华工的“契约”,在古巴的“苦力”都成了自由人。勤劳的中国人在古巴的境况随之日益改善,成了餐馆、旅店、咖啡馆等行业的主人。19世纪中叶,由于美国歧视移民政策,大批华人从芝加哥移民古巴。1874年,在古巴的华人已达到10多万人,哈瓦那华人区成了美洲最大、最繁荣的华人区。当时的桑哈街上除了各种中餐馆和中国商店,还有好几家电影院、戏院和麻将馆;华人区建立了中文学校、医院和养老院,并在哈瓦那国家公墓买下了墓地—中华总义山。广大华侨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于1893年5月建立了自己的组织—中华总会馆,它是拉美国家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侨团之一。20世纪初古巴独立,在中华总会馆的影响下,各类华侨组织纷纷出现。



    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胜利后,以私营业主为主,经济条件较优越的华人华侨大批离开古巴,前往美国和其他拉美国家,只有少数人留下。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侨逐渐去世,又没有新的中国移民到来,古巴华人的数量越来越少,华人社会日趋衰落,目前全古巴的华侨华人总共才有1000多人(不含大批具有华人血统的古巴土生白人和黑人),华人区现在的居民大多数是华裔。


            哈瓦那的华人记功碑



    在古巴,只要你走到街上,老远就会听到有人对着你高喊“契诺”、“契纳”(中国人的意思)热情地与你打招呼。有的人甚至走上前来主动和你攀谈。古巴可以说是世界上少有的对华人没有歧视的国家,不仅如此,在那里处处都可以感觉到人们对中国的友好情谊。古巴人对中国的良好印象,固然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古关系日益改善,中国在古巴困难时期给予无私的援助有关,但同时也是因为中国人在那里历来就有良好的口碑,在古巴革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华人的重大贡献。



    在哈瓦那贝达多区利内亚街和“L'’街交汇处的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8米,粗2米多的黑色圆柱形大理石纪念碑,这就是有名的旅古华侨参加古巴独立战争记功碑。凡中国重要代表团到访,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日程就是去那里敬献花圈,悼念那些为古巴的独立而牺牲的中华亡灵。在19世纪古巴进行的两次独立战争中,广大华工踊跃参战,为推翻殖民统治,在战场上舍生忘死,英勇杀敌。不少华工智勇双全,战功卓著,成为起义军的中坚力量和指挥官。为缅怀华侨在古巴独立战争中的卓越贡献,根据著名爱国者盖萨达的提议,在哈瓦那市区树立了一座华人记功碑。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旅古华侨协助古巴独立记功碑”13个大字。碑座上镶嵌着一块铜牌,上面用西班牙文刻着古巴民族英雄何塞·马蒂的战友盖萨达将军的名言:“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逃兵,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叛徒”。



            历史悠久的中华总会馆



    旅古华侨的最大社团组织是中华总会馆,它成立于1893年,是美洲国家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侨团之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旅古爱国侨胞就在中华总会馆的领导下,积极捐钱捐物和购买爱国公债,支援祖国抗战。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古巴后,中华总会馆同其他侨团一道,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舞狮舞龙,广大侨胞敲锣打鼓,手持彩旗游行,整个华区一片欢腾。



    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巴蒂斯塔军事独裁政权,1960年,古巴与新中国建交,旅古华侨社团的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华总会馆先后承办了侨胞向国内亲属的侨汇工作,开设了“中华药店”,扩建了赡养老侨的“中华颐侨院”,整修了华侨公墓“中华总义山”,促进了华侨福利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经济上严重依赖苏联的古巴失去了糖的出口市场和绝大部分必需品的进口来源,加上美国又加强了对古巴的封锁,古巴经济陷入严重危机,国家进入了直至现在尚未摆脱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尤其是最初阶段,生产几乎瘫痪,物资奇缺,尤其是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十分紧张。中华总会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开展工作,为华人区居民解决了不少生活困难。



    “桑哈”街上有好几家电影院,中华总会馆经常从中国驻古巴大使馆文化处借来国内的影片和录像带,免费向侨胞放映。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总会馆还开办了汉语普通话学习班、太极拳和其他拳类的武术班,每当中国重大节日或国内有重要代表团来华人区参观,会馆都要举行舞龙舞狮和武术表演,“桑哈”街上总是热闹非凡。华人区每年都要举行武术比赛,参加者从中小学生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比赛的内容有各种拳类和擒拿格斗,也有老人参加的“导引养生功”表演。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