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宝贵的遗产—追忆导师张有天教高
张有天教高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我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本科毕业,被推荐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导师当时任院副总工,此前和王镭、陈平教高在边界元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1989年有《边界元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专著问世。刚好我在大学跟李荣湘教授做的毕业设计是与边界元有关的程序改造工作,因此我也就比较顺利地成了张总的学生。
1992年左右导师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水工结构计算分析,特别是在岩石裂隙渗流方面。当时结合龙滩碾压混凝土坝和三峡船闸高边坡承担了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师兄刘中1993年硕士毕业,论文做的就是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研究岩石裂隙渗流。我于1995年4月毕业,硕士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将裂隙渗流分析引入二维离散元,分析岩石边坡的稳定。
读研期间和毕业后在导师课题组工作期间,导师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度,很少耳提面命。现在回想起来,亲炙于导师门下,获益最深就是他的谆谆教导:水利工程是技术和经验的结合,一定要重视工程判断。
记得当时他在指导其他同志从事水工结构计算分析时,在注重边界条件、初始条件、物理参数、计算模型等方方面面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一定要重视工程判断,要抓住工程的关键,不要被模型误导,不要被数据遮住双眼。
还记得读研期间看过的美国工程院院士拉尔夫•派克的纪念文集《岩土工程判断——拉尔夫•派克的专业遗产(Judgement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he Professional Legacy of Ralph B. Peck, 1984)》中就岩土工程设计、施工、监测等方面做出的类似告诫。
也记得1995年左右我们曾用过的FLAC程序。这个由离散元法创立者P. Cundall 开发的程序,启动后弹出的第一句忠告也是:”计算的目的是获得认识,而不是数据。(The purpose of computing is to gain insights, not numbers.)”
1997年以来自己一直从事大坝安全监测工作,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计算也好,监测也罢,都不是为了获得数据,而是为了获得对工程的认识。
时间飞逝,导师离开我们就快十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宛如近在眼前。他作为一个学养深厚洞察关键的智者、不惧横逆锐意进取的勇者、宅心仁厚和蔼可亲的仁者的形象,在我的心中越来越清晰。作为忝列门下的弟子,将永远铭记他传给自己的宝贵遗产——一定要重视工程判断。
卢正超
2016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