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天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95547239
本馆由[ 毛毛 ]创建于2024年03月31日

一瓣心香祭张总

发布时间:2016-09-24 17:07:28      发布人: 孝行天下

                                                      一瓣心香祭张总

                                                                                 李雪萍

张有天先生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是在岩石水力学研究领域颇有造诣的学者。

 

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联合资助重大项目《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几个关键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张有天先生担任该项目第三课题“岩石高边坡问题的若干基础理论研究”负责人,我兼任重大项目常务秘书,协助项目负责人及各课题负责人工作。因此,很荣幸能与张总在工作上有较多的接触。

 

时至今日,张总驾鹤西去,已近十年。十载倏忽过,往事并不如烟。

 

当年与张总一起工作,有幸聆听张总在专业知识等多方面的教诲,包括与张总闲谈时所感受到的他的内心世界,一切都已成为我脑海中值得珍藏的记忆。

 

我曾随张总一起去到三峡工地,当时三峡工程正在做基础开挖,基坑较深,岩石裸露,布满管线及施工机械,张总当年已年过六旬,但坚持和我们一起下到基坑最底部,对工地的一切状况作详细的勘查。对于我这个高边坡研究的外行,对我在工地现场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我为重大项目办公室撰写项目进展报告中遇到的许多专业问题,向张总请教时,总能得到最耐心、最权威、最通俗的解答。这不仅体现了张总的学识渊博,也体现了张总待人的善意和诚意。

 

工作闲暇之时,张总会给我们讲他的人生故事。那是共和国命运多舛的年代,政治风云变幻,才华和正直让一代知识份子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命运。

 

那个年代,知识是无用的,知识分子是不被人尊重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张总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不平坦,注定了让今日的听者为之唏嘘感慨。

 

曾经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的水利事业奉献一生;曾经踌躇满志,抱着美好的向往成为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的研究生;曾被错划右派;曾被下放到最偏远最艰苦的水利工地,……。虽身处逆境,却能在艰难的环境中不忘对专业技术的学习和钻研。

 

每当讲到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工程建设实际,解决了工地上的一个个难题时,他会很开心;而讲到他因政治上入了另册而让家人受到牵连,他会满怀愧疚。

 

记得张总曾提到,在东北工作时,曾在某次大会上因“右派分子”的身份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轰出会场,而自己的妻子却在现场目睹了这一切。此时的张总神色黯淡,很长时间未再开口。

 

我理解他此时的沉默。这样的沉默并非是因个人的遭遇无法释怀,更多的还是因妻子不得不因自己而背负的“右派”配偶的压力和屈辱,才让其内心的痛苦无以复加。

 

文革时,我正在上学,经历并看到了那个疯狂年代发生的疯狂事,尤其是对知识分子,名曰改造,实为摧残。个人如此的磨难和曲折,而国家依然处于动乱之中,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民族之苦、国家之殇和知识份子之难。看不到未来,也许一切都没有希望,是什么样的信念能够支撑他在困苦之下仍能对所钟爱的事业孜孜以求?

 

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而此时,张总不再沉默也不加思索,立即答道:
“我想为国家做点事,我坚信我一定有机会能为国家做事。”

 

这个回答非常的低沉且平淡,如同日常的低语和闲聊。

 

当陈老师邀请我写一篇回忆张总的文章时,我的脑海里第一时间闪出了这最平淡但印象深刻的一幕。

 

十多年光阴流过,我依然对那次对话记忆犹新。

 

文革期间,一代知识分子境遇艰难,不仅在精神和肉体上备受摧残,更是被剥夺了施展才华和能力的机会,悲哀莫过于满腔才华而岁月虚度。很多人熬不下去,有人选择自我了断,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随波逐流。

 

但张总,以及同时代的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依然能在艰难困苦中,在曾经的那个时代,用一种精神、用一份骨气,更有一份才华、坚忍和努力,为国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这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张总在学术上的成就,自有其门生故旧做详尽的回忆。在此谨以记忆中的一片浪花,纪念张有天先生辞世十周年,也纪念那个特殊的年代所发生的无法忘却的人和事。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