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士贞:老当“艺”壮俏夕阳
2007年初夏,从教育战线上已病退十年的65岁的施士贞老师接过了三厂中心街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一职,开始了她服务社会七年征程。2009年10月成立艺术队,并将艺术队壮大成如今拥有30人、创出“百姓歌台”特色文化品牌的红叶艺术团。几年间,足迹洒遍海门,演出100多场次,名誉海门大地。
临危受命,勇挑“艺”担
2007年初夏,前三厂中心街社区的关工委副主任因中风突然倒下,学生暑期乐园活动开展迫在眉睫,社区支书找到施士贞。按理说,施老师曾动过三次大手术,且有心脑血管疾病,完全可以把社区交给她的关工委副主任的担子推掉。但最后,她只是欣然点头,说:“既然社区需要我,我试试。”就这么一试,她在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第一线坚守了七年。每当暑假寒假来临,她便格外忙碌起来。全社区光中学生就有一百多个,从制定计划到活动组织实施总结,工作千头万绪,实在忙不过来。于是,她就动员自己的老伴做他的助手,一起担当校外教育辅导工作。七年中,不完全统计,她和老伴郁汉昌共为假期中回社区的学生,组织开展多种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近70次。由于准备充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效果良好,深受社区和学生、学生家长的好评。尤其是2009年春节时,施老师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如皋麻风村困境的报导后,深受启发。夫妇俩便利用校外教育辅导站组织学生举办了一次爱心捐助活动,全社区中学生从压岁钱中捐出一千多元,由她俩亲自携捐款同南通电视台《城市日历》节目组人员一起送到麻风村。这一活动在南通电视台《城市日历》报道后,社会反响很大。
文艺惠民,传播幸福
2009年10月,三厂成立了一个老教师文艺队。施老师作为负责人,带领20多个文艺队员退休教师,创作排练了一批文艺节目,深入到三厂各村、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演出,并对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2010年10月,施教师文艺队受原三厂镇老科协委托,升格组建艺术团,施老师在较短时间内把艺术团组建完毕,她也被大家选为艺术团团长。从此时起,施老师的身上又在增加了一副更重的担子。她不负众望,带领平均年龄达66岁的团队常年活跃在各条战线。团队遵循着“老有所为、服务社会、再作贡献”的宗旨,合着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节拍,写三厂自己的节目,演出三厂身边的人和事,为三厂发展引吭高歌,自觉为党和政府做宣传,义务为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提供精神食粮。近几年来,施老师与她的老伴一起合作,为艺术团创作编写了近三十个有针对性教育意义的文艺节目,带领团队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的专题演出近三十场次,到社区、农村、工厂、学校、校外教育辅导站义务联谊演出三十多场次,去军营、敬老院慰问演出十多场次,受众达三万人次。每逢重大节日,施老师都会组织“我们的节日”专场晚会奉献给园区观众,周末还举办《百姓歌台》与老百姓同乐,成为东城休闲广场一道亮丽风景。施士贞不顾自己身体多病状况,带病坚持工作,被大伙儿称为“破损小车仍在推”的坚强老太。为了服务社区和团队,她和老伴常常是吃不上舒心饭、睡不上安稳觉。有好几次施士贞都想好好去医院做做检查、调养一下身体,但总是一次又一次因一桩又一桩的志愿服务工作而放弃、推迟。曾有一段时间,她因腰椎病突发,引起肢体疼痛麻木,寸步难行,但她一边抽空做理疗,一边忍着疼痛来到活动室坚持排练节目。为了今年的老科协年会演出,她和老伴郁汉昌一齐创作排演了音诗歌舞《东城之梦》、《东城之歌》和《再唱走在大路上》3支节目。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郁汉昌突发神经性耳聋,双耳听力几乎为零。施士贞就一边照顾老伴,陪他到南通就医,后为了方便排练,转到三厂就医。在团队里、在志愿服务中,从没有听人说起过施老师因身体原因或自个儿的事而退却,不参加的情况。施士贞老师不为名、不为利,一心牵挂着三厂的文艺事业,不单牺牲了安享晚年的大部分休闲时间,更是在经济上付出了许多,成百上千的办公通讯、车旅费用从不向团队或服务单位报支过一分钱。
身先士卒,争献余热
在团长施士贞身体力行的感召下,夕阳红艺术团的成员们个个精神奋发,敬业奉献,为志愿服务无怨无悔。七十多岁的郁汉昌是施团长的丈夫,不仅从生活、精神上全力支持着妻子的工作,而且主动挑起了团队节目创作的重任。为了积累创作素材,他既要翻阅大量的文字资料,还要亲自下基层采访,把自己休息娱乐时间都奉献了出来。为了创作,他时常只睡半夜,有时刚躺下,脑中一闪现创作的灵感,便立即起床,奋笔疾书,对每个曲目都力求精益求精。甚至出现突发性耳聋,仅恢复了三成听力就一边治疗、一边投入文艺志愿工作。儿子郁雷也成为了艺术团的义务音响师、演出艺术指导。舞蹈指导老师滕炳芳为了创编舞蹈节目,常常上网查找资料备课到深夜,白天又精神百倍地亲自示范指导排练。团员杨美娟曾因重病动过两次大手术,一次重大专场演出前发现自己的病有复发的迹象,而她只是悄悄地去医院挂水控制病情,直到完成演出任务后才去住院。团员朱锦兰的婆婆在一次专场演出前一天病故,在节骨眼上,她在取得家人理解后,毅然从繁忙悲伤的丧事中走出来,登上了表演舞台。2011年8月荣登“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类的陈文九就是从夕阳红艺术团走出来的先进人物,她不仅是团内的得力骨干,更是全团效法的榜样,艺术团奉献精神之体现……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对施士贞以及她的艺术团队作过多次报导,海门电视台、广播电台、《海门日报》还对施士贞作过人物专访节目。
施士贞常常这样说:“人活着,不要光为自己打算,要多想想为社会做点什么,这样的生活才会有意义。”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