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光聚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35334818
本馆由[ 孝在天地间 ]创建于2012年07月13日

回忆任光聚老师

发布时间:2012-07-13 16:02:24      发布人: 孝在天地间
曾记得多少个静谧的晚自习课堂上,教室里却常常看不见那个高大的身影,那是任老师躬着身子在给同学解难释疑,更有趣的是任老师兴致来时,还会客串一把语文或数学老师,亲手帮学生翻译一段古文稿或者解出一道数学难题,在教我们英语课时,他还参加了中文专科函授学习,后又拿到了河南大学中文本科毕业证书,据说在函授学员班古代汉语考试中一直名列前茅。任老师对事业的执着,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学生的热爱,常常让我们这些少年们忘记了自己正处在最博大的爱和呵护之中,竟然忽略了这些最值得珍惜和珍藏的恩泽。不知不觉中,我们渐渐长大了长高了,从一个十二三岁的天真玩童到一个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年,任老师的身影不再显得那样高大,但慈爱与严格却始终体现在他的课堂中,为了我们的成长,任老师用他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灌输与注视默默陪伴了我们三年,那三年,对我们而言,可是金子般的岁月啊。

高考值班期间,惊闻初中时英语老师任光聚老师不幸遇车祸身亡的噩耗,顿如五雷轰顶,全身凉透,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一声长叹,强忍泪水,闭上眼,坐下来,在记忆的脑海中快速地搜寻着当年和任老师在一起的初中三年的快乐时光,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流年的往事,如洪泄般狂奔而来,重重冲刷着曾因无端而变得厚实迟钝甚至麻木的情感峡谷,一种久违的痛感暴发了。原来自己已经为获取和达到引以为荣的冷漠感而负出太多的代价,这代价自然也包括感恩心甚至良知的缺失。


二十八年前的那个秋天,带着几分幼稚和懵懂,带着父母的拳拳希冀,我的那届同学们就象一只只挣开母亲怀抱的羔羊,脸上写着无比的兴奋与自豪,迈着轻快的步伐,就此告别童年,走进芒山高中的校园,荣幸地成为芒山镇第一届重点初中的学生,在大门口迎接我们的几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当中,有一位留着平头,面庞瘦削,目光如炬,,穿一件洗的发白的蓝涤卡布中山装,操一口洋话(后来才知道那叫普通话),笑容可掬而略带威严的高个子教师,当时我们都尊称他为英语老师,那便是任老师,很久之后,知道他全名叫任光聚,是全校唯一的英语教师,刚从高中部调来教我们英语课,我们成了他教的第一届初中学生,也是他送走的第一届初中毕业班的学生。任老师还是唯一一位给我们从初一一直代到初三课的老师。

任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如昨。第一次上英语课,既感到兴奋又有些担心,新发的课本看了好几遍,却连一个字母都不认识,我们这些刚刚从村办小学走出来的泥孩子们能学会英国人的语言吗?上课铃响了,我们好奇的把小脑袋探出窗外,任老师迈着矫健的步子走来,奇怪,他手里竟然没拿课本和教案,而是让两位同学抬了一架风琴走进教室,任老师用普通话先做了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后,转身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流利的写出二十六个漂亮的英语字母,那一课学的是英语字母歌,然后他一边用风琴自弹自唱,一边让我们跟着学唱,那情景终生难忘,当时认为任老师是天底下最有才华的老师。没想到来到初中学的第一首歌,不是音乐老师而是英语老师教的,那首歌,也是任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在歌声里我们开始认识了英语二十六个字母,再后来是会写,会读,再接着是学音标,单词,短句,对话,课文,就是这样,任老师一步步地用奇妙的手法把我们这些从未接触过英语的农村孩子带入了一个英语学习的殿堂,并一直引导我们在这座知识的殿堂里领略到了无数精彩的风景。在我们眼中,任老师是个全才,他不仅通音律,懂古文,而且会书法,能绘画,思维敏捷,博闻强记,他的书法刚劲而有张力,工整而不失流畅,而且很有风格的一顺字向右倾斜。他的英语板书更是行如流水,气势如虹,能用一只粉笔一口气连写一黑板,横向看去,像拉了标线一样笔直。迄今为止,任老师的英语板书仍然是我见到的最标准最完美的板书。

曾记得任老师带我们领读课文时,并不是总站在讲台上,而是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他能把课本所有的句子和课文准确完整地背诵出来,手中翻开的书本并不看,只是走到那位走神或调皮捣蛋的学生跟前,猛然间将课本朝那学生头上打去,挨打的同学只好做个鬼脸,用双手下意识地抚摸几下头,而此时任老师嘴中的领读并未停止,教室里的读书也从未因这样的事故间断过,一切都做的那样自然和天衣无缝,又在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一次生命对生命的关注一次灵魂对灵魂的塑造,这就是任老师奇特的教学艺术的娴熟的运用。三年中,我们似乎从未见他缺过一节课,也从未见到他迟到学校半步,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风雨无阻,寒暑如一,在校的每天里都能看到任老师高大而又疾步如飞的身影,遇到困难时总是能看到他高大的身影,取得荣誉时总是能听到他冷静的告诫提醒,精神不够集中时总会被他双能穿透心扉的利眼发现,不说话,只是一个劲盯住你看,直到让你悔悟地低下头,重又回到前行的道路上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