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汉阳区农办副主任张焕民同志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59927927
本馆由[ 逝者安息 ]创建于2014年03月10日

岁月沉积酒更香书信传情精气神

发布时间:2016-08-04 18:44:44      发布人: 石头歌
岁月沉积酒更香 书信传情精气神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70多年前,当日本鬼子的铁蹄践踏中国、祖国大地在痛苦中煎熬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满腔愤怒、奋起抗战,到处燃烧起抗击日寇的熊熊烈火,泰安也聚集着一群热血青年,置生死于度外,英勇杀敌,何等壮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时任泰西县委书记孙照寰、泰安抗日县政府财政科文书宋克仁、收发处主任张焕民等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几十年后每每回忆此情景,仍触景生情、激动不已! 孙照寰在1978年12月写给张焕民的信中附诗作《泰西颂》曰:“黄河之畔汶之阳,古泊名山壮战场。百里开颜传界首,万家生色话陆坊。曾缘红会分降抗,更借清剿‘别莠良’。一自叶谭西进后,不周红旗艳城乡。” 张焕民在1980年8月写给孙照寰家人的信中说:“回忆抗日年代,你(孙照寰)曾负着党赋予的使命,转战泰山,汶水之阳,黄河之畔,与同志同命运共呼吸,出生入死,寝食不安。思之往昔,山河寂寥,霜白草短,白日兰天,云愁雾惨,犬羊无声,行人足蹙,你死我活,勾心斗角,彼时彼景,思之悄然。” 宋克仁在1980年12月给张焕民的回信中说:“四十年前咱们在泰西之情景,犹如昨日,一幕幕如展眼前……” 如今,孙照寰、宋克仁两位老一辈都已不在了,但阅读他们的往来书信,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如浩瀚大海,如沉酒醇香,不由生发出对先辈们的更加敬佩敬仰之心情,生发出学习先辈、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的深思之中…… 宋克仁的生平:原商业部副部长宋克仁,1919年出生于山东泰安(今岱岳区)丁家洪沟村。1940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泰安抗日县政府财政科任文书、会计,194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3月至1943年1月在冀鲁豫行署干校、华北财经学校学习,1943年2月起在冀鲁豫九分区德兴隆商店任会计股长、副经理,1945年5月后历任冀鲁豫八分区工商局经营科科长、平原贸易公司会计主任,冀鲁豫工商局经营科科长,冀鲁豫河南工商、银行、贸易联合办事处副主任,华北贸易总公司审计室副主任,中央商业处审计室审计组组长。1950年1月起,历任中央贸易部经济计划司统计处处长,商业部经济计划局副局长、综合组(局)负责人、政治部负责人,1977年6月任商业部副部长。宋克仁于1983年12月离职休养,2007年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宋克仁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贺国强、王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张焕民的简历:1918年出生于山东泰安(今岱岳区)姜家园村,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泰安县九区保卫股干事、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部泰西游击大队二中队司务长、泰安县政府收发处主仼、民政科科员,1941年12月起在冀鲁豫行署干校学习,1942年5月起历任濮阳地区昆吾县五区区长、县工商局监委局长、县参军指挥部组织部副部长、曲河县第二区区委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濮阳地委党校副书记,平原省长垣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委员、税务局长、宣传部长、县长,河南省滑县县委宣传部长、副书记、书记;1953年调武汉市,历任江051汽车制造厂组织部长、武汉市合作总社总支书记、第一工人医院支部书记、青山区委统战部长、区长等职。文革后公布汉阳区农办副主任,1983年离休。 1940年,张焕民与宋克仁同在泰安抗日县政府工作,在泰西抗日斗争中一同出生入死打日本鬼子,结下深厚的友谊。此后,他们又同在冀鲁豫行署干校学习,都分配在冀鲁豫边区工作;1950年宋克仁调北京工作、1953年张焕民调武汉工作,他们一直经常通信,保持密切联络。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张焕民四次进京拜访宋克仁,向挚友倾诉自己的苦难境遇和心情,从他那里得到很大宽慰和鼓励。他们之间的一封封往来书信,记述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英勇杀敌的浩然正气,记述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记述着互相牵挂、互相关心的深深思念之情,记述着他们的人生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同时,传递着几十年的战友情和“精、气、神”,读之使人感动、感慨、感叹,深思中受到历史的教育和启发。 ●追溯泰西抗日情景 投书老友亦感快慰 焕民同志: 您好!来信收到。上次你来我家时,因老马病笃,未得畅叙,憾甚。相会时间虽短暂,但故人相见,引起我思绪万千。你走后,四十年前咱们在泰西之情景,犹如昨日,一幕幕如展眼前。那时节,可说是风华正茂,翩翩少年,热血沸腾,慷慨悲歌,游击于强虏敌后,驰骋于泰肥丛山,举抗日战争之大旗,唱民族解放之豪歌,处艰苦奋斗之中而不覚苦,随时有生命之危而不所俱。党培育我们这一代青年从无知到成长,从懦弱到坚强。可是客观规律不可拒,新陈代谢孰能违。记得曹孟德诗中有“老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句,亦可借鉴,愿在有生之年,再接再励,奋发图强,为四化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关于你的问题,焦急之心,我很同情。但此事已非一日之寒,也不能过于急燥。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政策之逐步落实,我想是会得到合理解决的。对过去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自己正确的应该坚持,如果自己有不妥之处,也要有正确的认识,争取问题早日圆满解决。 老马病情日趋严重,剧痛难忍,目不忍睹。前几日凭注射杜冷丁止痛维持,靠孩子们在医院轮流护理,能维持多长,难以预料。我憔悴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老年丧妻,一大不幸,奈何!在心情不宁之时,投书老友,追溯往事,亦感快慰。以后如果我去武汉,一定去看你。 即致 敬礼 并问 合家安好 宋克仁 一九八O年十二月二十日 ●文革劫难磨炼志坚 爱情亲情永远相伴 克仁同志: 你好,你夫人的病好些了吗? 未曾料到今年八月,我又一次进京上访。这次进京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以来的第四次,第一、二次都与你见了面,惟第三次不准见。那是1972年9月,我从三里河商业部旧址,终于找到了你所在单位的管辖部门。我相见之心急切,怎料到竟拒之门外,空费口舌。我忍着悲愤,沉思着往回走,脑子里回荡着那个守门人员的身影。我悔恨1968年两次进京上访回来以后,为什么不接着写封信,把我这些年的情况告诉你,以至给你脑子里留了一个悬念?不!我给你写了信,只恨未能写完,就遭到几次抄家,但未搜到这个未写完的信稿,还得感谢搜查人员的疏忽! 我这第四次进京又能与你相见了,守门人员欣然指引,我甚感高兴。我衷心感谢党中央,感谢革命老前辈,感谢我们的诸位元帅和将军,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拨乱反正,才有今日。不然,如果“四人帮”得逞,我们的命运谁能料定怎样?惟所憾者,你爱人身体欠佳,未能多叙,也算福不双至吧!我看到你爱人嫋娜的病身,不忍心打搅,便告辞了。回到武汉以后,每想起你爱人的病容和待客的笑颜,仍深为叹惋和辛酸感动。在这里,我想起1968年那个未完成的信稿中的一段回忆: 抗日战争时期,有时散,有时聚,皆为战争所规定。日本投降后,解放战争中,记得是1946年春,在郓城与你相见。山东的春天晴空万里,温柔的阳光陶醉鲁西大地。在宋江坐楼的南边,一幢高大的古屋中,你和夫人两只鸳鸯正安祥地伏在地上做被子,手挽针线。我楞了一下,正出神…不速之客惊了鸳鸯。你们都穿着棉祅,而我披襟袒胸,走的却非常热。我这是为着工作去郓城的,见了武光华。而与你却成为在戎马倥偬战争年代最后的一次见面。 一别十二年,存亡犹未可卜?不意1958年一个寒冷的早晨,又在汉口马路上相见了。我几乎不能自信,我的眼花了,是宋克仁吗?何以至此?迷惑中上前打探:“请问,同志贵姓?”“什么贵姓,我姓宋啊。”果然是真。自古离合皆有定,邂逅奇无缘!惟感此次相见,时间仓卒,未能尽言,言又未能尽意。每念及此,殊觉怅惘! 郑板桥《咏竹》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文革十年劫难,我没有被整死,终于活过来了,人虽老了,但精神意志却磨练的更坚强!感谢党中央领导英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拨乱反正,迅速恢复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实事求是,发展生产,医治疮痍,优抚民生,方有了今日的安定团结,方有今日我们家庭的安然无恙。虽然我的问题还未解决,但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三令五申的政策威力下,使一些乱臣贼子、不按政策办事的权奸们,再不敢妄为,从而保障了我们的安全,使生活有序、家庭团圆。我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国家定将很快走向和平幸福、科技昌盛、生产蒸蒸日上、全面繁荣兴旺的时代。我们的日子也定将随着国家的繁荣,一步步好过起来。过去的悲痛,十年动乱疮痍满目的情景,将一去不复返了。待我的问题解决了,我再进京去看您。就写到这里吧,不妥之处,望指教。兹以叶帅诗《八十抒怀》末两句作为结束:“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祝您夫妻身体安康、全家都好! 张焕民 1980年9月29日 ●切磋交流养生保健 关注研究党史资料 克仁同志: 你好,侄辈都好?多年没写信了,这次写信有几件事想与你商量: 第一件、想与你交流养生保健问题。健康重要,因此我把这件事放在第一位。你一向工作积极好学,有拼命奉献精神,但不知你是怎样运用离休后的时间来安度晚年生活的?不知你是怎样养生保健的? 我的情况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在“五七干校”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病。此病越发越重,一直发展成从颈椎到四肢、全身性关节炎病。以后又患上了严重胃病、冠心病、肺气肿,极度的神经衰弱,还有眼疾也是我的一大难症。经住院治疗,一面用药,一面体育锻炼;跑步、打拳、学剑,效果很好。这样天长日久,我的身体便逐渐恢复了健康。由此我得出一条经验:药物只起辅助作用,有时可以不用药,但不能不锻炼。在这期间,我又自编了一套《老年窗下健身功》,可以不下楼、不出门,在屋里锻炼。 据说,宗凤鸣每天都围着北海跑,身体很棒。 总之不论老年还是青年,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清醒的头脑,什么事也做不成。所以我把健康问题放在此信的第一位。因此请你也介绍一下你的养生健身方法,期以交流经验互相砥砺。 第二件、今年三月收到来自泰安的一封信,建议我们为孙照寰同志写传记,据泰安党史办的同志讲,如资料多可以印书出《专辑》。对此我想,为照寰同志写《传记》,因我们不了解他的家世,这个传不好写,我们只能写他的一些历史片断和活动情况,还是由其子建荣和许珂同志写好。为减少周折,争取时间,我给建荣写封信一并寄去,请你审阅,不当之处,请你修正。因我这些年不了解建荣和许珂同志的情况,遥隔两千里,也不知他的通讯地址。因此我想,这件事能否由你处理,一是同住北京,近水楼台;二是心理感情无隔阂,可谓地利人和。如你认为可以,请与建荣、许珂同志取得联系,把信转交给他们,交谈一下,看有什么意见和情况,下一步我们再谈,你意如何? 第三件、关于1980年12月20日你写给我的信。信中写的是当年泰西战地之事,气质豪放,文词藻丽,体现你文质彬彬、不紧不慢,而又坚韧刚毅、心地宽松、思想开通敞亮的性格。还有,尤其你那白头不渝的夫妻钟爱之情、家中情、战友情,坦率真诚,如此道德情操,使我深为感动;其恻隐之心蕰于字里行间,无鞭策之意,但给予人的希望、信心和力量,无形语言都一一默化于内心。尤其对当年抗日游击战争的回忆,表现出豪放无畏的气魄,读之犹令人激昂不已。因此我想把它推荐给泰安党史办,借此信征求一下你的意见及相关文字回忆资料。 第四件、我从《泰安党史资料》第22期看到一篇文章,是鲁宝瑢写她弟弟鲁宝珩烈士的,其中涉及到你和筱蓬,称你为表兄。新中国成立后,她曾任威海市委副书记、青岛人民电台副台长、上海五洲药厂党委书记,1983年离休。此文是她1987年清明节为纪念她弟弟鲁宝珩烈士写于上海。通过这篇文章我才知道你和当时著名地下党员鲁宝琪等人的关系。我相信解放后你们不会没有联系,但从此文语气看,似乎你们又互不了解,使我感到疑惑? 衷心祝愿 你身体健康、阖家康乐! 张焕民 1997年4月19日 ●孙照寰为革命鞠躬尽瘁壮志未酬 1997年2月,泰安巿委党史办的宋元明同志曾找到我,谈及党史资料征集事宜,提出向张焕民及其熟悉的老同志征集党史回忆文章,如资料多可印书出版《专辑》,并向张焕民发出征集党史资料的信函。张焕民收到信函后心情激动、思绪万千,首先想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泰安县委书记孙照寰同志,认为值得为他书写传记,留下宝贵史料以启示后人。 孙照寰,1916年出生于山东安丘县(今安丘市)凌河镇凌河村。上中学时期就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救民。1935年秋中学毕业后,先在平原(今属昌乐)小学教书,后到河南省光山、桐柏等县做临时雇员,边积累路费,边寻找红军和共产党。1937年与共产党地下组织取得联系,遂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同年冬,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延安,先后在陕北青训班、陕北公学、抗大十五大队学习和工作。1938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由所在的八路军总部随校山东营二队,分配到冀鲁豫边区泰西专署工作,历任科长、泰安县党团书记、冀鲁豫边区长清县县长、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平原县政法委员会副主任、行署民政处长、平原省民政厅厅长、法院院长等职。在泰安县领导人民反日军扫荡、坚持斗争,受到泰安专署的传令嘉奖。他领导的县大队在接受日军投降的同时,解放了长清县全境,受到泰西军分区的通报表扬,此后又参加到鲁西人民政权的建设工作中去,做出了很大贡献。1953年孙照寰调往北京工作,历任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干部司司长、部党组成员、中央监委驻第一机械工业部监察组组长。文化大革命中,因不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老干部的迫害,说了一些不满林彪、江青等人的话,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于1968年12月被关押审查、判刑八年,坐了九年牢房。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他被释放。经胡耀邦同志亲自过问和复查,1978年3月18日中央组织部向他出示了由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圈阅的中央组织部关于给孙照寰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决定,1982年5月任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任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同年6月19日病逝。 1982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发布的讣告中指出:“孙照寰同志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长期的惨酷政治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历史的教训实在太残酷、太深刻了!真是不勘回首!孙照寰的夫人许珂同志受牵连也被关押,当时,孙照寰的儿子孙建荣才11岁呀,又熬了5年,终于被批准申请与爸爸见面20分钟……孙照寰痛苦地问儿子: “你们这几年怎么生活的?”孙建荣一一向父亲讲述:“大姐去了东北建设兵团,二姐和我带着年幼的弟弟、妹妹,被送到河南罗山五七干校(原劳改农场)务农,每月从父亲被扣发的工资中给每人15元,14元交伙食费,1元零用钱。”孙照寰听了儿子的诉说,情绪非常激动,当即向专案组的人借了钢笔,在一个空烟盒背面写诗一首交给儿子,诗曰:“一入豫州一出关,正当父母别家年;童松次地经风雨,雏雁接连翔阔天。桃李同园应要茂,工农为友须多谦;红旗影下千般事,敌我分明要置前。”河南罗山的姐姐收到弟弟探望父亲情况的信后,和诗一首:“别时容易见时难,咫尺天涯一念牵;三更恶梦成心疾,四载悲氛彻骨寒。欲暖儿曹强忍泪,细琢读意更无言;深情已为椿楦尽,孤负东风岂自怜。”(原注:椿楦指父母,东风指青春。)孙照寰文革中受难,并没有磨灭他报效祖国的信念,他在1978年给张焕民的信中说:“在狱中,我蹲了整整九年……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原则鼓舞着我的斗志,我以战斗的姿态,迎接了这场暴风雨,最后终于熬过来了,没有死。如果身体再好些,再干十年二十年也未必办不到。”其子孙建荣在文革中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创伤,孑孓一人,孤独的带着人生的辛酸、对家人的无限思念和自己深切的企盼,于2006年病故。 今天诵读这些用血和泪写成的诗句,仍使人有说不出的百般滋味!就这样一个革命者的家庭,在十年文革劫难中和亿万国人一样,降无妄的毁灭之灾难……当年审查关押过孙照寰的北京东四十条的大宅子门口,如今挂着一个大牌子,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文天祥祠”,自然联想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卿”的名句在脑中回旋,这就是历史啊! 由于抗日战争时期,张焕民和宋克仁都曾在孙照寰同志领导下的泰安县政府工作、在冀鲁豫边区和平原省工作时一直密切共事、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所以,给孙照寰写传记成为张焕民商宋克仁的强烈愿望和共识,但终因受到各种变故和条件限制未能了却心愿。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苍桑。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可以映照现实,折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文/张运十 2013年5月3日于泰安)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