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冀鲁豫边区行署干校纪事
发布时间:2016-08-05 22:02:11
发布人:
石头歌
回忆冀鲁豫边区行署干校纪事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并扬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日寇凭借其武力,气势汹汹,迅速南侵,野蛮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华北数省陷入敌手,千百万人民陷入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国人民怀着满腔怒火,义愤填膺,要与日寇决一死战。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开往抗日最前线浴血奋战,打击日本鬼子,同时派出大批优秀干部、武工队员,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建立了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辖47个县(鲁西32个县,冀豫15个县),东临济南,津浦铁路以西,西接邯郸,南临黄河,北枕大名。那时,各县城都驻有日寇两个中队和汉奸队一个营的兵力,各县的区镇也都有日寇驻扎,交通要道都有日寇炮楼,挖有封锁沟。由于日寇的烧杀抢掠,还有名目繁多、乘机抢劫人民财产的土匪和投靠日寇的伪杂军的侵害,再加上自然灾害连年歉收,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1941年1月在经济凋敝,民生维艰,敌强我弱,不断遭到日伪袭击的情况下,冀鲁豫边区党委和行政公署正式成立,张霖之任区党委书记,晁哲浦仼行署主任,段君毅、贾心斋仼副主任,党政干部约六七十人;杨得志为军区司令员,队伍一个营,实际两个连,不到200人。他们与敌人捉迷藏式巧妙周旋,随时转移驻地,白天封村潜居在老百姓家中,夜间秘密活动,发动群众,联络发展抗日队伍,以游击战打击敌人。
为了培养干部,壮大抗日力量,冀鲁豫边区党委成立当年,创建了政治干部学校(简称政干校),校长为晁哲浦,副校长为段君毅、贾心斋,教务长刘政文,专职教师一人,来自边区各县的学员100多人。中共泰西县委县政府派出了李元明、张焕民、田中五、李刚等同志前往边区行署政干校学习。
1998年,张焕民的边区政干校同学、华中师范大学离休干部田乃夫撰写的回忆录《田乃夫抗日纪事专辑》正式出版,田乃夫同志特将该书赠送给同在武汉工作的离休干部张焕民。张焕民得书后如获至宝,很快读完《抗日纪事专辑》,引起强烈共鸣,无限感慨,连续写了两封信给田乃夫,交流思想,回忆往事,高度评价、称赞了田乃夫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边区革命工作的负责精神和高尚党性,重点对边区行署干校学习期间的情形作了回忆补充。我在收集整理张焕民保存的文史资料中,阅读了《抗日纪事专辑》和写给田乃夫的两封信,使我对1941年至1946年间父辈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业绩有了深入了解,使我进一步感受到先辈们如何流血牺牲才换来今天幸福生活的艰难奋斗过程,使我更加敬佩和知晓要向先辈们学习密切联系群众、贯彻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坚定正确的世界观和革命必胜信念、忠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服务意识和党性素养。现将两封书信全文转载分享,借以帮助了解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党委、行署开展群众工作、组织培训干部、打击日寇汉奸的有关情况。
第一封信,张焕民对田乃夫及其《抗日纪事》的评价和赞扬。
乃夫同志:
读完所赠《抗日记事》一书,甚感亲切,使我思如涌泉,感慨万千,陷入深沉的回忆之中…此书已由聂真同志、许今朝同志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满怀赞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乡土教材;同时我认为又是国家干部、共产党员很有必要读的一本书。本书也表明你的思想、你的工作、你所考虑和关心的问题,都是你高尚的党性素质的具体体现、思想深处迸发出的火花。
关于党性问题一直是人们诚信的誓言,但多笼统抽象,短了可操作性,以至成了一些人生活中应对的词令。究竟什么是党性?有的人确乎不甚了然,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有的甚至背道而驰,导致腐败之风泛滥成灾,使人对党性一说更加模糊。我们的党章总纲开卷首页赫然写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以上六十二个字,字字金石,字字铮铮,是对中国共产党党性本质特征,完整的、明确的、坚定的回答。问题在于每位同志如何理解、如何领会、如何在革命工作中实践、如何发挥和运用?《抗日记事》中,您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典范。
回想您去滑县三区工作时的环境:那是在日本侵略军、叛徒吴兰田、汉奸伪顽杂王三祝、王树林等等盘踞其间,碉堡林立,在强敌四面包围之中,区内会团遍布的情况之下,临危受命。您遵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肩负党赋予的使命,以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的身份,去滑县走马上仼。为着人民的利益,您不分昼夜积极了解敌情,访贫问苦关心群众生活,发动群众组织民兵联防,与群众打成一片,同患难共命运,与危害人民生命利益的日伪顽杂展开了犬牙交错的严峻斗争。诸如反资敌、赈灾、双减,苂甘露、游昆吾、北苑村战斗、东单寨避身、讲话会团、单刀赴会、政策攻心,瓦解敌人、伪军反正、绅士会…等等。在这些惊险的活动之中,您积极进取,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一次次制服敌人取得胜利,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敌人心惊胆战,人民拥护,争得敌占区人民打官司要找抗日区政府解决。
您在工作中为人民服务的负责精神、一心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忠诚意识,处处体现党性所在,令人感佩!在辖区内,乃至敌占区,您义无反顧地认真执着地把党的政策一一落到实处,到边到沿、角角落落,不留空白。民心所望,使命所驱,既便对日伪统治戒备森严的敌占区也不错过,同样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去工作,如李营双减、小韩村赈灾、开展大生产等,同样去贷款给农民。正如孔子所说: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勇者见义勇为不畏强御,子路之勇也;还有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您不但知人爱人,更有知己爱己的高尚德行。总之,如果没有知己知彼、大智大仁大勇,就不会在强敌营内制服敌人,对民兵联防也不会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不负人民百姓所望,不辱党所赋予的使命。如果没有高度觉悟的党性素质,大智大仁大勇则无由而生,就不可能创造性地辩证地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民心向背。
由于《抗日记事》一书对我的感动,在此谨以我爱读的苏曼殊的两首诗相赠,表达心情和敬意。兹录于《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
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国民含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备注:第一首第三句“国民含愤英雄泪”,含愤二字原文本为孤愤,我把孤字改为含字。孤愤是苏曼殊对当时处境的感伤。因我们有党的领导,有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而不孤,故将孤改为含。说明广大干部群众对敌人蕴含的愤恨。可否?请指正!
张焕民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第二封信,张焕民对冀鲁豫边区行署干校学习期间的情况回忆。
乃夫同志:
四月二十五日的信谅已收到。我们都已年老,趁还健在,主要是想把这本书推荐出去,不能让它在档案室里睡大覚;同时我也想,是否把这本书给张华、王树成这些老领导看看,征求些意见,请他们题词,看您有什么意见。
通过阅读《抗日记事》,不仅使我思意深沉,还使我了解了当时一些我不曾了解的情况,使我大有感慨:
一、例如行署的编制:冀鲁豫边区行署辖八个地区四十七个县,这么大个首府机关,党政干部总共不过六七十人。尽管是战时,工作仼务还是很繁重的,与现在的大大小小的各级党政机关的编制相比,简直不可思议,令人叹服,令人自豪!
就我们当时行署干校的编制,也只有教务长和教师各一人,校长是行署主任兼职。原来我认为我们这个边区一级的干校应该有个校部的编制…等等,殊不知一个教务长、一个教师两个人就干起来了,这就是革命精神!如此革命精神---创业精神,怎不令人感叹!我们这些青年集合在一起,就在这样一个充满革命精神、创业精神的学校里,每个学员的学习无不紧张而有序,不知不觉,三个月的学习期满。毕业了,人人满怀激情,肩负着党赋予的使命奔赴各地,开始新的战斗生活。现在想来,那时的精神仍让人留恋!
二、回忆我们行政队学员的学习、生活情况。我和田中五同志一同来自一专区泰安泰西县,到了行署又 一同分到行政队。行政队的编制有六个班,每个班十人左右,田中五当了一班班长,我当了二班班长,往下几个班的班长姓名我已记不清了。
我们的队长叫刘克夫,是聊城堂邑县人,他积极活泼,每逢行军前、开饭前、上课前,六个班都要集合成一个方块,领着我们唱歌、学歌,我们跟他学了不少歌。还有一位叫李仲达的同学带了口琴,我们唱歌他伴奏,有时啦啦队还要他独奏,给我们紧张的战时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开饭前唱歌时,每人手里拿一个碗、一双筷子,多数人的筷子是用高粮杆制成的,也有用树枝制成的。待负责炊事的学员,以班为单位把饭菜分配好,就停止唱歌,按班次各就各位,一个班围着一盆菜席地而蹲,都是蹲着吃饭,饭盆菜盆都是放在地上。
每日三歺小米饭,都是学员自己做,各班轮流。小米也是学员自己带,每人一条米袋子,行军时把米装进去,驻军时把米再倒出来。
学员做饭,每个班的分工是俩人一锅。我们二班的分工是我和李刚一组。李刚是山东肥城人,朝阳大学法律系毕业。他会唱戏,我们二人一个烧火,一个掌勺,每次做饭他都要唱两句,并教我学会了苏三起解、捉放曹…等戏。我们俩人做的饭不夹生、不糊锅,散软适度好吃,受到同学们的好评。
三、关于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我记得还有一位军级领导给我们作了“延安整风运动”的报告;郭庭相同志给我们讲了如何“评议地亩等级办理合理负担”的问题,准备进行麦季公粮征收。随后郭庭相同志调昆吾县任财政科长,大队部的刘子明同志也调来昆吾县任武委会主任。
四、关于日军扫荡:三个月的学习期间,日军来扫荡两次。第一次扫荡时,我们在范县就地分散。我被分配在范县一个村子,与村民一起坚壁清野、挖洞藏粮,屋居藏牛,村头路口都挖了壕沟,日军掠过,此村未受损失。
扫荡过后,评价功过,干校为我立甲等功第一名,第二名是桑晓庭,第三名是谁不记得了。甲等以下还有乙等、丙等,都有名额。全校学员都受到表扬,没有一个逃兵。
第二次扫荡时,我们跟着行署跳了一个大圈,连夜行军,一下跳到与河北省接壤处的朝城县北部(简称朝北)大沙漠中夹堤村一带。日本鬼子曾在这个村里多次扫荡,抢粮、牵牛、捉鸡。在这个大沙漠中,风一起细沙飞扬,吃饭时若不掩盖好,細沙随时就落到碗里。细沙飞到眼内,使人睁不开眼,流泪不止,若用手或衣襟擦,越擦越坏事。有经验的人告诉我们:“不要擦,只有让沙落到睫毛上,落多了结成一个燕子窝就好了。”停了一会儿,两眼睫毛上的沙果然结成了燕子窝,眼也不眨了,只觉得眼皮死了。
有一次我们夜间转移驻地,行军沙漠中适逢下雨,乌云密布,呼啸着北风,对面看不见人。行军的纪律要求衔枚疾走、不准咳嗽,不准有声音。因什么都看不见,犹如进入骇人的黑洞,只有一个一个牵着走,稍一松手便掉了队、摸不着人了,只有轻轻拍一下手,朝着微弱的拍手声摸去,继续牵着走。在这种情况下,万一真的掉了队后果不堪设想。
五、表演话剧:短短三个月,如此紧张的战斗生活,我们干校还在行署驻地范县的一个村排演了几幕话剧。主持人把我化装成一个日本鬼子,同学们都说演的不错,给以好评。居然我也成了话剧演员,当时我很高兴。
六、奔赴昆吾上任:毕业了,同学们都握手告别、致意,相互再见!实际有些同学至今没有再见,存亡未卜,常夜不能寐,空自祷念!
我和辛培森同志分配到昆吾,我任昆吾县民政科长,辛培森同志任昆吾县第三区区长。临行前,行署主任段君毅讲了话,其中讲到石友三、高树勋叛军内讧的情况,期望并鼓励我们趁这一大好形势、有利良机,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工作,还要办好夏季公粮征收等。
我和辛培森同志离开行署驻地奔赴昆吾,有带队人引路,护送人一路伴同。我从您的《抗日记事》了解到:“干校学员分赴各地,分成几路,各路都有一位熟悉情况的同志护送。我们这一路有五个人,分到清丰二人、濮阳二人、滑县一人,滑县一人就是我。”从这段文字看,濮阳二人就是我和辛培森同志。不过那时濮阳已划分成好几个县,濮阳东北为尚合县,东南为昆吾县,西北为顿丘县。日本投降后,取消尚合县,合并为昆吾县。两县合并后我未发现原尚合县干部有我们干校的同学。
以上回忆是否合乎实际,请您再审查纠正为盼!
谨致敬礼!
张焕民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九日
(文/张运十 2015年1月15日整理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