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三大赤色明星”之一石联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75980070
本馆由[ 天使在人间 ]创建于2012年11月23日

石联星在高尔基戏剧学校

发布时间:2012-11-23 16:35:29      发布人: 天使在人间
    高尔基戏剧学校于1933年4月4日正式开学,这是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所专业戏剧学校,这所新型的学校虽然只有一年半的历史,但它标志着苏区艺术教育事业的发端,为日后党的宣传教育和开展文化事业留下许多宝贵经验和传统。
    在中央苏区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胜利之后,中央很重视红军部队的剧团以及地方俱乐部的文艺演出,特别肯定话剧能够及时反映当前斗争生活,起到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作用,因此决定成立一个领导全苏区戏剧运动的组织:工农剧社总社。总社下设专业剧团和一所培训戏剧人才的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李伯钊同志(杨尚昆的夫人)任剧校校长兼剧团团长,母亲任剧校的专业教员兼剧团演员。
    高尔基戏剧学校于1933年4月4日正式开学,这是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所专业戏剧学校,这所新型的学校虽然只有一年半的历史,但它标志着苏区艺术教育事业的发端,为日后党的宣传教育和开展文化事业留下许多宝贵经验和传统。在这些人中,我的母亲和瞿秋白、沙可夫、赵品三、李伯钊等许多党的最初文化先行者工作战斗在一起,为繁荣苏区的戏剧演出,开拓苏区的艺术教育事业,贡献了全部的心血与力量。
    1933年母亲从红军学校调到戏校当教员,虽说是小先生,她也是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剧校那时的环境对母亲印象很深,她说:“记得学校门前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如镜,河边柳树成荫。校舍里有个大厅,里面做了个略高出地面的小舞台;还有个相当大的院子,有操场,可供学员们早操练功。大厅的另一侧有一栋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房间是一间间排着的,有一长廊作通道,工农剧社总社也在这里办公。”这些记忆在我们和母亲生活的时日里总是那样新鲜,凡是谈到那个年代,谈到一起工作战斗的同志,母亲的眼睛里总是那样自信充实,对战友们有着永久的怀念之情。
    当年高尔基戏剧学校先后招收了三期学员,大都是来自基层的工农子弟和业余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他们年龄高低不齐,又大都没有文化。因此学校除设有政治课、业务课,还安排了文化课。母亲会跳舞,又喜爱运动,因此既教专业课又做文化课。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没有教材,就自编教材。母亲根据舞蹈动作和体育运动的动作编了一套演员形体训练的基本教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文革”后,母亲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还跟我们几个孩子绘声绘色地说着当时编教材的情形。那时剧校的学习生活是紧张活泼的,师生们完全打成一片,一大早起来就跑步、上操、骑马,早饭后在课堂上课,中午打球、编墙报,下午练功、排戏,晚上在点燃的松枝照明下,老师备课,学生复习。这些在残酷战争间隙中学习的欢快,直到经历了“文革”磨难后,老战友们谈起,依然津津乐道。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