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后面的思考——读《邵华泽摄影选》
相机是机械的,镜头却是通灵的。
相机是沉默的,镜头却是传神的。
手持相机的摄影者,无论性恪如何内向,就在快门的“喀嚓”一声中
,他的思考、他的观察,都立刻通过镜头定格在底片上。镜头是人们心灵的诉说
者,什么也瞒不过镜头。
看了邵华泽同志的海外摄影选——《海外印象》,我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
下了这几行字。
华泽同志是我尊敬的老同志、老朋友。他重视摄影、爱好摄影,我是早就
知道的。早在1990年,我还在《经济日报工作期间,就拜读了他在“银川会
议”上的著名讲话。正是在那次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华泽同志
继穆青、蒋齐生同志提出“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口号之后,又提出了“两
个提高,一个关健”的观点。当时新闻摄影正处于低潮时期,报刊上的新闻图
片数量很少,而且往往只是“豆腐块”和“火柴盒”。穆青和华泽两位新闻界
权威人士的见解,在当时的新闻摄影界乃至整个新闻界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起热烈响应。我也是其中之一,并且率先在《经济日报》上进行试验。不过,
当时只认为华泽同志的讲话,是作为报界资深领导人对新闻摄影的一种倡导,
并不知道他本人也是摄影爱好者。
知道华泽同志爱好摄影,是我1993年到人民日报工作以后。当时我发现他
出国访问或参加一些社会动,经常带着照相机,也偶然见到他在报刊发表的
一些摄影作品。这在当时领导干部中是比较少见的。但是我也只是把摄影看作
是他的一种业余兴趣,还不能和他书法艺术的造诣相提并论。
这次看了他的《海外印象》,我才发现自己判断的“失误”。“失误”的
主要原因在于过去没有仔细倾听他镜头的诉说,没有去发现他在镜头后的思考。
他的摄影作品和他为人、为文的作风一样,平实、沉稳、冷峻、严肃。相对于
一些著名的摄影家,他没有刻意追求奇崛的角度、新奇的构图、特殊的技巧。
他拍摄的各国风光、人物,表面看来,似乎与普通旅游者拍摄的没有太大差别,
很平常,很熟悉。但是当你静下心来,细心地“读”它,就会发现几乎每一幅
图像后面,以及那些颇为抒情的文字说明,都蕴含着他深沉厚重的思考——历
史的、哲学的、文化的、人生的思考,耐人寻味。随便举几个例子:
第12页《夕阳中的笛声》,一座印度的石雕像。千百年来,他一直在
吹奏。这笛声穿越了历史,定格成了永恒。
第27页《挣扎》,一座耶路撒冷现代派的艺术造型。这座历史上曾经50次
被围困,36次被征服,18次被夷为平地的城市,被束缚的人们在挣扎,在呼喊,
在抗争。
第56页《古来征战几人回》,卢森堡的美军公墓。高入云天的杉树林,衬
托着密集的白色十字架,5076名战死在沙场的美军官兵长眠在这里。
第68页《清晨静悄悄》,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黎明,长街空无一人,这座文
艺复兴的传统和艺术的宝库,似乎还在文艺复兴时代里沉睡。
第75页《卫城的神像》,雅典,千百年来,女神在这里默默地伫立着,支
撑着,守护着,一直到化为石雕。
第76页《参天大树》,排排高高的大树,如擎天之柱,是它们为人类撑起
了一片碧蓝的天空。
第98页《老人、孩子与海》,在海边的沙滩上,一位满头银发上身裸露的
老人匍匐在地和面前三四岁的爱孙对话。富有哲学意味的图景,使人联想到
时空的变迁,岁月的绵延,生命的无限。
多么精彩!不用摘引更多的例子,读者就可以想象到,作者在捕捉着或动
态或静态场景的瞬间,头脑里的思维正在与历史、哲学、文化、人生对接,思
接万千,神游八方,于是,他心中历史、哲学、文化、人生的积淀与相机的快
门一起闪光。我想,华泽同志摄影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镜头后面的思考。
这一点,也许与他的理论修养和书法修养有关。他的理论修养是众所
周知的,这里且不多说。单说他的书法。中国书画艺术审美标准最注重的是一个
“品”字“所贵者品”,“所要者魂”,技法、技巧都是第二位的。“品”是一
个人综合修养的集中反映,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积累起来的。华泽同志从原来与
摄影无缘到今天对摄影卓有成就,我想不能简单地用“勤学苦练”来解释,而
应该从他多方面的修养中去寻找答案。这一点,特别值得年轻一代摄影工作者
深思。
最近,钱学森同志再一次强调: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对于
与艺术似乎隔行的科技工作尚且如此,那么对于与艺术有着直接“血缘”关系
的摄影,当然是尤其如此。“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代大诗人陆游,
曾经对喜爱写诗的侄儿作过这样的告诫。什么是“诗外”?我想应该是指各类
学养和人生经历以及由此升华的思考和感悟。——这也是我读了《海外印象》
之后的一点思考和感悟,不知华泽同志以为然否?
2005年8月9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