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敬宜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96997518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11月13日

贾文英等建昌人最爱的范敬宜

发布时间:2010-11-14 01:35:13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本报记者张振贺文/摄
  7月2日本报以《建昌人最爱的范敬宜》为题报道了,建昌县贾文英女士为了表达自己对范敬宜老先生的仰慕和敬佩,而创作的散文“我与老范”,这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范老“谦虚、平易、淡泊”的人格魅力,记录了范老在建昌生活的那段日子,和他给建昌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本报的文章见报后,引起了读者的一致好评。许多过去和范老曾经接触过的人在看到文章后,更是勾起了对过去和范老相处的岁月的回忆,他们纷纷致电记者表达看后的激动心情。
  在建昌县粮食局工作的李元宝先生致电记者,讲述了他看到文章后的心情,李元宝在电话中说:“我是无意中在《葫芦岛晚报·建昌版》上看到的关于范老的文章的。首先看到的是范老已见苍老的面容和两鬓的白发,真是时间不饶人啊!看到照片的那一刻,范老在建昌的情形历历在目,不觉中眼睛湿润!”据李元宝介绍,当时范敬宜老先生在建昌生活的时候,他只有十三四岁,但是那位满腹经纶的长者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返城后,他曾经因为有事相求而多次找到范老。“对我来说,范老是一位重情重义的长者,他老人家对我们的帮助,对我们的恩情,是我们一家人都永生难忘的!”李元宝说:“这篇文章的标题太好了,直入主题,代表我的心声,也表达了建昌人民的心声。”李元宝表示,自己一次次认真地阅读这篇文章,总是爱不释手,并将文章拿回家,给家人看,给朋友看,向他们一次次介绍范老,自己也一次次感动着。
  就在本报关于范老的文章见报的第三天,建昌县二道湾子乡大北沟希望小学召开了一次全校师生大会。在会上该校校长周常贵通读了《建昌人最爱的范敬宜》一文,并向同学们隆重的介绍范老,和范老对该学校的帮助。
  据介绍1997年之前,这所小学破烂不堪,孩子们上课的教室属于危房,因为当时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学校没有钱维修教室。后来有人想到了范敬宜,于是该村的村书记和校长带着全村人的心愿,找到了范老。范老在百忙之中接待了他们,当他得知学校当时的情形时,二话没说便给联系了一些医药企业,为小学资助了20万元,修建了今日的大北沟希望小学。从那以后学生们告别了危房险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这份恩情当地村民始终埋藏在心里。
  周常贵声情并茂的向同学们讲述范老对学校所做的巨大贡献,告诉同学们要好好学习,要以优秀的成绩回报范爷爷。“看到晚报上关于范老的报道,我内心非常激动,这不正是我们心声吗!”周常贵对本报记者说:“每年我校学生的毕业合影相,都要以‘大北沟希望小学’这几个字为背景,我就是希望让大家记住,这所小学是范爷爷帮助建起来的,希望这些学生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都要记住他们是在爱心的帮助下走出大山的。”
  该校74岁的打更老人李朝林看到文章后,更是几度呜咽,泪湿双眼。当年范老在大北沟生活的那三年,他和范老既是邻居,还是朋友,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李朝林说:“几十年过去了,今日突然在报纸上看到故人的照片,真是太激动了。”李朝林表示,范老哥为我们村子所做的一切,都被我们当故事讲,他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活菩萨,我们要将他的故事一代代的传下去。
  在文章见报后,记者还接到了多位读者的电话,他们对范老一文表示关注,对本报采写的这篇文章表示赞扬。通过这些读者的电话,我们看到了范敬宜老先生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也看到了建昌人对范老的感情。在机关单位工作的余先生说,他们看到报纸上的文章后,都非常喜欢,最后干脆每人复印一份拿回家了。余先生表示,希望以后在晚报上经常能看到关于范老的文章,这应该是所有关注、感激、敬仰、崇拜范老的读者的共同期待。
  对此,本报编辑部也将届时刊发范老先生的相关文章,敬请关注!
  在建昌的日子,中国名人范敬宜把他的质朴、品德、才识与厚爱留给了建昌,让老少建昌人至今对他恋恋不舍,念念不忘。今天范老远在北京,百忙中的他也许不知道,那么多建昌人对他依然心怀无限的敬仰,心怀遥远的牵挂……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