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崛起
1993年,上海、广州、天津远洋运输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发展集装箱运输,组建成立了中远集装箱运输总公司。93年8月,李克麟被任命为中远第一副总裁兼集装箱公司总部的总经理,组建中远集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克麟就在一篇论文中阐述了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前景,并对国内港口和桥梁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集装箱运输是现代化大生产和先进生产力在海上运输的体现,装卸快,效率高,成本低,代表了海上先进的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可以带动码头建设、驳船运输、集卡运输、港口物流等相关产业;搞集装箱运输资金流量大,可为企业发展做大空间;此外,还可以促进并提高航运企业信息化水平。”
他那时候就坚定地认为,集装箱运输是世界航运市场的主流。
担任中远第一副总裁兼集装箱公司总部总经理,给了他施展拳脚的舞台。他踌躇满志,花了三年多时间,将最大只有200多箱位的船发展到拥有3800箱位的船,扩大了船队规模,船只数量增加到84条,运力猛增至15万箱,中远一跃成为世界规模第四大的集装箱远洋运输公司。
1997年,李克麟迎来人生最大一次机遇。交通部调他来到上海,组建中国海运集团,开启他掌舵中国海运集团的九年辉煌生涯。
中国海运集团是由上海海运集团、广州海运集团、大连海运集团等五家小的企业共同组建的,组建之初,资产仅250亿,亏损达6亿多。而且当时的船队条件很差,大多是货代船,竞争力极弱。
李克麟由此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把集团的目标从散货运输转向集装箱运输。这一思路,在当时并未得到大家的理解,就连高层也有反对的意见。但他不为所动,异常坚定。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下面公司的资金全部收归总部,成立结算中心。有了资金,没有船也不行。李克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已封存的47艘散杂货船和富余运力全部改成全集装箱船。有了船还要有人管理,有人经营。集团连续办了两期处以上干部培训班,抽调了一批基本素质好的船长、大副脱产参加培训。这些后来被称为中海集运“黄埔一期、二期”的学员,如今都已成为公司的骨干。
有人说,目前在中远、中海两大集团搞集装箱运输的人大部分是李克麟带出来的。这个评价一点不虚。
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执掌中海集团九年中做的三次重大决定,带领中海集团逆势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