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社会的关注热点已从搜寻转为对生者的关怀,生活还将继续。这样一起重大灾难,我们到底应反思些什么?
民工寻亲
递照片的警察
眼中噙着泪水
在至今失踪的40多人中,不仅有大楼的居民,还有来上海打工的农民工。来自安徽的陶余武就是其中的一位,截至记者发稿时,家中的亲人仍然未得到他的消息,他们还在焦急地等待,尽管陶余武生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上海长宁路附近一家招待所,记者见到了陶余武的老乡小李,她给记者讲述了这个不为人关注的群体悲惨处境。陶余武39岁,平时的工作就是在工地上给民工们做饭,夫妻聚少离多,两个月前,妻子刚刚来到上海和他团聚。双方的父母都已经七十多岁,两个孩子一个读高三,另外一个也读了初中,陶余武就是这个家里的唯一经济支柱。
按说,火灾发生那天他是不需要上楼刷漆的,但因为包工头对他不错,还收留了他的妻子在工地做饭,所以他还是想尽自己所能为工地多做些事情。火灾发生时,陶余武正好在楼上,而他的妻子则因为身在一楼很快逃生了。到了外面,她不停地拨打老乡的电话,因为她的丈夫连手机都买不起,结果当时谁也没看到陶余武,至今还没有他的下落。
小李和陶余武的妻子目前住在由静安区建委统一安排的招待所中,每天晚上,他妻子都会哭醒好几次,整个人处在崩溃的边缘。火灾之后,他们也前往医院、安置点、接待处等地都找过了,尤其是在接待处辨认尸体照片的经历更是让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备受煎熬。“那个递照片的警察的手都是颤抖的,他的眼中也含着泪水,而那些照片中的遇难者大多脸上布满了灰尘,有的人脸上还有血,所有人的眼睛都是睁开的,别说她是失踪者家属,就是我现在都不敢一个人睡觉,这样的经历太残酷了。”小李至今仍然不愿回顾陪同认尸的可怕经历。
因为生还的几率很小,这对夫妻的大孩子急赴上海。孩子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做DNA比对的,因为有些尸体已经无法辨认了。
民工善后
当时楼上有多少
民工仍无数字
目前,和其他遇难工友的家属一样,陶余武的妻子格外揪心。对于这样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农村家庭来说,失去了顶梁柱,将来的日子不知会怎样?
在火灾现场,作业的民工到底有多少,上海官方的发布会没有公布。记者了解到,仅仅做保温材料施工的就有10人左右,这个施工队就有两人遇难,一人失踪。当时还有不少民工正在作业,一部分民工逃往楼顶而获救。让遇难者和失踪者家属还忧心的是,民工这一块由谁来负责赔偿?
不仅民工家属有这个担心,就连被安置的受灾市民也不无担心。“一滴冰冷的汗”发布微博(http://t.sina.com.cn)称:“又去了一趟火灾善后处理小组,赔偿政策要等遇难者信息确认,现场清理估值后才会处理,就是说遥遥无期。安置酒店不知道能住多久,只说不会让我们流落街头。”记者在采访现场也目睹,现场遇难者的善后工作和财产损失统计因为救援让路而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