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建国,中共党员,原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沉积矿产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谌建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6月6日4时20分逝世,享年80岁。
谌建国同志1934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1952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勘探系,1957年9月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本科毕业,同年分配到广西贵县431地质队工作。1959年5月被推荐至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进修古生代孢粉鉴定,1960年5月学成后到广西地质局地质科学研究所任技术员,1963年4月调入原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古生物室从事地质科研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专题组长、项目负责人、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负责人等职,1983年8月担任沉积矿产研究室主任,198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光荣退休。
谌建国同志地质专业理论系统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分析和组织工作能力强,思路开阔,多次承担地矿部重点科研项目和专题研究,作为主要完成者所完成的《鄂西二叠纪煤系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成果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也是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项目《广东及鄂西石炭二叠纪煤系的建造和构造》的主要贡献者,负责完成的《湖南省雪峰山地区金矿成矿条件及远景预测》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在担任室主任期间,能充分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学术指导作用,成绩显著。
他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完成科研报告14份,其中负责完成6份,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3篇,为地质事业贡献了力量,奋斗了一生。
谌建国同志退而不休,积极投身老科协事业,继续发挥余热,1998年4月加入了湖北省地质学会老科技工作者委员会。2002年9月,他身为我所“老科协”筹备组副组长,为中心老科协成立做了大量具体细致工作。中心老科协成立后,他在组织领导中心老科协发挥作用,建言献策,为本所地调科研、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先后参与并完成了“宜昌金秋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土壤地球化学初步调查研究、“高岭土及几种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调研”等项目,他提交了《应用高科技 开发碳酸钙》论文,获宜昌市科技局2004年举办的“科技发展战略讨论”征文活动二等奖。他还参与了中心《巽他群岛-新几内亚岛地区地质矿产综合图件编制》项目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谌建国同志。让我们在中心党委的领导下,振奋精神,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我国地质事业和中心的地调科研发展而努力奋斗。
谌建国同志安息吧!
李有亮,女,1934年11月出生,安徽贵池人,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1951年1月参军,1953年初转业到地方工作,1953年10月至1957年9月,在北京地质学院学习,1957年10月毕业分配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工作,1963年4月,调到中南地质科学研究所(现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工作,1964年任工程师,1987年4月任高级工程师,同年任宜昌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9年12月退休。
李有亮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生产和科研管理工作,工作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在所从事的多项研究课题,特别是煤田地质研究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承担的“广西晚二叠世含煤地层、煤层形成条件及找煤方向”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研究成果曾获广西科学大会奖,并在《沉积学报》上发表论文。1979年,李有亮同志从事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完成了建所以来成果清理、登记建卡等大量基础性工作,建立了成果登记台账;同时承担成果评审登记上报请奖等日常管理工作,在管理工作中,总结了科技成果管理经验,撰写的“成果管理的几点认识和建议”,在地矿部地质成果转移座谈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李有亮同志为人和善,重视家风家教,重视对孙辈的培养教育。她退休后仍积极支持中心工作,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为中心发展增添正能量。
今天,我们沉痛悼念李有亮同志,愿李有亮同志安息吧!
2019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