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家欧阳予倩的金陵旧梦
戏剧家欧阳予倩的金陵旧梦
欧阳予倩,1889年生于湖南浏阳。他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家,对我国近现代的戏剧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
欧阳予倩青年时代两次东渡日本留学,他能编能导,才华横溢,德艺双馨。他的一生曾经几次来南京。他认为六朝古都南京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南京人爱看旧戏,亦不排斥新戏,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而早年两次来南京演出最令欧阳予倩难忘。
感人的《黑奴吁天录》
1919年底的南京,市面萧条,百业凋弊。有一天,南京下关商埠街上的某剧场门口贴出了一张海报:欢迎南通更俗剧团来南京演出,吸引了不少人观看,但从票房来看,却成绩平平。因为当时来南京演出的几乎都是北京、天津、上海三地的京剧班子,挂牌的是余叔岩等名角,而这个更俗剧团的挂牌红角名叫欧阳予倩。此人是谁?很多戏迷并不清楚。
不过,也有一些资深南京戏迷知道,欧阳予倩几年前在上海出演过京剧《黛玉葬花》中的林黛玉。他扮相秀美妩媚,演技生动,简直演活了林黛玉。不论怎么说,还是有一些南京戏迷对这次演出心生期待。
欧阳予倩1918年第二次赴日本学习戏剧,有志于在万马齐喑的中国推广戏剧改革,探求新路。
归国后,他受到南通实业家张謇的邀请赴南通办伶工学社和更俗剧场。在这期间,欧阳予倩排演了文明戏(话剧的前身)《黑奴吁天录》,取得了成功,于是,他决定率剧团前来南京演出。
《黑奴吁天录》中的女主角刘韵秋便是欧阳予倩的妻子,男主角则由欧阳予倩的留日好友陆镜若饰演。而早在11年前,欧阳予倩便在东京与好友李叔同等人共组春柳社,排演过《黑奴吁天录》,极为成功。
《黑奴吁天录》系根据美国作家斯陀夫人的名作《汤姆大叔的小屋》改编,改编后的剧本描写了两个华工家庭的悲惨境遇,生动曲折,震撼人心。
在下关小剧场首场公演《黑奴吁天录》的那天,下起了雨夹小雪,朔风怒号,天寒地冻,剧场门口的几盏灯笼被风刮得不停摇晃,但还是来了近百名观众,多为附近太古轮船公司、和记洋行等洋行的中国职员及城内各学校的教师。
观众们怀着爱国热情而来,他们在简陋的剧场里专门看戏,被精彩的表演和曲折沉痛的剧情感动了,不时报以掌声。
第二次演出中的小曲折
1921年,欧阳予倩离开南通赴上海,结识了洪深、田汉、郑振铎等当时中国文艺界的领军人物,在上海,他与郑振铎组织起民俗戏剧社,招收了十余名有中学学历的男女学员。
1922年夏,欧阳予倩接受了田汉等友人建议,率领民众戏剧社赴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演出,以解决居社面临的严重经济困难。
这次来南京,欧阳予倩带来的剧目是七幕剧《歌女泪》和《同住的三家人》(后改拍成电影)。两部话剧都是反映都市生活的作品,对社会上的黑暗腐败、贫富悬殊、为富不仁现象作了无情的揭示。其中一些场景,如红歌女小雪被迫卖身救病母,又被迫服毒自杀,催人泪下。经安排,演出在城南四象桥附近的青年会剧场举行。
青年会剧场可容纳600余人,这样的设施在当年的南京已是屈指可数。令欧阳予倩忧虑的是,开演以后,每天上座率不足三成。其实,门票已很便宜了,而且大家演戏都很卖力,布景道具也合乎规范,甚至作了创新,但社会反响还是平平。
以青年会剧场为例,那几年里,上演的多为《七擒孟获》、《水漫金山》、《济公活佛》、《封神榜》等传统剧目,均为刚出现的海派机关布景连台戏。一会儿舞台上变成一脉崇山峻岭,一会儿又化为一片汪洋大海,碧波荡漾,煞是热闹。不过,南京成千上万传统老戏迷似乎并不喜欢这样的花样,认为太花里胡哨,但海派机关布景连台戏却吸引了非常多的青少年,他们看得如痴如醉。
这一不正常现象令有识之士感到心情沉重。而正当欧阳予倩等人感到难以继续演出之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金陵中学校长刘靖夫等挺身而出,在南京报纸上发表文章,赞扬正上演的两出文明新戏,呼吁师生和民众给予支持。两位名人还抽空去青年会剧场看戏,在他们的影响下,多所大学、中学师生买票包场,迅速扭转了局面。后来,欧阳予倩曾说,对这次在南京的演出终身难忘。
欧阳予倩在话剧电影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我国公认的戏剧电影大师。解放后,他曾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等多种领导职务。1962年9月21日,欧阳予倩病逝于北京,享年73岁。
摘自《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