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戴隆邦故居纪念馆
一、历史沿革
传说,小韩村原名为小申村。东半村居民为四户刘姓和一户阎姓,西半村为四户申姓和一户赵姓。唐代某一年,赵家的骡子产了个驹,因系怪异之事,依照律条为满门杪斩之罪。赵家害了怕,便改姓为郝。其他居民也怕受到连累,东半村改名为小韩村,西半村 改名为申村。从此,小申村便分为小韩村和申村。至今,这两个村仍然是街巷相连,浑然一体,村民院落,犬牙交错,外人很难分辨。
小韩村东南有“汉处士周党墓”和“北齐晋昌王唐邕墓”两座古墓,俗称大王墓,小王墓,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丘高大,占地3.3亩。“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封土被毁,末开掘。
村中原有法林寺、关帝庙、菩萨庙、雷音寺、奶奶庙、五道庙、文昌阁、刘家庙、梁家祠堂等庙宇10余座。其中法林寺规模最大,有九宅大院,三座戏台。东边戏台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村内有十宅院分里外院是明清违筑,现保存完整。
小韩村村中有地道,据说长达8公里,有下阎灿村、蒲桑村两个出口。近年来,村中地道多处塌陷出露,证明确有地道存在。关于它的成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心意拳的创始人戴隆邦所建,戴氏为心意拳开山鼻祖,为广交天下英雄,武林高手以切磋技艺,而又不为外人所知,更兼防范仇家偷袭,因此秘密修建地道以藏身练武。另一说是戴氏先祖曾参加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兵败退入山西省后,用二百头驴三天三夜,曾将大批金银运往小韩村,构筑地道深埋。前—说较为可信。
建国初期,小韩村是祁县县城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之一。1953年设定小韩乡,辖附近村庄。1952年,成立小韩完全小学。古县、 任村以西直至祁县平遥两县边界几十个村庄的学生都在小韩村就读。如今,小韩村有小学、初中各1所。
二、 戴隆邦与心意拳
戴隆邦,清代祁县小韩村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乾隆时期,白幼酷爱武术,长年坚持练功习武,寒暑不辍。青年时期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术名家,其为人崇尚节义,豪爽大方,更兼处事谦恭,待人热忱,深受武林拥戴。后到河南省赊旗镇开设镖局,以武会友,切磋技芝,博采众长。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熔各家拳术之精华于一炉,编创出具有独特功法的心意拳,后世把他尊为心意拳开山鼻祖。心意拳后演化为形意拳,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中国武术四大拳种之一,戴隆邦先租戴光启,明朝进士,曾任巡边大臣,人称戴巡边,戴家在祁县城有半座城,南山有半架山的经济实力。
戴隆邦故居在小韩村街西端,为典型的清代中期建筑风格,至今保存完好。2001年,小韩村还发现了《戴氏家谱》和《戴氏神祗》关于戴隆邦的记载与口碑资料完全一致。
三、旅游规划
(一)陈列展示
陈列展示拟采用文物原状陈列版面陈述相结合的办法,系统地反映戴氏家族源流及戴家与心意拳之关系,具体分为5部分。
1、心意拳发展史,地点在前院东西厢房,陈列面积90平方米。
2、戴氏家族源流,地点在二院东房,陈展面积150平方米。
3、戴隆邦父子专题,地点在二院西房,陈展面积150平方米。
4、戴氏心意拳传承图,地点在二院正房,陈展面积80?平方米。
5、戴氏心意拳碑廊,地点在偏院及西侧两处院落,陈展面积1500平方米。
(二)配套设施
l、硬化、绿化大街、戴街、东西街共3条,长3000米,宽5米,总面积15000米。
2、新建停车场2500平方米,旅游厕所1座。
3、新建武术演练场。观众看台1000平方米,演练场平方米。修复旧戏台两座,作为武术表演擂台。
4、在小韩村东南新建戴氏陵园一所,占地3000平方米,将寿庄之戴氏坟茔搬迁过来,旁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党墓相连,成为新的景观。
5、在小韩村南公路上建“戴隆帮故里”牌楼一座。
6、在小韩村大街北侧修大型照壁一处,上绘武±画像。
7、修复戴街北测门楼10座。
8、戴街南侧开辟武术器械专营商店10处。
9、修复地道350米(二期工程)。
10、创建戴氏心意拳武术学校一所。
(三)经费概算
1、征集文物50万元。
2、修复正房五间20万元。
3、修复西偏院房屋12间及地道口25万元。
4、搬迁西侧两处民宅10万元。
5、硬化道路15000平方米75万元。
6、新建停车场2500平方米160万元。
7、新建心意拳演练场1座,观众席1000平方米,演练场200平方米,计15万元,修复修旧戏台两座100万元,合计115万元。
8、新建戴氏陵园3000平方米30万元。
9、修建牌楼、照壁各1座30万元。 ·
10、修复戴街北侧门楼10座20万元。
11、修建戴街南侧武术器械专营店10座400万元(商户自筹)。
12、创建戴氏心意拳武术学校1座500万元。
13、修复地道350米100万元(二期工程)。
总汁:1535万元。
祁县戴隆邦故居纪念馆
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