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伟:在等翅目昆虫研究领域的建树
在分类系统上,俗称“白蚁”的昆虫自成一目,即等翅目(Isoptera)。命名时,历来有“白蚁”(White/ant)与“螱”(Termite)之分。其实,“白蚁”非蚁(蚁属膜翅目),也不全是白色。因此,尤其伟提倡用“螱”作为等翅目的名称。
尤其伟从事等翅目昆虫研究,始于30年代初。1932年他在广东中山大学执教时,因见地螱(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为害严重,便对其进行生物学观察和防治问题的探索。从5月到11月,逐日观察记载地螱的生活习性和产卵数等,发表了《地螱生物学的研究及其根本防治之讨论》一文。一年后因北返江苏,研究中断。直到1953年在进行华南垦区害虫综合调查时,他又对两广开发种植橡胶的宜林地重点作了螱的专业调查。初步发现华南垦区的螱有3科9属,至少22种。根据橡胶苗和桉树苗遭受其严重威胁的状况,确认螱是垦区的重要害虫,以及开展这一研究的经济价值。
在这个基础上,尤其伟于1955年正式进行螱的防治对策及其生物学研究,到1957年取得成果:利用螱社会习性,掌握巢群发生规律及巢居发展规律,为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如发现羽化孔与主巢的关系,因而以药剂可将整个巢群消灭;进一步调查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垦区螱的相貌,为后来编制全国虫相提供了参考。同时为不同种类的防治,提供了在不同分布地区的灵活运用的准则。这是国内对等翅目的分类、分布、生物学、防治等方面的首次系统的全面建题研究,带动了我国等翅目研究的开展。
1955年,尤其伟为广东省粮食厅举办的“白蚁防治学习班”作了系统讲授,这在国内也是首次。参加培训的一批骨干,后来成为广东省白蚁防治战线的生力军。
60年代初,尤其伟重点进行了中国等翅目区系划分和分类研究,这是自1953年以来等翅目区系调查的继续和深入。他发现,从长江向南,螱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为害程度亦逐渐加剧,对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产生严重影响。如何控制它的危害并设法加以利用,应是这一研究课题的大方向。
他为等翅目区系(fauna)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螱存在的物种形式与数量,以反映螱某一分类单元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的物种形式、数量和环境的综合关系间的同异性。通过其同异性,可以探求它在时间流逝过程中,在不同分布地区的发展规律。把研究螱的重点放在区系上,较之孤立地按地区进行研究,既省时又避免重复,同时也更明确对资源的利用、地区检疫和害种防除的统一要求。
1964年,尤其伟发表了《中国等翅目区系划分的探讨》一文,对等翅目进行了区系等级划分,简述了各区系间的地理位置、种属组成、生态特性及其经济意义。从不同的分布地区存在着的物种形式与组成和数量的差异,分析它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到1966年,他一共发表等翅目的1个新属(盖螱属Operculitermes)、5个新种(中华盖螱Operculitermes sinensis、侏儒盖螱Operculitermes minutus、家福奇扭螱Mirocapritermes hsuchiafui、小原扭螱Procapritermes parvulus、华南平螱Homalotermes huananensis),中华盖螱包括的3个新亚种及海南岛铲头螱属的2个国内新记录种。
虽然尤其伟生前没能完成这一工作量浩大的研究,但在此基础上,由他的学生继续完成的《中国杆螱属Stylotermes的分类研究》,获得了198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院科技一等奖。近十几年来,螱学(“白蚁学”Termitology)在国内逐步建立起来。尤其伟在等翅目研究方面的建树,对这门学科的建立起到铺路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