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伟:为近代昆虫学所作的奠基工作
尤其伟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习的时候,正是我国近代昆虫学开创之初。1917—1920年间,江苏浦东、南汇、奉贤、川沙等县(现属上海市)的棉区,发生棉大造桥虫为害,使棉产锐减,严重影响了棉纺厂的开工。这使他认清了一个道理:近代工业的发展刺激着农业的发展,而农业要发展,必须与病虫害作斗争。
进行启蒙教育,普及昆虫知识
要动员农民与害虫作斗争,首先要帮助他们与自己头脑里的迷信愚昧思想作斗争。尤其伟在江苏省昆虫局从事飞蝗研究期间,每到一处,他不仅深入乡村田头,脱掉长衫与农民一道灭虫,并在现场发传单,讲解灭蝗知识,大力宣传灭蝗方法。他先后在刊物上发表了《化生辨》、《昆虫一生之变化及其古代谬误之纠正》、《“蝗神”考》等一系列文章,进行启蒙。此外,他还通过散发通俗小册子、举办昆虫展览,不遗余力地普及昆虫知识。1929年底,他在南昌办虫展时曾写过一副对联:“或防除,或培养,采来无数昆虫,分门别类,潜心研究;开展览,开讲习,唤起一般民众,殚精竭虑,努力宣传。”既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又表达了进行启蒙教育、普及昆虫知识的决心。
组织学术团体,大力培养人才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曾先后出现过5个地方性昆虫学会。这些学会是中国近代昆虫学的开路先锋,对于当时的学术界,起了活跃思潮、革新学风和培养人才的作用。
1924年,在南京的昆虫工作者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昆虫学术团体——六足学会,尤其伟是首批会员之一。1927年六足学会改名为中国昆虫学会,推举张巨伯为会长,尤其伟任文书。他协助会长做了许多日常工作,还执笔起草了《给全国教育会议(1928年)的提议书》等重要文件,得到有关方面采纳,成为我国昆虫事业的历史文献。
1931年春,广东中山大学农学院成立昆虫学会,尤其伟是发起人之一。该会是南方唯一的昆虫学术团体。鉴于一度因毕业生离校而会务停顿,他于1932年召集留穗的会员,恢复了会务。他在广东期间,每星期开展学术讨论或野外观察,从未间断过。为了增长同学昆虫知识,该会多次聘请中外昆虫学家讲演。当时会员讨论的问题十分广泛,许多文章在校刊《农声》上发表,并汇编成昆虫专辑3期。
值得一提的是昆虫趣味会。该会在尤其伟的倡导下于1934年10月在南通成立,尤其伟被公推为名誉会长。昆虫趣味会每月组织两次学术活动,曾远足到浙东采集标本。并于1935年4月自筹经费创办《趣味的昆虫》月刊,截止1937年5月,共出版3卷22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昆虫学会批准成立南通分会,昆虫趣味会即告结束。尤其伟为昆虫趣味会和《趣味的昆虫》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将这种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培养学生熟悉专业、热爱专业,出成果,出人才。
提出发展我国昆虫事业的构想
尤其伟于1929年发表了《中国虫害问题及其解决之我见》一文。这是他从事昆虫学研究初期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讨,提出了发展我国昆虫事业的构想。他从“民生”的高度,阐述了开展虫害研究的意义。列出当时已调查的我国重要害虫278种,并提出了“防重于治”的解决方法:1.设立育种场,以育成早种或晚种以避虫害,或选择性质强健,能抵抗虫害之种;2.提倡与改良农事,以免虫害,包括作物轮种、冬季耕耙、改变播种期、田园清洁、注意施肥及耕耘方法等;3.创设杀虫药剂及杀虫器械工厂,供农民驱除害虫之用;4.由农矿部订立法规以保护有益动物而间接驱除害虫,并论述了生物防除问题;5.由政府取缔迷信,以利施行防治;6.建议各省设立昆虫局,以解决全省昆虫问题,并提出昆虫局应做的11个方面的工作;7.发展昆虫研究和教育工作。这是一份十分详尽的意见书,收集了当时我国昆虫事业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从立法、体制、机构,到研究、教学、实际应用,勾画出以虫害研究和防治为中心的昆虫事业框架。
尤其伟一生先后在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南通学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等大学执教,近30年中开设过10多门课程,共编写讲义约600万字。在教学上,他十分重视学以致用,在课程设置上,多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更直接地为社会为祖国贡献力量。
编著《虫学大纲》和《害虫防除学》
1935年10月,尤其伟的代表作《虫学大纲》出版,这是国人编著出版的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的昆虫学基础理论著作。
这部著作共分50章241节(16开本,655页,569图),以大纲形式著述,文字简洁。“凡新学说、新研究,尤尽量采入。”因此内容十分丰富。在这部著作出版前,我国尚未有系统的专著问世,大多采用翻译的国外著作。《虫学大纲》的重要价值在于运用我国自己的材料,符合中国国情。该书出版后为当时综合性大学和农科大学的昆虫教学提供了较完备的教材,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过一定影响。
1951年2月,尤其伟的又一部代表作《害虫防除学》出版,这是《虫学大纲》的下篇,被认为是国内较早的一部系统的应用昆虫学专著。该书共分三编,28章,157节,是一部害虫防治、植物保护方面的大型工具书,对植保、植检、卫生、防疫等战线的科研、教学以及科普工作起过较大的参考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