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希望者
永远的希望者
—— 回忆尊敬的李士俊老师
于 涛
1989年下学期的一天,我们在北京广播学院的第一堂世界语课。一位身材高大、略胖的老人,开口就用世界语对我们14个学生讲“Saluton!”。对我来说,正确拼写出这个单词是这堂课之后才能做到的,能准确发音则是更长时间以后的事了。
而能够深刻理解Saluton(你好)对于世界语者的同道情感意义和身份认知象征,可能需要我用一生时间去感悟,正如我同样要用一生时间去学习李士俊老师对世界语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在我心目中,李士俊老师是永远的希望者。他对事业的认真,对语言的热情,对世界语未来的希望,从来没有改变过。
没有改变的,还有他留在我脑海中的形象。23年前的第一堂课上,他中气十足的声音和已经花白的头发,这些都牢牢印在我的记忆中。那以后的多年时间里,我又无数次见到李老师,他总是那样一个形象。
今年9月的一天,我陪同谭秀珠老师等中国报道社的同志去看望李士俊老师,他几乎还是当年的那个样子。尽管刚刚经历了令大家揪心的病痛,但他的话语依然有力,要完成的作品还是很多。我不由得感叹,从66岁到89岁,23年的光阴悄然逝去,而李士俊老师的认真、热情和满怀希望,一如既往。
我们在北京广播学院世界语班的学习,是紧张忙碌的,因为李士俊老师是只争朝夕的。当时66岁的他已经从中国报道社副总编辑的岗位上退下,却每天吃住在学校的宿舍,为的是我们这个班。后来我才理解,他是多么急迫地想把我们这些年轻人培养出来,尽快地投入到世界语工作中去。
想起来惭愧的是,有时临近中午李老师依然没有下课的想法,我还曾把饭盆摆到课桌上,甚至故意弄出些声响,希望提醒他:“该下课了,我们饿了!”当然,这些都是徒然,也许是真的没注意到,或是故意置之不理,反正他丝毫不受影响,我们也就不再搞这些小动作了。
想起来更惭愧的是,毕业后我进入中国报道社从事专业世界语工作,但无论是钻研世界语翻译业务,参加各类世界语活动,还是对世界语事业的热情,对世界语未来的信心,我都只能远远地跟在他后面,努力追赶,望尘莫及。我知道,学习时我肯定不是他最好的学生,工作中我离他的期望也有很大差距。
无论是国际性、全国性的大型世界语会议,还是在北京、外地的世界语研讨会、交流会,甚至是小型的口语会话活动,李老师的身影都经常出现。无论是翻译《西游记》这样的文学名著、《毛泽东选集》这样的领袖著作,还是编写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本,整理世界语歌曲集这样的读物,李老师总是乐此不疲,把自己的日程排得满满的。
我相信,2012年11月10日,李士俊老师是带着一系列尚未完成的作品辞世而去的。
李士俊老师去见柴门霍夫了,天堂里又多了一位世界语者大师。
我们欣慰的是,一生勤劳耕耘的他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
他的精神将激励年轻一代世界语者更加努力工作。
愿李士俊老师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