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与情歌——一名老兵的座右铭和墓志铭
2005年炎夏,由广州市委宣传部牵头策划的《宝剑情歌——刘仑画集》付梓出版,由于电力原因,第一批精装本装帧完成正好在八一建军节的清晨,刘仑捧着精美的画册笑了,这可不正是给我这个老兵的最好的建军节礼物吗?
书名取自刘仑的一句画语录:“当祖国需要我拿起宝剑的时候,我就拿起宝剑去战斗!当时代需要我唱情歌的时候,我便倾情抒唱!” 这句画语录,是抗日战争时期,刘仑组织漫宣队奔赴抗日战场时写来自勉的。他说:宝剑好比画家的画笔,当祖国受到侵犯时,画家不能逃避,要把画作当武器(宝剑)去战斗;情歌是为可爱的人民、美好的河山、和谐的社会而创作之歌,倾情抒唱!这个信念经历了抗战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倒“四人帮”到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贯穿了他的大半生,从未动摇,他说他活着这句话是他的座右铭,死后就作为自己的墓志铭。
“老”“兵”
在后记中,刘仑以“画坛老兵”自称,这个“老”指年龄老,且不论他今年已是92岁翁,单说他应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时就已是38岁,算是超大龄“兵”了,转业时63岁,已跨入老人行列了,加入中国共产党时68岁,离休时80岁整,可谓耄老。偏他还是身板强壮、红光满面,更放言:行政职务有离退休,但艺术家的创作是没有离退休的,艺术家应有鲁迅先生提倡的“永不休战”的精神!
他虽然参军和转业都是超龄,但却并非是大器晚成,事实上早在1934年,年仅21岁的刘仑在任美术教师时就利用课余上山采石,自磨自刻,响应鲁迅先生“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的建议,摸索石版画技巧,创作出20多幅反映当地民生的石刻。作品构图复杂,但层次清楚,气氛热烈,人物生动,受到广泛好评,为中国新兴版画探索民族化和多样性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被誉为中国现代石刻版画第一人。22岁已是“广州现代版画会”成员。23岁和艺友发起成立了“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并被选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主持全国木协广东分会工作,主编《抗战木刻》。解放前是中山大学副教授。参军前任南京市文联美术部总干事。
建国初期,部队非常需要知识分子来充实,于是1951年,38岁的刘仑应征入伍,成为南京军事学院的一名美术教员。不久又被抽调至军委总政的《解放军文艺》,然后是军事博物馆专业画家……严格说来,从入伍到转业,他一直是军官,但他爱极了“兵”这个称呼,他说对他影响最大的兵有两个:一个是大名鼎鼎的雷锋,他由衷佩服雷锋的高尚境界,他的妻子杨少娟恰是编辑首本雷锋画册的《解放军画报》编辑之一,近水楼台先得月,他由此获得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创作出多幅雷锋做好事的形象,均获得好评。
另一位是康藏高原上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兵。1955年他奉命沿长征路线采访,到达康藏高原,当地驻军派了一个小战士帮他牵马并照顾他的起居。两人相处得极好。有一天,当地牧民向驻军求助,说有一只藏獒连续几夜咬死了不少牲畜,还咬伤了人,藏獒既凶猛又狡猾,昼伏夜出,很难捕,希望部队帮忙猎杀。小战士听了,一夜未归,第二天一早冻得鼻青脸肿回来了,原来他在羊圈旁的雪堆中埋伏了一夜,终于猎杀了那只伤人的藏獒。刘仑听了很惊讶,他奇怪小战士个子这么矮小,却敢去和高大凶猛的藏獒斗,还有毅力趴在雪堆里一整夜。实在令人惊叹,小战士调皮地笑道:为民除害,是子弟兵该做的,况且我还有小小私心呢,当地的习俗,谁猎到的皮就归谁,我看你每晚冻得睡不着觉,白天画画时手也发抖,铺上这皮子,一定暖和多了,也能画好画了……刘仑很是震撼,原来这就是小战士的“私心”,这是多么无私的“私心”啊!这种无私,让刘仑暗下决心:为了我们可爱的兵,为了祖国和人民,一定要更加努力多画画,画好画!
宝剑情歌
在部队的日子是艰苦而又充实的,抱着“为兵服务”的精神,刘仑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海岛边陲,东边的东山岛、平潭岛;西边的中巴边界;南边的云南、海南岛;北边则出了国门上了朝鲜战场,更不用说天下最难走的红军长征路,他先后走了四回呢!
当然收成也是极丰富的,1957年,他创作的油画《红军过草地》被中央审定为文物,陈列于军事博物馆红军馆,1958年,他担任了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故事片《万水千山》的艺术顾问,画了60多幅气氛图,1963年创作的《奴隶翻身图》参加了第三届全军美展,周总理在展览中看见这幅画后,连声赞好!的确,这幅画布局、立意独特,人物刻画很精彩!当初刘仑为准确再现反动奴隶主的形象,专门去监狱见武装叛乱的奴隶主,当面写生。奴隶主的眼神非常复杂,充满了凶狠、恶毒、恐惧和狡猾,令刘仑永世难忘。
这幅画在美展中众望所归拔得头筹。他的战友黄胄向他祝贺时开玩笑说:我得上届美展头奖时,只有一张奖状,轮到你得奖时就增加奖金了,真是同人不同命呀!然而,两年后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却让他们的命运趋同了,先是爱开玩笑的黄胄的画成了“毒草”,接着是心直口快的刘仑的画成了“黑画”。一轮“逼供信”后,他们都被扫地出门,发配到大西北。
刘仑是全家被押送至关中军区农场劳改,这期间不许工农兵和他交谈,不许他唱歌,更加不许他画画,他苦心保存的画稿也在草屋被漏湿,被老鼠做窝。53岁的人了,要独自喂养50多头猪,握了半辈子笔的手抓起了粪铲,劳动强度大得惊人,尚可庆幸的是,虽然原单位忙于大批判,但是无论是哪一派,都要吃饭的,结果财务室成了各单位唯一运作正常的部门。于是工作认真的出纳每月按时将工资转入他的“劳改”地,近200元的工资一汇到,就轰动了整个县城,那是1966年,当地县长的工资也不足百元,三四角一只走地鸡,两元一大包猪头肉,刘仑尽可大块朵颐。有一次他拿5元去买一篮鲜桃,老农说这钱够买一树鲜桃了,于是他真的包下一棵桃树,敞怀大吃。关中的鲜桃是出名的甜美多汁,没想到他一生吃到最多最美的桃子是在“劳改”时。刘仑开始乐观了,喂猪猪肥,养马马壮,同时也积极加强锻炼,搞好营养,相信自己总有重握画笔的一天。
1971年9月,林彪飞机坠毁后,在一位中央领导的过问下,黄胄和他先后解除了“劳动改造”,等待分配,他俩成了被单位遗忘的“待业中年”,于是两人相约着到海南岛蹲了几个月。这段时间他并没闲着,每天不停地画画,以解久违六年的画瘾。1976年3月,一向爱才又敢为天下先的家乡广东接纳了他,他于是转业到广东省文艺创作室,他很快又把南粤大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走了个遍,一路走一路画,他认为:画好祖国河山,是画家爱国情操的体现。还题诗曰:我爱岭南山水绿,一船瓜果一船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喜事接踵而来,先是原单位军事博物馆在北京开大会,为刘仑彻底平反,恢复一切政治待遇。然后广东美协、广东画院在文化公园为刘仑举办盛大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接着他创作的《北上军号》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广东省美展中一举夺魁,广东省画院很重视也很照顾他,为他安装了电话,还安排了房子车子位子。正在此时,广州要建一个画院,请他到市里来筹建并主持,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那时的广州画院无人无地无经验,刘仑经过思考摸索,和大家民主协商后,提出四点方针:一以中青年画家为主体;二不搞终身制;三要求具有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四要一年一度举行艺术年会。1982年5月画院正式成立,刘仑担任首任院长。没几年广州画院已是一个人才济济,有办公地点、创作室、展厅,名声在外的大画院了。1987年10月刘仑又参与组建了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并任首任主席,在创办初期无办公地点和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刘仑拿出自己的作品来搞活经济和发放福利奖金,因此被称为广州美术事业的开荒牛。
刘仑为广州美术事业操劳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家乡惠州,1987年11月,他将自己一百多幅精品无偿捐献给家乡人民,惠州市政府在西湖百花洲建立《刘仑画阁》,授予“东江人民画家”称号。
1993年,刘仑离休,翌年,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刘仑从艺63周年画展并艺术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纷纷发言讨论总结他的艺术成就,刘仑说,欢迎讨论,不忙总结,因生命不息,创作也不会停止,也许“好戏”还在后头。
果然,离休后的刘仑心无旁骛,佳作迭出,尤其是他画的雪山,很有激情,有感受,有特色,与众不同;梅花则高雅高洁,观之给人心灵平静的感受。在作画的同时,他也一直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和集体,为残疾人挥毫他风雨无阻地参加,给希望工程、扶贫、赈灾,筹办医院、学校、体育馆,各种基金会捐出作品300余幅。
2005年8月,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广州画院策划和支持下,刘仑的《宝剑情歌——刘仑画集》、《在台湾南部那边——刘仑写生集》顺利出版,现在刘仑又开始忙碌了,因为他9月底将在艺术博物院展出他创作的反映红军长征的经典作品和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以此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正如他所说的:画坛上的马拉松长跑竞赛,我无意中也参加了。但我知道自己的力量,不敢争第一,只以鲁迅先生的“韧性斗争”为指导,鼓舞自己无论如何要跑到终点!我的生命之箭还在向前飞,我的画笔仍在发光,朋友们,请为我鼓掌!在艺术上不断进取,活着就不会寂寞!(原载《战士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