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界铁牛
王白与为人直率,富于正义感,不愿沉沦于官场,而汲汲于新闻事业的建树。1929年,他受聘于重庆《新蜀报》任总编辑,辛勤耕耘。他为什么爱办报?因他觉得在报纸上著文论事,比写官方文章自由。更主要的是他自有一套办报主张。这集中地表达在1934年他为《新蜀报》创刊四千号所写的《纪念词》:“凡有关民族兴替、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莫不站在时代之前列,大声疾呼,至若武夫之专横独裁,党政之明争暗斗,政客之纵横捭阖,官吏之暴取横征,土劣之为虎作伥,凡此诸班怪状,足碍社会之进展者,即以纯客观态度,尽量指陈,不惧威胁,不受利诱,不避斧钺,痛加针砭。”王白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王白与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个人品德,要求甚严。1929年在重庆新闻界,有的人仗势军阀、政客作后台作威作福。他鄙视、憎恨这些角色,常常疾颜厉色地加以指斥。对志趣相投的同业,则与其娓娓细谈,互相切磋。当朋友们因一时经济困难向他告贷,他都尽力相帮。为使报界同仁进步,王白与在重庆创办新闻学研究所,吸收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热心于新闻事业的青年记者进修。参加进修的有《新蜀报》记者吴宜之、王俊(共产党员)。王白与还和他们建立了较好私人友谊。后来,二人因参加学运、工运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惨遭杀害。王白与虽尽力营救,但未获成功。1934年,王白与在成都创办《华西日报》,担任社长。他延揽了进步青年何洛等参加编辑工作,刊载新文艺作品,灌输进步的意识,很受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欢迎,把该报办得颇有生气,吸引了大批爱好文艺青年参加新文艺活动。《华西日报》副刊在当时成都首屈一指。王白与办报,不像一般官僚只挂个空名,而是不辞辛劳自己动手编稿撰文。那时王白与在四川省军政机关任职,工作极忙。白天在办公室综核文稿或在研究班给学员上课。深夜才到报馆,经常是通宵达旦地看稿、写稿。照说身体是受不了的,但他没有生病,也不感到劳累,始终坚守岗位,认真工作,从不敷衍,故同事们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做“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