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张问清老师——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永记
2012年4月25日,我的导师三级教授张问清先生与世长辞,享年102岁。一位全心全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岩土工程科研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教育家离我们而去,在悲痛的时刻,我们更应学习他的优良品质,即党、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是他的需要,勇于承担新任务,任劳任怨,一生低调地工作着。我是张先生在古稀年龄,“文化大革命”后招收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回忆三年多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点滴,可以看出老一辈教育家张先生是如何言传身教的。
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理论的研究
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感到张问清先生身教的影响。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张先生就研究软土地基与建筑物共同作用,在只有手摇计算机的条件下,于1963年在《中国建筑学会结构物裂缝问题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发表题为“软土地基与建筑物共同作用的初步探讨”的论文,打下了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理论研究的基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张先生为了阐明逐步扩大子结构计算高层结构刚度的基本原理,亲自动手编写程序、纸带穿孔输入程序和数据,论证了这个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在当时,研究的课题和编写的程序均是首创的。并于1980年在岩土工程学报发表题为“逐步扩大子结构计算高层结构刚度的基本原理”论文,这篇论文成为国内“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理论研究的基础,使共同作用机理研究能在当时容量小的计算机上开展。张先生提出的“逐步扩大子结构计算高层结构刚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在当时起到指导作用和引领作用,他是同济大学和我国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课题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现场实测的研究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内刚开始大量建造高层建筑,箱形基础的地基反力分布规律,沉降计算方法均没有现存的规范和理论可依,张先生率领他的课题组,不但注意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视实践研究,为此进行了工作量大,难度高的高层建筑箱形基础的现场实测研究。并于1980年在岩土工程学报发表题为“上海四幢高层建筑箱形基础测试的综合研究”的论文,这篇论文成为国内“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实践研究的基础之一。还在1985年,在Special Volume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Golden Jubilee of ISSMFE,CSSMFE上发表题为‘Water buoyancy and deform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under deep seated box foundations for 4 multi-storey buildings in Shanghai”’的论文。现场实测研究结果成为箱形基础设计规范的依据,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他的课题组开创国内外“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研究的方向,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理念。使“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国内外著名。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国霞在岩土工程学报1989年第6期发表题为“岩土工程学报十年和建筑界岩土工程学的进展”文章中指出:“我想以一个多年来从事建筑岩土工程工作者的身份,向在过去十年中把全副精力贡献给我国岩土工程的发展和新生力量的培养的老一辈的岩土工程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还指出:在“高层建筑箱形基础的测试和研究”,“地基沉降分析”,“地基与结构的共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张问清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是这方面的代表,采用双重逐步扩大子结构有限元方法对施工过程中地基、基础及空间剪力墙结构共同作用的分析,可能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在模拟上层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刚度变化方面最完整彻底的分析。
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地基计算模型的研究
在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理论研究中,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地基模型的选取,针对上海高层建筑箱形基础地基土的特点,张问清先生带领他的课题组对高层建筑箱形基础的持力层地基上取土,进行原状土室内常规三轴试验,获得了上海这类土的地基模型和地基计算参数,并进行共同作用分析,这种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合理性,并发表了题为“上海粉砂土弹塑性应力应变模型的探讨”,“上海粉砂土地基(弹塑性模型)与高层建筑箱形基础的共同作用”的论文。这些研究在国内是首创的。
张问清先生在古稀之年率领他的“共同作用”课题组向岩土工程这个高地进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岩土工程高地,但他并不炫耀,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他传给我们的是平易近人,平等待人,身教言教的传统知识分子的内涵,他传给我们如何攻克科学高地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技术路线,他是敢于攀登科研高峰,不图名利,处事低调,祖国和人民需要什么就去攻克什么的知识分子老前辈。他的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世代相传。
张问清先生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