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立三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10954620
本馆由[ 151*****688 ]创建于2019年04月23日

“联中人不可忘记严立三先生”

发布时间:2019-05-27 15:48:26      发布人: 151*****688

“联中人不可忘记严立三先生”

刘明钢

严立三(1892-1944),又名严重,湖北麻城人。抗战期间,湖北省

成立湖北联中是中等教育的一个重大改革,在湖北乃至中国近代教

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严立三为湖北联中的成立、西迁及

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严立三还是联中的代课老师,他师德高尚、洁

身自好,深的湖北联中师生的敬仰。

呼吁省政府赶紧拯救教育

1938 6 月,武汉会战打响,超过 100 万的中国军队浴血奋战。战场在长江两岸,横跨安徽、河南、江西及湖北四省。此战役共进行了4 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和最出名的战役。

19387 26 日,九江失陷,武汉的形势进一步恶化。

战时的武汉一片狼藉,大街小巷到处筑起街垒,市面萧条、人心惶惶,甚至一向隆重的双十节也在凄风苦雨中度过,晚上几盏寒灯,寥若晨星。

日军飞机不断狂轰滥炸,武汉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学全部停课,成千上万的学生流离失所、学业荒废,湖北教育的基础即将被摧毁殆尽。严立三、张难先、石瑛等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呼吁省府赶紧拯救教育。

1938 7 月初,湖北省政府主席陈诚主持召开了全省公私立中等以上学校校长会议。会议决定将鄂东、鄂南及武汉地区的中学,分别迁往鄂西、鄂北等地;并将全省 47 所省立、市立和私立中等以上学校合并为湖北省联合中等以上学校(简称湖北联中),陈诚兼校长,教育厅长陈剑修任副校长,下设 22 所分校,分校设主任。联中校本部开始设在武昌,后迁往宜昌,再迁到恩施。会议决定为解决学生西迁后无力承担学习费用的问题,湖北省实行公费制度,规定凡在湖北国统区中等学校就读的本省或外省的学生,均享受公费。除免收学杂费外,衣、食、住宿等各种支出也一律由国家提供。

一个关系联中命运的重要决策

19388月中旬以后,为了拼死保住教育、保住荆楚的希望之火,湖北联中各分校的內迁工作陆陆续续开始了。

湖北联中的 22 所分校,原计划 11 所设在恩施地区,4 所设在宜昌地区,7 所设在鄂北的郧县、均县。之所以这样设置,首先是确保安全,其次也有使教育资源大体均衡的考量。然而,由于情况的变化,这个方案没能实行。

在武汉沦陷之前,严立三随省政府迁到宜昌。

10 月中旬,日军飞机每天对沙市、宜昌两地狂轰滥炸,公路上尸横遍野、沙土尽赤,襄河之上樯倾楫摧、浮尸满江。就在这时,一个新情况出现了,因战火阻隔,原计划迁往鄂北的各分校全都滞于途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情况万分危急。省政府代主席严立三紧急召集各联中分校主任开会,当机立断,决定将计划迁入鄂北及宜昌地区的各分校,除郧县高中分校、谷城初中分校留于鄂北外,其它分校全部迁入恩施各县。随即,严立三电示:“速率领员工暂来宜昌,向鄂西另觅适当校址”,并调来轮船将滞留沙市的师生全部送到宜昌。

这是一个关系联中命运的重要决策,最终有20所学校迁到了恩施地区,并确保了上万联中师生的生命安全。

宣鹤中学又招收了三个班的落榜生

湖北联中西迁后,年年有学生毕业,年年需要招收新生,因此招生工作很重要。当时,学校的规模很小,只有一两所学校超过千人,其余都是数百人,基本上每个年级两个班,每年招收的名额及其有限。然而报名者甚多,能被录取都是幸运儿。

    1942 年秋,省教育厅给宣鹤中学下达的招生指标只有 80 名,但报考者共一千多人,除宣恩、鹤峰两县应届高小毕业生外,绝大多数是沦陷区的流亡生。考后放榜,被录取者喜形于色,落榜者则垂头丧气,不知所措。特别是流亡生,有的愁容满面,有的悲泣不止。严立三知道后,向学校当局提出建议:凡每门功课及格,或接近及格者,尽量录取。并同时向教育厅打电话,说明增加录取名额的必要性,其大意是:1.增收本地学生,对文化落后的鄂西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2.增收外地流亡生,可使他们不致流落街头,沦为乞丐;3.这些流亡生,有的是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的家乡,受到日军的蹂躏,具有同仇敌忾的心理,几年后,他们就是抗击鬼子的坚强勇士,或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由于严立三出面,教育厅不得不同意,就这样又

收了三个班的落榜生。

    开学后,鹤峰县提出意见,认为他们县的学生录取太少,严立三根据鹤峰的实际,认为鹤峰的文化落后,学生成绩不高,是历史造成的。因此,建议应录取更多的学生,来改变落后的面貌,于是又在鹤峰增录了一个班。连同原收新生一起,共招了六个班,都是五十多名

的足额班。

不拿课时费的代课老师

严立三生活简朴,为人正派,一贯坚持“三不”,即不用私人、不谋私利、不作坏事。他在宣鹤分校代过课,但不曾拿过一分钱的课时费。

严立三曾任湖北省代主席,随省府西迁到鄂西,一般来说,凡随省府西迁人员,都应该吃供应粮,严立三执意不要。宣恩县田粮处长说:“严先生,您是代主席,应该吃规定的供应粮。”

严立三婉言拒绝:“我现在没‘代’了,有什么理由还要吃供应粮呢?我是中央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现在到了省和地方,怎能逾格享受呢?地方供应的我不要,我也不要什么照顾。”

为了能使严立三有份口粮,宣鹤学校校长决定聘严立三当教员,送来聘书。严立三说:“请务必在聘书上填写‘义务’二字,因为我已享受参政员的待遇了,就不能再拿教员的薪俸。如果不当参政员了,到学校来教书,我相信你一点也不会少给我的。”

严立三第一次来学校代课,校长吩咐家里人,简单的下碗面条弄点猪肝作汤,请严先生来过早。严立三严肃地说: “你莫管我,你有你的事,我有我的事,我上课之后,没吃饭,会自己弄饭吃。以后我们朝夕相处,这些客套就免了。”

1943年暑假后开学,学校照例造报职工眷属口粮供应名册,校长把严立三的名字也报了上去。后来,严立三问校长:

“教职工造报粮册,我是义务教员,怎么把我的名字也造上了呢?我不能领这份粮。”

“那不行,人家会骂我严立三不要脸,从中央吃到省,而且吃到教育上来了。”

校长反复劝解:“您不是一家,您有两家人(严的哥哥一家,也迁住宣恩),没有粮吃是个大问题。现在黑市粮价飞涨,不能挨饿啊!”

“我宁可断粮,也不作这号事。”

校长说:“那您也得想个办法,总不能挨饿吧?”

严立三思索片刻,说:“我在武昌大东门有一份房产,现将这份契约拿来放在学校作抵押,俟河山还我之日,东归武汉,我变卖这份产业,还清今日欠下的这笔粮债。”

结果,按照严立三的意见,由学校保管那份契约,先借粮给他吃。这样,总算解决了他的口粮问题。

“联中人不可忘记严立三先生”

严立三在宣鹤中学教公民课,他不是泛泛空谈,讲大道理,而是用日军入侵、国破家亡的具体事例,激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他要求同学们,在这年轻的黄金时代,在远离战火的大后方,一定要发奋读书,随时等待着国家的召唤。

学校定期举行的“精神讲话”是一种专题讲座。每当邀请严立三讲话,他就讲“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道理。同时,悲叹自己年老多病,手脚不灵,说:“要是我还转去十年,非拿起枪杆与日本鬼子拼个你死我活!现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寄希望于你们!”

国家每月发给的生活费非常微薄,严立三必须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才能勉强度日。有一次,校长去看望严立三,无意中发现他家烧柴十分节省,顿生同情之心。于是号召两班的学生,利用星期六下午无课的时间,到学校的柴山里为严立三义务搬柴。当柴送到严立三家里之后,严立三坚决拒收。

校长对严立三说:“同学们感到先生的生活太苦了,才自告奋勇的为先生搬柴,这是同学们的一点心意,望先生一定收下。”

无论校长怎么说,严立三始终不收。并说:“现在,我不能为国家出力,国家还按月给我生活费用,本已受之有愧,怎么还能收柴?谢谢学校和同学们的好意,我领受不起。”

校长见严立三坚持拒收,也就只好吩咐学生把柴扛回学校,抵交各自每月应搬的任务。严立三为人清高廉洁自律,赢得湖北联中师生的敬仰。校友曾写一篇纪念文章,题目就是《联中人不可忘记严立三先生》

“哭公只有泪,提笔竟无言”

曾就读于宣恩中学的黄可兴,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有一次,严先生久病痊,即来校上课,为了把耽误的课程补起来,他给三年级讲了一节,又连续给我们二年级讲两节。从他那高凸的颧骨,瘦削的面庞,和那弱不禁风的身躯,同学们都很担心他是否能在课堂上连续坚持几个小时。然而,他却若无其事,尽量强振精神,滔滔不绝地给大家讲述课文。在他讲得口干舌燥的时候,我和同座的严善明在下面搞起小动作来了。我用嘴凑在他的耳边,轻轻地、连续不断学着严先生的习惯口语:‘这个这个……’,严善明也不示弱,用他的膝膑头,向侧面对着我的膝胯,狠狠地撞击,不料被先生发现,可是他并没厉声批评,只是严肃地说:‘我的口已经讲出白泡子了。你俩人不愿听,但不能影响愿听的同学。国家供给你们吃的、穿的,甚至连书籍等物都是发的,是为了什么?你们要怎样才对得起国家?又是谁使你们能在这里安心读书?要牢记一句俗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哟’”当时我虽有惭愧之感,但并未触及心灵。

1944430日,严立三驾鹤仙逝。学生后悔已晚。黄可兴在回忆录中写道:第二天,听说先生的病又复发,我也只是一惊。不两天,又听说先生送恩施沙塆医院,这时我才有点紧张起来了。又过了不久,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雷,把同学震动得泪眼模糊,有的甚至放声大哭:“严先生啊!我错了!您怎么就离开我们而去了?!”

严立三先生逝世后,夫人杨氏与亲友遵照遗嘱,丧事从简。在龙洞一古庙中布置灵堂,举行追悼会。许多人送祭幛、挽联,其中以张难先和董必武的挽联最为感人。张难先联曰:

哭公只有泪,提笔竟无言。

董必武的挽联意深情重,写道:

沂我一篇书,语重心长,自探立国千年奥;

奠君三爵酒,形疏礼薄,难写回肠九曲深。

“贻我一篇书”指《大学释义》,系严立三的哲学著作。

责任编辑/杨  光

摘自历史深处  档案记忆464748

C1994-2019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