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善千秋不朽
园梅园松园竹本家无穷
开平立园,位于开平塘口镇北义乡,它是塘口镇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回来兴建的。
立园既有中国园林的韵味,又吸收欧美建筑的西洋情调,将其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在中国华侨私人建造的园林中堪称一流,也是中国发现较为完整的中西结合的名园。
立园的建筑风格上以《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为依托,吸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并对欧美当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和东洋装饰艺术融会贯通,是中国较为完整的中西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名园之一。
立园从1926年动工到如今已有近80年历史。
开平立园位于开平市塘口镇赓华村,是由当地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历时十载兴建的私人园林。
开平立园以人名作园名,占地约平方米,集传统园艺、西洋建筑、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
这座中国尽无仅有的华侨私人园林,融汇中西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
既有当时西方最流行的建筑风格,又有中国园林最传统的亭、台、楼、阁,糅中西文化为一体,
自然融汇,别致又大观,实为中国园林建筑的瑰宝。
立园的主人叫谢维立。
园以主人名,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大家都这样以为。
可是一般人忽视了一个更深的含意,就是“立树立人”的含意。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园林离不开树木,可是将树人寓意于园林之中就未几见。
立园三岛中有一岛专门用来栽种果树,有龙眼,有荔枝,有杨淘冬等等,就寓意着开花结果,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园中还有很多其它树种:苍劲的木棉,婀娜的凤凰,风骨铮铮的香梅,高风亮节的修竹,绿荫如盖的桂木,缠绵的花藤……应有尽有。
实在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棕榈树。
这种树种得最多,而且大多是成双成对,显赫地对称地立在大牌坊两旁,主干道的两边,极少单独种植。
这些棕榈树经70多年的风雨雷电,树杆已经相当粗糙,可是仍然高昂挺拔,尽无旁枝,尽不弯曲,
且依然生气盎然,高耸出园中一般树丛之上,就像一个个腰杆挺直,胸怀坦荡,凛凛然的正直之士屹立于立园之中。
园主的这种立意在园中楼台的对联中随处可见,
如“修行笃厚能持己,立志图强可达人”,
“立身清洁求高士,处世仁慈是善人”,
“立德立功立善千秋不朽,园梅园松园竹本家无穷”。 园主不仅在建园时在取名、 布局上有此立意,而且有实施的雄心。
据说,立园大花园后面就计划建一座学校,让族中子弟个个受到良好教育,振兴国业,报效国荚冬成为社会栋梁。
但因后来日寇侵华,这计划毁于战略冬园主最后未能了此心愿。 因此,立园园名与主人名字的相同,不能说只是偶合,而乃天作之合。
立园的布局,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别墅区、大花园区、小花园区。
三个区用人工河或围墙分隔,又巧妙地用桥亭或通天回廊将三个区连成一体,
使人感到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亭台楼榭,布局幽雅,独具匠心,令人有巧夺天工之感。
立园正门,在别墅区靠南角,门边(向南)就是“立园运河”。
大门正中上方“立园”二字,柔中带刚,潇酒圆滑,是书法家吴道熔于***二十三年(1934年)书写的。
从正门内进,沿运河回廊西行约100米,便进进别墅区。
别墅区有别墅六幢,古式碉楼一幢,其中以“泮立”、“泮文”两幢别墅最为华丽壮观,
其楼顶按中国古代“重檐”式建筑,盖绿色琉璃瓦,巧妙地排挤,成了实用的隔热层。
室内地面和楼梯皆磨彩色意大利石,而今六十多年,仍然光彩照人,此乃能工巧匠至高无上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室内墙壁装饰着以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大型彩色壁画、浮雕和大型涂金木雕;
彩坭浮雕是“刘备三顾草庐”,涂金木雕为“六国大封相”,塑造人物逼真,栩栩如生,且雕刻精湛,构图别出心裁。
各层墙边都装置西式壁炉;所有窗户装上防蚊窗纱;天花下悬吊着古式灯饰;
每层摆设着工艺精致的酸枝家具,显得古朴幽雅珍贵、古色古香。
用水和卫生间的设施,如抽水机、浴盆、坐厕、水箱等均是从国外购置的。
门口重门深锁,使人倍感神秘,当时的家庭防盗设施,由此可见一斑。
游览者若能更上一层楼,登临四楼,一睹谢维立先生“祖先神位”的设置,
不但构筑工艺独异,与众不同,而且那神龛对联题写着:“宗功伟德兴民族,祖德丰隆护国家”。
由此可见园主那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精神,确实令人可敬可佩。
别墅区的西边是大花园,它的布局为南北向(即是坐北向南),主要以立园大牌坊,和“本立道生”大牌坊为轴心进行布局。
建于1936年,桥长10.5米,宽5米,南北相跨,上建晚香亭,宽5米,深4.6米,投影面积22.5平方米,
亭高两层,琉璃瓦顶,石米墙身,因桥两侧为东西向,四周种满果树香花,早晚都香飘纷纷。
【晚香亭】
晚清书法家吴道熔先生书“晚香亭”,并将“晚”字书写成既可读“晚”又可读“晓”的字样:
朝阳东升时为晓香亭,夕阳西下时为晚香亭。意景相融,令人叫尽。
【风火塔】 建于1926-1936年间,风火塔为一对。
塔底径1米,高6.5米,共五层,琉璃瓦顶,塔身六角型,浅泥黄色,拱形塔窗,白色饰边,
用一直径4米圆池围住,池中植有睡莲并放养金鱼,相传此塔取材于《封神榜》中托塔天王李靖手中的宝塔,意为塔镇一方,祈求平安。
【花藤亭】
建于1926-1936年,占地面积共150平方米。顶部仿 英国女皇 金冠而建,四壁用钢筋水泥做成通花花笼。
相传四角各种上春夏秋冬四季藤木花卉,攀爬亭上,一年四季花开不辍,当年客人未进花园先闻花香。
亭中有水池,相传为养龟池,与亭侧鸟巢相联系,寓意鸟语花香,花开富贵。
建于1926-1936年间,投影面积为20平方米,为中国传统六角亭式建筑。
柱、栏均为水洗石米式,顶层透气窗斜装玻璃,明亮透气。
内顶中心悬塑金龙一条,口含玉坠,鳞光闪烁,六侧各塑民间传说:
蓬莱仙景,明皇月宫,王母祝寿,寿星进淘冬弄玉萧郎、天女散花。图中人物,栩栩如生
建于1926-1936年,牌楼占地面积69平方米(副楼为宽5米),高4.3米,主楼为宽4米,高6.5米。
顶部采用中国传统的绿瓦顶结构,梁脊上采用双鳌争珠,四龙走斜边,
造型布局气势非凡,其意为独占鳌头,鼓励后人努力学习,出人头地,强国富民。
后为晒书台,面积260平方米,四周用洗石米形式,建筑围栏,栏柱顶采用倒莲装饰。
立园园主谢维立先生的第一位太太司徒顺娣,平时最喜欢吃又甜又酸的的狗核果。
后来,在她经常吃狗核果的地方长出一株狗核苗,谢维立看到后,精心养护,亲身施肥浇水。
这棵狗核苗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茁壮长大,待到狗核苗长大成树时,司徒顺娣却生病变傻了。
谢维立整日闷闷不乐、茶饭不思,到处寻医问药,却始终未能治好。
谢维立颓废而无奈,偶遇谭玉英后将她娶回做了二太,并在狗核树相对的位置种下一棵棕榈树,以示新婚纪念。
但好景不长,一年多以后二太太与大太太先后往世,谢维立悲痛欲尽。
为怀念她们,以后每娶回一个妻子就在狗核树旁种一棵树,这些树的间隔都很近,一共有四棵,人们叫做连理树。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为避战略冬谢维立举家迁移美国定居,立园内人往楼空,
加之历受灾难,就此逐渐草盛人稀了,踏进立园的人已是寥寥无几。
几十年之后,政府修缮立园时,人们惊奇地发现这四棵树各有与众不同之处,似乎是四位太太的自我表白,连理树便成了不解之谜:
【谜一】
连理树由狗核树、棕榈树、凤凰树和红棉树四棵不同树种组成,正如谢维立的太太由司徒氏、谭氏、余氏、关氏四个不同姓氏组成一样。
四棵不同树种和四个不同姓氏无疑是一种偶合,这谜是谢维立有意种下还是纯属偶合?
【谜二】
连理树的树根交错地攀在一起生长,像谢维立的四个太太伸开双手互相拥抱、难分难离地相依为命一样。
人们自信地说,这四棵树就是谢维立四位太太的化身:
狗核树代表第一任太太;棕榈树代表第二任太太;
凤凰树代表第三任太太;红棉树代表第四任太太。
【谜三】
也许世间的事情就是那么凑巧得不信也得信,实地看来狗核树枝大茎粗,有乳汁且结果多,
正如第一任太太司徒顺娣那样身壮力健,奶水充足,生儿育女多,是谢维立子女最多的一位太太。
再说狗核树长出两条大分叉,一条往上一直生长,再在顶端分出九个小叉,像司徒氏一连生了九个孩子一样;
另一条分叉往低处生长,并向外伸出后再长出三枝小叉,正如司徒氏九个孩子中有三个是女孩,女儿叉向外伸出,意味着女孩都要出嫁。
女儿叉往低矮处生长,说明旧社会女子的地位低微,也是旧社会男尊女卑的充分表露。
固然大树分叉和生孩子是两码事,但狗核树分叉数目和第一太太所生的孩子个数相同,真是无巧不成书了。
连理树中的棕榈树,树型笔挺向上未有分枝,树身光滑嫩绿,有蜡质,光洁照人。
看过立园里毓培别墅中谭玉英的遗像后,你不用置疑,自然将两者联系起来,这棵棕榈树正如第二任太太谭玉英的外表写照:
谭玉英是个身材高大苗条、举止文静大方的女人,秀长的鹅蛋脸透出艳人的光彩,是个古典美人之貌。
棕榈树始终不分枝,正如二太太一生无子无女一样。
凤凰树又叫英雄树,这棵树是连理树中生势最盛的一棵。
枝叶繁茂,根基最大最长,把几棵连理树都攀延起来。
从凤凰树的生长特征,可想出三太太余瑶琼为人处世,对谢维立大小太太关怀团结之尊。
余瑶琼一贯牢牢扎根谢荚冬是当时谢家唯一说话有权威的长者。
红棉树是一棵树干正直,往上生长最后才分出两个小叉的。
它的树干明显高出其他三棵连理树,红棉树花多叶少,花瓣鲜红艳丽,它的外观特征深沉地刻画了四太太关英华的人生:
关英华原居香港,与谢维立一见钟情结为良缘,生下一男一女。
日寇侵华,谢维立带着其他家人回了美国,一贯住在立园的关英华生活处于困难之中,
后被一国民党军官看中,娶其为妻,她就带着子女离开了立园,跟国民党军官往了广州。
可谓远走高飞了,正如红棉树不断向外生长一样。
大花园的西南角有一座塔式别墅,名为【毓培】。
别墅小巧玲珑,建筑工艺堪称一流。
内有四层建筑,是园主别出心裁构思的,有仿效中国古代的、日本寝式的、意大利躲式的、罗马宫式的。
每层地面精心选用图案,巧妙地用四个“红心”连在一起,构成的圆形图案独具爱心,
又用彩色的意大利石磨镶在每个厅、房正中,据推测那是园主对四位夫人心心相印的情怀。
这幢别墅是园主为纪念爱妾所建,可谓匠心独运。
毓培别墅四周绿树成荫,运河波光粼粼,流水声昼夜伴着这座孤寂的小楼。
整座毓培别墅共有四层,一层卫浴厨房,二层餐厅娱乐,三层卧室客厅,四层佛堂静室。
立园园主谢维立先生一生娶了四位太太,他最爱的据说就是二太太。
二太太的闺名叫“毓培”,所以别墅名也由此而来。
美丽温婉的二太太红颜薄命,不到双十年华的她在嫁进谢家一年之后就病逝了。
立园园主谢维立的大姨太司徒氏是美籍华人,婚后育有六男三女,谁料后来患了精神病,几个儿女无人照料。
为此,谢维立萌生了纳妾的动机,万一大姨太的病症遗传给了后代,也可与妾再生一子,以续香火。
那时,有钱的男人纳妾,被以为是很平常的事。
一日,谢维立办完事情从赤坎圩回家的路上,邂逅了一位姑娘,她是开平赤坎五堡村人。
这姑娘姓谭名玉英,年芳十八,美丽端庄,脸如瓜子,面若桃花,娇俏可人。
玉英出身书香门第,琴棋字画,样样精通。
谢维立平日也喜欢舞文弄墨,吟诗作对,彼此志趣相投,两情相悦,可谓天生一对。
一段时间交往,感情日增,终于结成连理。
玉英姑娘善良贤惠,乖巧聪明,对丈夫温柔体贴,深得谢维立的宠爱。
两人婚后如胶似漆,百般恩爱,相敬如宾,天天携手游园,漫步花丛。
或是登亭乘凉观日赏月,或在房中拧开留声机,共赏高山流水,齐哼旧曲新词,
或是一起对弈娱乐,或赋诗填词,读古论今,朝夕相伴,形影不离。
婚后两月,玉英有了身孕,谢维立欢喜异常,对玉英更是倍加庇护:
玉英想吃什么他就买什么,玉英也昼夜祈祷许愿,希看为丈夫生个漂亮结实的胖小子。
一天,谢维立牢牢握着爱妾纤手说:“玉英,等你把孩子生下来,我就带你往美国。”
玉英俏脸微红,含笑点头,依偎在丈夫怀里,心理布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穷向往。
某日,谢维立接到家父来信,言及近来身体欠佳,要他速速回美国掌管生意。
玉英闻后,心中闷闷不乐,婚后数月,夫妻恩爱,日子甜蜜,转眼却要分离,令人好生悲伤。
谢维立也难舍爱妾,无奈父命难违,生意要紧。
临行前,他安慰玉英道:“好好保重身体,在你分娩之前,我一定赶回来,产后就一同赴美”。
玉英含泪道:“你千万早些回来,别忘写信回家啊!”。
“一定!一定!”谢维立应允道。夫妻俩再三叮咛,含泪依依惜别。
那时从省城到美国漂洋过海要坐一个多月的船。
谢维立离家后,玉英思夫情切,一直盼看着丈夫的音讯。
她亲手缝制了一个粉红色的书信袋,绣上“鸿雁传书”字样,专门用来收存丈夫寄来的信件。
她日日茶饭不思,晚上辗转难眠。
一个月下来,衣带渐宽,人比黄花瘦,忆起新婚蜜月时,正是春热花开的季节,
大花园里鸟语花香,春意盎然,与丈夫漫步花间,细语呢喃,情话绵绵,令人沉醉。
如今劳燕分飞,远隔天涯,尝尽相思之苦,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丈夫是清明节拜祖先后离家的,曲指一算,已有数月光景。
玉英一日思夫十二时,天天盼郎回。
有时寂寞难耐,便拿起月琴自弹自唱,弹上一曲《杜鹃啼》,有时撰写一些诗词对联,以遣愁怀。
其中有一副对联,正是玉英那段时间的心境写照,现仍悬挂在别墅三楼的墙壁上:
晚亭夜寂自有琴棋助雅兴,
幽室秋深还待字画伴遐思。
谢维立到了美国后,也十分思念玉英,固然生意繁忙,但每月仍不忘托鸿雁,报平安,向爱妾表达思念之情。
谢维立在芝加哥城做的是服装生意,知道玉英喜欢穿旗袍,便一针一线地缝制了各款刺绣旗袍,从美国寄回来。
每接到丈夫寄来的书信和物件,玉英莫不欣慰万千,喜极而泣。
秋往冬来,眼看分娩在即,谢维立仍未回荚冬玉英看穿秋水,度日如年,面容日渐憔悴。
家人请大夫来诊,说是胎位不正,遂开了几剂安胎中药给她服食,但由于她心情忧郁,玉体抱恙,精神一直欠佳。
常听人们说,自古红颜多薄命,心中仿佛有一种不祥之感,更觉愁云惨淡。
年末,海上风浪频繁,回途多有阻滞,谢维立在海上颠簸一月有余,赶到家时已是尾月廿四,只见冷风凛冽,落木萧萧。
快步踏进家门,见到玉英斜卧病塌,面色苍白,形容枯槁,已经奄奄一息。
谢维立扑到床前,紧握着她的手,连声呼唤,玉英才慢慢睁开双眼,认出维立,笑意凄凉,语音断续:
“你、你终、终于回、回来了、孩子没、没有了、我对、对不起你……”
话没说完,便断了气。谢维立如雷轰顶,抱着玉英痛哭失声。
胎儿是个男孩,由于当时的医学尚不发达,玉英***死于难产。
谢维立办妥玉英的后事便又返回美国,继续经营他的服装和药材生意。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先后又娶了两位太太,并生下了一些儿女。
别墅门前书有一副“鹤顶格”对联:
毓灵山文乡武里,
培福地玉树琪花。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哺育有灵气的山,指看造就文才武将,培养有福气的地方,祈求长出娟美秀丽的姑娘。
我们不丢脸出,玉英是他四个太太之中最受宠爱的一个。
令人惋惜的是她红颜薄命,时值花季年华就已玉殒香消,没能与心上人白头谐老。
步进别墅就能看到门口挂着个放信的袋,是二太太当年用来收信用的。
四周繁复褶卷的粉红色丝绒布有点褪色,但依然非常鲜艳,看了让人砰然心动。
中间部分白色的绸底上半部有些破损,除了说明岁月留痕一点也不影响美感。
下半部分有手工彩绣牡丹花卉无比逼真,做工考究。
最令人百看不厌的还是中间两层信隔之间那四个玄色繁体字“鸿雁传书”,好象刚刚绣完最后一针一线。
信袋上层斜插着一个牛皮信封,固然经过近百年岁月,依然可以清楚地看清楚邮票和邮戳都是香港的,
信封有点褪色,但是还可以看清用钢笔书写的收信地址是开平潭溪圩赓华村。
下面一层则是一个打印有英文地址的白色信封:2154 Rockwell Avenue Cleveland Ohio U.S.A.
这应该是园主谢维立当时在美国芝加哥的住址。
鸿雁可以传书,书信可以传情,假如不是爱得情深意切,日思暮想,有谁会如此精心地为一封远方来信制作这么精美的信袋?
假如不是十分珍惜,谁又会这么郑重其事地挂在别墅最显眼的进口?
二层是餐厅和娱乐试冬连麻将桌都有。
三层是客厅、卧室。
参观的时候,看到一副月琴挂在黄色的墙面上,一部留声机放在几上。
但琴弦已断,唱碟无声,它们都仿佛在静静地回味上个世纪的那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墙上留有她的一副对联:
晚亭夜寂自有琴棋助雅兴
幽室秋深还待字画伴遐思
虎山和打虎鞭
建于1926-1936年,钢质杆高18米、水泥浮花底座高2米。
打虎鞭是一对风水杆,相传园主维立先生回乡兴建立园时,其在美国的生意一度下滑,即请风水先生到立园察看,
云:大牌坊对面的虎山与立园相克,须在现址立打虎鞭一对,克制虎势。
园主从之,在西德订制打虎鞭一对送到香港,再用船运回安装。天从人愿,打虎鞭竖立后,园主的生意也日益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