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成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00523727
本馆由[ 纪念馆 ]创建于2011年05月14日

第 三 章 新 时 期 的 荣 耀

发布时间:2011-05-17 14:48:00      发布人: 纪念馆

第 三 章    新 时 期 的 荣 耀

 

早在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前,绥中就于1948928解放了,人民见到了晴天。受压迫的人们翻身了,浑身充满了无限的喜悦;被奴役的人们解放了,心里表达着美好的意向。我父亲在旧社会苦苦煎熬了33年,整整挣扎了33年,才抖掉了套在身上的沉重枷锁,见到了晴朗的天空。那时我家有太祖母、祖父母、父母、叔叔婶婶和孩子们共十多口人,人人都分到了田地。有了自己的土地,再也不用给地主交租子了。父亲高兴啊,跟着解放军,陪着县土改工作队,194810月就在铁厂村参加了土改工作。工作队发给父亲一个工作兜,父亲每天背在身上,给翻了身的穷人干事。乡亲们亲切地称父亲和工作队员为“八路”。

在父亲的身上,有着传统的正义感,奋斗精神,奉献品德,乡亲们认可他,信任他。19491月,父亲被群众推选为新庙子村第一任村长。

人身的解放,可以使人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刚解放时,上级号召种“洋麻”,全村农民心存顾虑不愿种植。身为村长的父亲带头响应政府号召,将家中的所有土地都种上了洋麻,给群众起示范作用。秋后政府全部收购,从此家中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观,群众的收入增加了。在工作中,父亲靠近组织,要求进步,政治觉悟迅速提高。经第十区公安助理张德厚介绍,父亲于194971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要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的理想。从此,父亲把心全部贴在党的事业上,把劲全部使在人民的企盼中。

194912月,经区委宣传委员姚玉林介绍,父亲调到第十区政府工作,任农业助理,为区党委和政府抓农业生产当参谋。建国初期,国家和人民都很困难。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基层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在工作中,父亲积极主动,苦干实干,开始显露头角。

县委为了培养干部,将父亲作为培养对象,于19501月选送父亲到辽宁省干校学习,195412月选送父亲到辽宁省委党校第一期学习,先后两次深造。在当时的区干部中,这样受组织重视,是比较少的。19541月,任命父亲为绥中县第十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当时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的分量重,管辖的范围大。父亲从此走上了领导岗位。19561月,父亲调为绥中县拖拉机站队长,第一批参加了绥中县农业机械化的领导工作。19577月任荒地乡党总支委员会委员,成为乡领导班子成员。1958年调任塔山公社农业科长,1960年任塔山公社拖拉机站站长,挑起了推广普及农业机械化的重担。1961年初牵头组建小庄子农业技术推广站,任站长,分管小庄子、塔山两个公社。1961年底调到荒地农业技术推广站,任站长,分管荒地、叶家、沙河三个公社。当时全县十个农业站,都是大站,由县直接领导,多数站长由公社社长担任,荒地农业站又是县重点站。父亲的担子一年比一年重。为了工作,他满腔热情,克服一切困难,于群众在一起,一往直前。

在父亲有生之年的25年工作中,他受到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一致赞誉。2011428,在父亲逝世38年之际,父亲的老同事集聚在一起,满怀深情地追思父亲。88岁的原荒地公社社长施祥来了,80岁的原县农业局局长、锦州市农业局副局长蔡遇泉来了,78岁的原县经贸局调研员霍竞奎来了,76岁的原县农机局局长孙志宽来了,75岁的原县农业局局长郝凤山来了,74岁的原县科委主任瞿明山来了,70岁的原县民政局局长陈巨山来了,与家属一起座谈。全体老同志心潮激动,无限深情地回忆父亲的一生。蔡遇泉老人说,我和尚德成同志从50年代初识,至70年代中期他逝世止,相处20余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20年。他是我的良师益友,革命的引路人、入党的介绍人,有恩于我的人。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辉煌的一生,值得现在活着的人和后来人永远怀念的一生。他的业绩很多,我想用德艺双馨、德高望重两句话来评价他。他人品端正,表里如一,无丝毫虚假。政治上从不跟风,不随波逐流,对党赤胆忠心。对同志无论上级下级或者普通群众,均能坦诚相待,一视同仁。从未听他背后说人坏话。特别是10年浩劫中,他的表现让我刻骨铭心,没齿不忘,一想起来就肃然起敬。他堪称是农业的行家里手,是地地道道的农业专家,工作上的老黄牛。毛主席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他熟记于胸,运用自如。他深入实际,联系群众,钻研业务,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融汇于科学种田的实际之中。农民都愿意听他讲技术课。听后都由衷地鼓掌叫好,说没听够,让尚站长再给讲讲。他能受到如此热烈欢迎,充分说明他的确有力度,技术推广得民心顺民意。他年年被评为优秀。这对荒地公社乃至于全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促进生产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他德高望重,很有人缘,口碑好,有人格魅力。凡是他所到之处,真的一呼百应,百依百顺,能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能化解许多矛盾。因为他和蔼、和气、包容、敦厚并善于与人和睦相处,沟通融合,让人五体投地地佩服。老站长生前的一贯表现和他的光辉业绩,是可钦、可敬、可爱、可学的。他的功德、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永远铭刻在人们心里,光照后人。蔡遇泉老人的发言,满含热泪,代表了各位老人的心声。孙志宽老人说,尚站长和蔼可亲,体贴关怀人,非常风趣幽默,说话一套一套的,语言艺术了不得,群众都愿意听他讲话。郝凤山老人说,196111月,小庄子农业站刚建站,我就和尚站长在一起工作。他的好,说也说不完。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他就带着我们干。我在农村工作,第一个学习的是尚站长,他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我非常崇拜他。我做农业工作,是从他那儿学习来的。他讲话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一套一套的,很多顺口溜是他发明的。郝凤山老人一边讲一边哽咽,思念之情溢于言表。瞿明山老人说,尚站长特别好,现在回忆起来,心里非常怀念,心情还很难受。由于我家庭出身不好,“文革”中受歧视,但尚站长都是支持我。当时在大郑、桑园大队试验种植大红穗、推广施用氨化过石,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做工作,尚站长不但非常支持,还从思想上、政治上关怀我,使我以后能够入党提干。瞿明山老人的回忆,感情激动,殷殷之情催人泪下。施祥老人、霍竞奎老人、陈巨山老人相继发言,回忆和父亲的深情厚谊,追思父亲的光辉一生。大家心潮澎湃,有时热泪盈眶,有时哽咽难声。一个上午,还有很多话语来不及表达。

在档案记载的组织评语中,我看到了给予父亲很高的评价。195137,辽西省党校鉴定说,“该同志在小组内帮助同志,讨论会上积极发言,分析问题比较正确,学习上深入钻研,在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上,进步很大”。1952412,绥中县第十区政府鉴定,该同志“善于深入群众发动群众,针对群众思想情况进行工作,团结同志好,结合实际制定丰产计划,得到群众好评,受到区委书记表扬”。19541026,中共第十区委员会鉴定,该同志“群众观点强,深入群众,经常帮助组、社研究工作,钻研业务,工作主动,与各级领导取得密切联系”。1963120,荒地农业技术推广站民主鉴定,该同志“革命意志坚定,事业心强,在历次运动中立场坚定,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党走,方向明确;工作作风民主,领导有方,抓得紧,说干就干,成绩显著”。19641215,荒地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评语,该同志“有高度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政治方向明确,立场坚定,认真执行党的政策,按毛主席指示办事;关心国家大事,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工作作风扎实,深入实际,生活朴素,参加集体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工作积极主动,细致钻研,计划周密,经验丰富,领导有方,想尽办法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原绥中县农业局局长郝凤山,是父亲当时所在站的副站长,他说,“老头身体好,说话都说到群众心里去,到那儿都有威信;非常有上进心,争上游,创先进。他常鼓劲说,小郝,咱们这是革命英雄主义。”

与此同时,组织上给予了父亲以众多的荣誉,多次予以表彰和奖励。据父亲档案记载,19547月,在第十推广站工作时,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绩显著,受到县政府物质奖励。1954年底,参加全县农业模范代表大会,由于全站工作成绩优异,受到县政府物质奖励。1956年秋季农机作业,由于成绩显著,受到县拖拉机总站物质奖励。1957年春季,由于农机工作成绩优异,受到县政府物质奖励。在当时突出政治的年代,得到县政府的物质奖励,是莫大的荣誉。1957年之后,父亲继续得到了更多的荣誉,档案记录中有散失。

在政治上奖励的同时,组织上在给予父亲的经济待遇上,确定了较高的行政级别。1954年刚刚实行工资制,父亲即被定为行政22级,月工资53.00元;1955年,行政级别晋升为21级,月工资59.50元;1956年,行政级别再晋升一级,定为20级,月工资66.50元。组织上连续三年给父亲晋升行政级别,提高工资待遇,是比较少见的。当时,作为乡干部,这个级别是比较高的。在父亲的档案中,详细地记录了审批手续。我知道,我于1971年转为国家正式干部时,行政级别仅为25级,月工资只有36.00元。

1973120是一个不幸的日子。父亲因病去世。在我们全家肝肠寸断的时候,县农业局的蔡遇泉局长、霍竞奎股长坐着拖拉机来了(漫天大雪,吉普车不能走),公社的张玉庆书记、刘恩林主任、曹玉山副主任和同志们来了,学校的老师们来了,各大队的干部们来了,乡亲们来了,给他开追悼会,与他的遗体告别,给他送葬。122,北风呼啸,天上飘着鹅毛大雪,漫天皆白。三百多人顶风冒雪,前来参加给父亲送葬,其情其景,令人感动。金奖银奖,不如人民的褒奖;金杯银杯,不如人民的口碑。那时候,我还无法理解,为什么组织上给予父亲这样高规格的礼遇,为什么人民对父亲表达这样深切的哀思?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