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成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00523727
本馆由[ 纪念馆 ]创建于2011年05月14日

第 四 章 家 乡 农 机 农 技 工 作 的 开 拓 者

发布时间:2011-05-17 14:51:32      发布人: 纪念馆

第 四 章   家 乡 农 机 农 技 工 作 的 开 拓 者

父亲在1948年底参加了工作,先后在村、区、乡、公社工作,主要是负责农业机械化工作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荒地、小庄子、塔山、叶家、沙河一带农机、农技工作的先行者、开拓者。说父亲是先行者,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父亲由解放初期开始,就在这五个乡镇负责农机、农技工作。说父亲是开拓者,似乎高了一点儿。但是,在我们家乡,父亲是一位领衔的第一代农机、农技工作者,确实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参加工作了,父亲有无限的热情、无穷的力量。熟悉他的老同志都说,尚站长说话快,走道快,实实在在,兢兢业业,热爱本职工作,对事业是一团火,那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很感染人教育人。

组建小庄子农业站之初,困难很多。父亲带领同志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办公场所简陋,就大家动手收拾门窗,粉刷墙壁;没有桌椅,就亲自出面要来办公桌椅;缺少办公用品用具,就由同志们从自己家里拿。农业站的工作主要任务是常年下村指导农业生产,推广新技术,进行科学实验。没有自行车,1020里远,都是自己走着去。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就自己动手办伙,烙苞米饼子、贴地瓜饼子,溜苞米片汤,熬白菜。夏天蚊虫咬,就铺着报纸,盖着报纸。虽然很艰苦,但是大家的工作热情非常高。

他千方百计地调动同志们的工作积极性,爱护同志,培养同志,严格要求,鼓励同志们上进。原县农业局局长郝凤山,当时是父亲所在站的副站长,父亲对他说,“你25岁就当了副站长,要好好干,将来前途无量。”原县科委主任瞿明山,当时是父亲所在站的科员。提起父亲,他心绪难平,充满感激之情。他说,尚站长和我非常有感情,关心我,培养我,使我不断进步;1974年我入了党,以后当选为锦州市人大代表,还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工作者,这与尚站长的培养有直接关系。在父亲的带领下,全站工作热火朝天,工作热情普遍高涨。

父亲一心一意把心思扑在工作上。为了方便工作,父亲在塔山、小庄子工作期间,把家搬到了大施堡屯。我家在大施堡屯,人生地不熟,诸事不顺手,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在屯里搬了三次家。为了工作,父亲还是舍小家为大家。我的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到初中一年级,是在塔山小学和塔山初中读的,小学毕业证书的校长是秦国栋。1961年底,父亲调回荒地,在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这时我家才搬回老家,我转学到荒地初中继续读书。我在初中的毕业证书,校长是李子兴(书记是王国学);在高中的毕业证书,校长是刘清淮(书记是金老铁)。

早在1954年,父亲任县第十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时,就开始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1961年开始,相继任小庄子、荒地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农业技术推广上。推广农业新技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新中国的当务之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最基础的工作。    

当年的农技推广工作,有几件事情具有全县典型的普遍意义。1964年,全县第一次推广高粱大红穗品种。沈阳农学院教授龚冀道,经过多年试验,培育出高粱大红穗品种,在全省推广。县里把这项工作交给了荒地农业站,让父亲牵头搞推广高粱大红穗种植项目,确定荒地公社是全县重点推广公社。父亲带领同志们从北镇高山子背回来种子,在杨保、三棵树蹲点搞实验。当时高粱的亩产是3400斤,推广大红穗的当年就获得丰收,亩产最高时达到了7800斤,为由点到面推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年,在全县5个平原公社普遍推广,面积逐步达到了高粱面积的80%以上,普遍实现增产,获得了大丰收。当年,龚冀道教授由沈阳专程来绥中荒地公社,参观、考察大红穗农田,连连称赞搞得好。经过选优复壮,大红穗高粱推广了5年,为绥中粮食丰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广大红穗高粱,自然不像我说的这样平淡,一帆风顺。原县民政局局长陈巨山,当年负责沙河公社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他说,尚站长到我们公社来办班,带着瞿明山、齐汉斌、栗素坤等同志,给我们详细讲解大红穗高粱的增产优势和栽培技术,消除群众的疑虑。讲话深入浅出,风趣连篇,有吸引力,大家都愿意听。同时深入社队具体指导,使沙河公社由点到面逐年推广,获得了大面积丰收。任何事物都是这样,在冲破羁绊中前进,在克服困难中成长。同理,事物也总是在曲折中波浪式的发展壮大。

1964年,绥中第一年使用磷肥,俗称过石。以后拌碳酸氢氨氨化,称为氨化过石。氨化过石是最初大量使用的一种化肥,它可以使作物的根系发达,生长茁壮,籽粒饱满,增加千粒重,使亩产提高20——40%,达到丰收的效果。当初推广和使用氨化过石,同其它新生事物一样,有一个发展过程。开始时有些老百姓不认识,怕它碱地,有的把过石当石灰使用,抹墙头子。县里总是把重要任务交给荒地农业站,交给父亲。这次仍然是把试用磷肥的任务交给荒地农业站,由荒地农业站首先搞实验。父亲有能量,他说服动员杨保、大郑、牛心、孙相、榆林等5个大队进行试点,选择5块有示范意义的大田地块,为玉米、高粱施用氨化过石底肥,按照技术要求认真操作。夏天,施用氨化过石的玉米高粱,苗情明显好于没有施用的苗情;秋天,施用的普遍增产2成以上。事实启发教育了群众,群众是最通情达理的,是最讲究实际的。第二年,很多群众主动要求县里下拨磷肥,全公社由当初试用时的50斤,发展到需要500多吨。很快,氨化过石就在全县推开了,以后曾经多年使用氨化过石。县里为此建立了磷肥厂、化肥厂,生产磷肥和碳酸氢氨。当时,它是绥中粮食增产丰产的一项重要、有效的措施。

父亲的工作作风,突出特点是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建立深厚的友谊,因而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公社领导、大队干部和群众,都相信他,佩服他,听从他的话。我参加工作以后,很多县、公社老干部跟我说,“你爸爸能讲话,又好懂又风趣,一套一套的,谁都愿意听。”郝凤山局长说,“24季节歌,就是你爸爸教我的。”瞿明山主任说,那时荒地农业站有名气,有经验。我和郝凤山都是省市日报通讯员,有一天,省报登我们两篇稿件。你爸爸是名副其实的劳动模范。

事物总是发展的,科学永无止境。现在,大田作物的杂交品种,有很多优良品种;化肥几经更新换代,已在大量施用二铵和尿素。毫无疑问,不远的将来,还将会有更多更新的优良品种、更多更新的肥料出现。历史在一年又一年中前进,事业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辉煌。在父亲的身上,体现的是老一代的优良传统。我和家人要向父亲学习的是,做事物发展的促进派。同时,乡亲们都知道,父亲在家里,又是好成员。

 

父亲于1949年开始,到第十区政府做农业助理工作,与农村农业工作结下了深厚的渊源。1956年,县里刚成立拖拉机站,父亲就任第十机耕队队长,归县里直接领导。1960年任塔山拖拉机站站长,负责塔山、小庄子两个公社的农业机械化工作。当时,中国的农业,经过几千年的艰难演变,仍然是弯把犁杖一头牛。要改变老百姓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谈何容易。刚开始搞秋季、春季机翻地,父亲带领同志们下到村里,一个大队一个大队地谈,一位干部一位干部地聊,一块地一块地的攻,又做示范又拿出样子,推行机耕作业。群众讲究实际,要实实在在的效益。到第二年秋季,高粱、苞米丰收了,尝到了甜头,才有了认识。现在,经过50多年的实践,农业机械化已经深入人心,农机作业全面开花,农业正在向着现代化昂首迈进,这与当初打下好基础不无关系。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