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仲联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877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15日

我眼中的钱仲联

发布时间:2010-12-02 15:11:37      发布人: 天堂天使
 我从1983年起开始担任苏州大学中文系副主任,1989年之后担任中文系主任,前后12年。在这12年里,打交道最多的是钱仲联教授。历任校长叮嘱我,中文系一定要把钱仲联这只“老母鸡”照顾好。校长在全校干部大会上,对“老母鸡”作了如此解释:苏州大学成为首批博士授予权单位,多亏了钱仲联教授,因为他为我校获得了古代文学博士点,那是80年代苏州大学唯一的博士点。正因为有了这个博士点,苏州大学才不断生长出其他博士点,钱先生是“老母鸡”,功劳大大的。

        说起这只“老母鸡”,还有一段佳话,当时我校申报学位点时,是把钱仲联先生作为硕士导师申报的。国务院学科评审组讨论时,钱锺书说:钱仲联若是作为硕士导师,那我们在座没有一个人可以作为博士导师。因而我们的古代文学竟破格成为博士点。这是学术界的一段佳话。不过,后来流传钱锺书和钱仲联是亲戚,因为都姓钱,想把这段佳话染上私情。为此,我郑重向钱仲联求证过。钱仲联郑重告诉我,他和钱锺书的无锡钱家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完全不搭界,无任何关系。联想眼下每到申报博士点时,申报方在材料上弄虚作假,东拼西凑,而后倾巢而出,请客送礼,一场混战,直闹得鸡飞狗跳,钱仲联成为博士导师这一段佳话,更显得是佳上更佳。

        我认识钱仲联先生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当时,我在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求学,钱仲联为我们讲授整整一个学期的“中国古代诗词”这门课程。我们学生都对他很崇拜。系里对他的传说很神,说他是光绪皇帝的先生翁同龢的外甥,又说他在上海编《辞海》时和陈毅元帅用诗词唱和,等等,当然,对他敬仰之外还有些畏惧。一次他讲授屈原的《离骚》讲到某一种草时,他说这是香草,恰恰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注明此草是臭草。我不解,课间休息时捧着书本问他,此草到底是香草还是臭草,他答曰:我说是香草就是香草!吓得我吐了吐舌头,不敢与之争辩。他讲课,乡音特重,尤其讲到紧要生动处,完全忘我,节奏急促,声调高昂,如暴风骤雨,直至整个假牙脱落。苦煞那些北方同学,上面是暴风骤雨,他们急得直跳脚,一片茫然。下课后,常常有北方同学向我借笔记。

        60年代初,师生关系密切。我和几位同学曾多次到他家拜访。他一见我们,判若两人,侃侃而谈,眉飞色舞。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他对我们说:我24岁就当了教授,还是“学衡派”——就是鲁迅《估学衡》的那个“学衡”派的成员,当时我们那些用文言作诗者,都以《水浒传》中的108好汉命名,我被大家称为“小李广花荣”。这些言论是在60年代初对我们说的。但到了文化大革命,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在这方面揭发他。在“文革”中,钱老虽然也受了苦难,进了牛棚,七斗八斗,但中文系师生还是钦佩他的才学,没有怎样难为他。

        80年代开始,钱仲联主持《清诗纪事》编撰的宏大工程。他不愿当挂名的当今类似包工头的主编,事必躬亲。在编写事务上毫不含糊。发现问题,立刻处理,有时甚至大发雷霆。有一天早晨,我刚上班,办公室的同志急急来找我,说钱老正在发火。我立刻跑到明清诗文研究室,只见《清诗纪事》的编写老师一字排开站着,钱仲联面对他们站着,在大声训斥,气氛中弥漫了火药味。我担心钱老的身体有不测,立刻把他请到我的办公室里,进行“灭火”。《清诗纪事》这样的巨大工程的编撰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坚持认为,钱仲联的“铁腕”是最重要的一条。

        钱仲联的性子出名的急,在苏州大学是众所周知的。文革中他下放到校农场改造劳动,每当放假回苏州那天,他就凌晨四五点钟起身,把行李整理好,在床上枯坐着等待天亮。文革结束后,我们教师开会,他总是第一个到。我也是急性子,但只要有他参加的会议,我到的时候,总见到他早已端坐在会场上,只能自叹不如。所以,后来我们想出一个办法,凡是非要他参加的会议和活动,我们在通知时,就把时间故意延后一小时,如下午两点钟开会就说三点开,这样就不至于要让他提前一小时了。

        钱仲联是饱学之士,他博闻强记,晚年尚能背诵《红楼梦》中的诗词。我曾亲身感受到他学养的深厚。 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我主持《中国散文通典》的编撰工作。当条目初步确定后,我对从先秦到清末的近700条的古典散文条目有些吃不准,于是我想到了钱仲联。记得一天上午大约十一时左右,我带着王尧老师去见钱仲联,把条目交给他,请他抽空审定。谁知他却立即审查。当面叫王尧念,王尧念一条,他定一条。每一条他都非常干脆,或是行——定!或是平庸,或是伪作——删!毫不含糊,前后近两个小时,就定下来了,共680条。我不禁叹曰:什么叫博古通今,钱仲联是也。

        钱仲联是性情中人。和他商量事情,一般都会得到他的支持。写个序,讨个字,他都会满足你。他似乎也不信鬼神。年初一,我们去拜年,有几次,他就和我们谈他的遗嘱。年初一谈遗嘱,总有点那个吧,我们都阻止他,他依然讲遗嘱有几条,我记得其中一条要献出遗体,说他的大脚趾有特异功能,站着会动,可供医院科研用。但是,有些事他就毫不含糊,90年代初,一次博士答辩后,我和他陪同答辩委员王元化、王运熙和顾易生等先生去常熟游览。在钱谦益墓前,几位先生都照了相,唯独他不照。开始我请他照,他摇头。后来,我又请他照,他依然拒绝。临离开时,我再请他照,他严肃地对我说,不照,如果照了,照片传出去,人家还以为我是他的后代或亲属呢,我和他没关系。我恍然大悟。这就是钱仲联。“老母鸡”已经离我们远去。现在的年代,“老母鸡”似乎已成为稀罕,常常在学界撞见的是一些高昂啼鸣的大大小小“公鸡”,他们虽然没有什么“蛋”可炫耀,但他们的声调足以令世界震动。不过,震动之后,我常常会感到一点寂寞。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