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敬宜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96997518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11月13日

难忘穆青、范敬宜为我题字

发布时间:2010-11-14 01:38:1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作者: 俞春华   2009-11-26

 
 

    编前语:如果没有太阳,我们这个星球将会怎样,如果没有毛泽东,我们的中国将会怎样,如果不是生在当代中国,我们的生命将会怎样,如果不是与新闻结缘,我们的人生将会怎样。生正逢时,我们有幸与新兴的中国一起成长,长风破浪,我们一路讴歌改革开放。祖国母亲,风姿绰约,六十华诞,盛大庆典,书写辉煌的华夏儿女怎不载歌载舞,记录新闻的我们怎不感慨万千……

    6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转眼间,我从事新闻工作已经30余年。回首往事,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成为全国企业报优秀总编辑、中国石化企业报优秀总编辑、《仪征化纤报》总编辑。个人的成长进步归功于党的教育、领导的培养、同事的帮助、自己的努力。特别是新闻界老前辈、新华社原社长、中国新闻学院原院长穆青和《经济日报》原总编辑、《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为我题字,更是令我永生难忘。他们对新闻后辈的我勉励有加,穆青为我题字:“努力当一名合格的记者”,范敬宜为我题字:“忠诚党的新闻事业,深入实际,贴近群众”。

    穆青给我的特殊礼遇:先题字后同意在出书时刊用

    尽管时间飞逝,但我不会忘记1989年9月5日那个特殊的日子。那一天,是我从部队转业到《中国纺织报》仪化记者站脱产学习两年的第一天,是我到中国新闻学院新闻干部进修班开学的第一天;是我第二次参加全国成人高考成绩合格后,才有资格来北京学习的第一天。因此,我倍加珍惜,发奋学习,两年下来,十几门课程都是优秀。

    1991年5月10日,中国新闻学院举行庆祝建院5周年活动,也是学院研究生班和新闻干部进修班毕业前夕,新华社社长、中国新闻学院院长穆青专门抽出时间来新闻学院看望全体师生员工。在阶梯教室,穆青与即将毕业的全体学生和教师亲切交谈,勉励我们毕业后要深入火热的生活第一线,千锤百炼,努力把自己锻炼培养成为一名受党和人民欢迎的合格的新闻记者。

    在座谈中,许多同学纷纷举手,希望穆青为自己题字签名,留作永久的纪念与珍藏。穆青微笑着摆摆手说:“同学们的心情我完全理解。”然后,话锋一转:“我曾多次对我们新华社的记者说,现在记者出书的越来越多,希望我题字的人也多,这都属于情理之中的事。我认为,我还是少题字或不题字为好。记者有多大本事,要靠自己去闯去干去实现。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体谅我、支持我……”穆青的一席话,赢得大家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穆青接着说:“座谈会之前,有位同学已经开始找我题字,我说等会儿再说。希望这位同学也赞成我这样做。请问这位同学,你赞成吗?”我立即站起来回答:“穆老师时间宝贵,不可能让每一名同学如愿以偿。为节约时间,我赞成座谈会之后请穆老师为我题字,然后我让同学们共享!”我的回答,包括穆青和许多同学都笑了。座谈会结束后,穆青走到哪,我就跟到哪,缠着不放。在学院副院长的帮助下,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笔和笔记本递给穆青,说:“就请穆老师写一句希望的话。”穆青欣然为我题字:“努力当一名合格的记者”。之后,我去学院食堂吃饭,已经过了吃饭时间。

    穆青为本文作者题字

    下午,同学们听说我有穆青的题字,纷纷争相传阅我的笔记本。一个小时之后,我的笔记本不知去向了。问谁,谁都对我笑。晚上,害得我请几位“关键同学”到学院门口的小饭馆“搓”了一顿,才使笔记本“完璧归赵”。

    当时,我手头上正在校对我的一本20万字的书稿《新闻记者的奥秘》,《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马奕听说我有穆青的题字,要求我收进书中,让书稿升值。我心有所动,又不敢擅自做主。

    思索之后,还是请为我书稿作序的中国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周立方帮忙。周副院长善解我意,特地为我而给穆青手书一封。

    我带着周立方写给穆青的书信,叩响了穆青办公室的门,穆青看完后,对我说:“好吧,那就用吧。”然后又说:“看得出来,你身上有一股执著精神,这种精神很可贵,要保持下去……”回到学院,我把情况向周副院长作了汇报,周副院长说:“春华同志的礼遇已经超过新华社记者了。”我激动地说:“感谢老师嘉勉与厚爱!我一定努力当一名合格的记者,不辜负老师的谆谆教诲。”

    范敬宜对我的殷切期望:忠诚党的新闻事业,深入实际,贴近群众

    在中国新闻学院第一学期开学典礼上,老师殷切希望我们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新闻理论,边进行采访实践,努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认识,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能力。于是,我从第一学期就制定了一个边学习边实践的计划,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业余时间进行新闻采访,基本做到了月有计划、周有安排、日有采访或写作活动,并把齐白石喜欢的格言“长绳系日”、“不叫一日闲过”贴在自己的床头,勉励自己每天勤奋学习、思考、采访、写作。

    与此同时,我对中央级新闻媒体也有一个发稿的计划:要在新华社通稿、新华社内参、《半月谈》、《瞭望》、《经济参考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发表稿件,而且必须是独立发稿。“豆腐块”、“面条”不在完成任务之内,发表的消息稿必须在500字至1000字之内,通讯稿必须在1000字至3000字之内,评论稿必须在500字以上。这个计划在艰难中不断地得以完成,尤以在《经济日报》发表的文章相对多一点。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拜访《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求他给予我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具体指点。那些天,每天上完课,我就乘公共汽车到经济日报社,可总是被值班的同志挡在门外,进不了报社办公大楼。有一天,我刚到经济日报社门口,巧得很,看见范敬宜总编辑正在下车,我走上前去,敬了一个军礼:“报告范总,我是中国新闻学院学生俞春华,已在贵报发表稿件8篇,今天来就是想当面向您求教,请您给予点拨。”门岗值班的同志插话:“这位同学来了几次,就是想拜访范总。”范总看了一下我的学生证,和蔼可亲地说:“好啊,走,到我办公室聊聊。”

    范总浏览了我在《经济日报》发表的8篇稿件,短的几十个字,长的3000多字。范总对《夜访“地摊”》稿件印象较深,说:“这篇稿件,你观察得比较细,一个服装摊位一盏灯,共有156个服装摊位。而且是在寒冷冬天的晚上采访,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行的。坚持下去,大有好处”……最后,我捧出《新闻记者的奥秘》书稿,其中采访了《经济日报》记者部副主任庹震和主任编辑李洪波(现在他俩分别为《经济日报》总编辑和副总编辑),请范总为我的书稿题字,范总欣然应允,寄予我殷切期望:“忠诚党的新闻事业,深入实际,贴近群众。”

    握手告别之际,范总对我说,欢迎你回到工作岗位后,继续关注《经济日报》并多提宝贵意见,有需要我们处理的稿件可与总编室副主任李东东联系(她现为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我感激不尽。随着党的新闻事业的需要,后来范敬宜被调到人民日报社任总编辑,有时我把稿件寄给他时,他在百忙中还是安排稿件见了报。

    2006年4月10日,我又奉组织之命,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部参与创办《中石化人事管理》杂志。在刊名到底请谁题写时,我建议由《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题写,其理由是,范总不仅是我国新闻战线著名的报人,而且琴棋书画也样样娴熟。杂志第一任总编辑周新民果断决定,采纳我的建议。在费了一番周折之后,我与范总终于通上了电话,最后我说了一句:“润笔费不日送到府上。”范总认真地对我说:“小俞,写几个字算不了什么。润笔费千万不要送,也不要寄。你现在必须答应我,否则,我写好了,也不会寄给你。”在我答应不送不寄润笔费之后,第三天就收到了范总题写的《中石化人事管理》杂志刊名。

    深刻理解题字内涵,做合格记者从五个方面努力

    我理解,穆青的题字与范敬宜的题字虽然要求不同,但是异曲同工,目的都是希望我“努力当一名合格的记者”。这是对记者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我的职业主要是从事新闻工作,“努力当一名合格的记者”是我的人生追求,也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我体会,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心态良好。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乘着顺风船前进,遇到暴风骤雨也是常有的事。保持一种平和良好的心态,既有利于事业,也有益于健康。不管在什么境遇下,头脑清醒,心怀坦白,胜不骄,败不馁,尽最大力量做好每一天工作,不让组织失望。

    二、目标牵引。工作和生活要有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大致要有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主动就不被动,小的计划完成利于大的目标实现。

    三、讲究自律。人不自律,如同得了“软骨症”,讲话和办事就不硬气,别人也瞧不起。我在北京中国石化总部帮助创办《中石化人事管理》杂志3年,不少人以为我拿了双工资、双奖金,其实不是这回事。组织对我的鉴定有这么一句话:“借调帮助工作期间,俞春华从未领取过任何加班费与劳务报酬。”

    四、善于选择。对于一些无关大局的小事要放得下,要集中时间做有价值的事。当记者选择是关键,选择对新闻来说是最重要的,无论是角度、素材、思想,还是发表的时间都要选择。选择永远大于努力。

    五、保持激情。拥有激情,就会充满朝气,昂扬向上;缺乏激情,就会自哀自叹,怨天尤人。记者要善于用使命感引导自己,用责任感鞭策自己,用紧迫感激励自己,把完成每项工作时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即使是难度很大的工作,也要努力把自己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用激情激发自己的执行力、意志力和创造力,在本职岗位上不断升华人生的价值。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