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
据12日出版的《文汇报》报道,范敬宜院长之所以如此高度评价一份大学生写的调查报告,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这篇报告让我看到当代大学生勇于实践的精神,也看到他们肯沉下去了解国情的积极性,使我对大学生充满信心。”
据了解,这篇《乡村八记》是李强同学利用假期时间,经过对晋中农村地区的调查以后完成的,文中记录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教育、文化、卫生、选举等问题。
范敬宜院长在评语中写道,“报告通篇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又不回避当前农村出现的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在揭示农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时,不是单纯的指责和抨击,而是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指出问题的由来和发展。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个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尽管不一定成熟),因此令人信服。”
范敬宜认为对当代大学生要有一个全面的估计,应鼓励大学生投入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 “我经常对学生们说,年轻人不要只盯着眼皮底下0.5平方公里,应该放眼960万平方公里。”
“懂国情才有底气。”范敬宜说,当代大学生有许多技能优势,如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外语等,“如果说这些技能是‘武器’,那你在操作时必须有底气,否则容易偏离靶心。”
谈及《乡村八记》的“聪明”之处,范敬宜说,他十分欣赏大学生李强实地调查加历史考证相结合的方法。“他在调查中认真阅读了大量当地的历史资料,这种方法很科学,也使得这篇报告更加有血有肉。”
范敬宜认为,这份大学生调查报告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在学校长期强调实践教育熏陶下的一个有益成果。“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当时也许会非常激动非常有感触,但也可能仅此而已。”范敬宜认为,如何把实践中的这份“激动”延续下来,让大学生在了解国情后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眼界更值得关注。“也许偶尔几次社会实践并不一定能改变什么,但我相信那句俗语:‘下雨就有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