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哲文刘春英纪念馆

纪念馆:www.xettw.com/TT196834285
本馆由[ nanyan]创建于2024年02月01日

  • 廖哲文

  • 1914年12月22日 — 1962年03月30日
  • 别名:暂无
    性别:
  • 生肖:寅(虎)
    信仰:暂无
  • 籍贯:中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
  • 生活地址: 辽宁省辽阳市
  • 墓地地址: 辽宁省辽阳市宏大公墓
  1. 1914-1962

    父亲廖哲文生平大事年表

    父亲廖哲文生平大事年表(上) ( 191 4 - 1962 ) (衡阳市解放前) 1914 年诞生 12 月 22 日 (民国三年甲寅十一月初六)出生于祖居地湖南省衡阳县台元寺大胜村雨露堂。排行第一。本系叔叔廖志江,婶婶屈维容所生。 1919 年 5 岁 依曾祖母屈廖氏之命,过继与父亲的伯伯廖志鸣为嗣。 祖父廖志鸣毕业于长沙法政专校,先后服务于湘、粤、皖各省的政法界计三十年。 1940 年春,由湖南洪江辞职退居乡里, 1946 年夏病故。 1920 年 6 岁 1920 年秋至 1921 年在湘潭受启蒙教育,后在长沙圣公会小学读书。 1922 年 8 岁 1922 年至 1924 年夏,南北军阀战争起,父亲随曾祖母等返衡阳城内北正街寓所,插入县立模范小学,至初小毕业。 1925 年 11 岁 1925 年 2 月至 1926 年 8 月,父亲随曾祖母到洪罗庙(现洪市镇)叔祖父志江公家,在私塾读《左传》。 1926 年 12 岁 1926 年 9 月至 1928 年 1 月,在衡阳莲湖县立第一高小读了三个学期。 1926 年 12 月,在衡阳莲湖县立第一高小加入国民党,并在区分部负过责。 1928 年 14 岁 2 月至 7 月,祖父志鸣公由粤辞职,后到长沙就任全省农民协会组织部长,接父亲到长沙就读于岳云中学。 8 月至 1930 年 7 月,祖父志鸣公改任湖南省反日会的执委并调查部部长,父亲随曾祖母返衡阳,转学于成章中学读书至初中毕业。 12 月参加国民党党员的入党考试后并领得党证。 1929 年后因学校失火,校舍毁尽,区分部的开会无形停顿,自此,父亲与它脱离了关系。 1930 年 16 岁 7 月至 1933 年 7 月,初中毕业到长沙升学,入广益中学高中部读书至毕业。但因会考时英文成绩不及格而未得到毕业证书。 1933 年 19 岁 7 月,父亲返回衡阳看望曾祖母,并与母亲刘春英订了婚,母亲时年 16 岁。 8 月至 1934 年 7 月,那时祖父在安庆第一监狱担任教务所长,祖母也住在那里(曹家巷一号寓所),父亲去安徽安庆市祖父祖母处补习英文。 1934 年 20 岁 夏,父亲到长沙参加中学会考,补考英文,及格获高中文凭。旋赴武汉投考清华、交通两大学,皆落第(英文成绩差)。便投考安徽大学理学院。 9 月至 1935 年夏,不知何故,竟被安徽大学中国文学系录取,父亲抱着补习性质读了一年。父亲考虑我国是农业国,国家要想富强,应以农业为主,遂改志学农。 1935 年 21 岁 夏,赴上海投考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被录取。 9 月至 1937 年 5 月底,在北平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求学。 12 月,父亲和北平大学农学院的同学们及北平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举行了抗日救国大示威、大请愿的“一二·九”运动和“一二·一六”运动。 1937 年 23 岁 6 月至 7 月中旬,在北平受集中军训。 7 月 7 日 ,爆发“七·七”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拉开序幕。 7 月中至 8 月中,在北平业余学校补习日文。 8 月中旬,由北平返安徽安庆家。抵天津时,被日本宪兵扣押一夜,什物被掠,一日后脱离虎口。改乘船至保定,沿途接连遇三次土匪,所有衣物被洗劫一空。 9 月初抵安徽安庆寓所。 10 月初至年底,因日寇入侵华北,北平大学农学院西迁,与“北平师范大学”及“北洋工学院”两大学合组为西安临时大学。父亲由安庆赴西安报到上课。 1937 年 10 月后至解放前,加入“北农农学研究会”,在西北联合大学期间,并负责主持会务,出版《北农通讯》刊物。在西安临时大学时期,担任过“湖南同学会”的负责人。 1938 年 24 岁 1 月,日寇发动晋南攻势,学校迁移汉中,改名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在汉中勉县武侯祀复课。 7 月至 8 月中,在汉中南郑县师范学校受集中军训。 9 月至 1939 年 7 月,农学院迁至陕西武功,改名为国立西北农学院,在此完成大学学业。 自北平农学院因卢沟桥事变迁至陕西后,部分同学奔向了延安,父亲如果不是考虑已与母亲订了婚也会去延安。 1939 年 25 岁 7 月底,父亲由西北农学院毕业。 毕业前( 1939 年 5 月间),农学院发生“反辛风潮”(反对辛树帜担任院长),父亲 6 月加入风潮,并负责总务,风潮以胜利(另换了院长)而告终。毕业也因之延迟了两个月。 8 月底,由学院介绍,父亲到湖北农业改进所任职。经陕西武功启程,到重庆乘船至湖北巴东,再至湖北恩施。 9 月至 1940 年 1 月,在湖北省恩施农业改进所担任农艺组技佐,主管大豆。 1940 年 26 岁 2 月至 8 月,奉调去湖北省宣恩县农业指导处,担任县农业指导员,并创建苗圃。 9 月至 1941 年 6 月,又奉调去湖北省来凤县棉业试验场任技佐,主持技术工作。 1941 年 27 岁 1 月中旬,请假回到衡阳家中,与母亲结婚,母亲时年 24 岁。 父亲与母亲从订婚到结婚相隔八年,这在旧社会是极其罕见的,其原因是父亲坚持要自己在经济上独立后才结婚。 2 月中旬,家中举行曾祖母屈廖氏发靷、安葬。 2 月底,父亲偕母亲离衡阳,经二十余天,由常德、沅陵、永顺而抵湖北来凤县。父母并带二叔廖哲明、舅舅刘柱石由衡阳到来凤县找工作。二叔廖哲明在来凤县联中教书,舅舅刘柱石在农业推广站搞推广工作。 7 月至 1942 年 1 月,父亲在来凤县初级联合中学兼任教员(当时该校负责人田芝生是父亲在安徽大学的同学)。 7 月至 12 月,父亲晋升为来凤县棉业试验场技士,兼任代理场长。这期间,父亲见农场里工友生活艰苦,为他们制办了全新的棉被六床,令大家养猪、种菜,改善了生活,受到工友们的拥戴。 12 月 21 日 (辛巳十一月初四),大哥大昕出生于湖北省来凤县,家族排字名“承疆”。 1942 年 28 岁 2 月,父亲到恩施述职时,前场长周恒伟对父亲发生误会,疑父亲把他场长一职占去,故父亲不得不坚决辞职以表白心迹。遂携家眷离开来凤县返回衡阳。二叔廖哲明,舅舅刘柱石同回故里。 3 月,在广西的同学邀父亲去工作,并汇来旅费,父亲只身赴南宁,在省立第四区农场任技士,主持旱作试验,特别侧重蓖麻、甘蔗、木棉等特用作物的研究工作。 1943 年 29 岁 3 月至 1946 年 7 月,奉令兼任广西省甘蔗专业督导员。 父亲赴广西桂平、贵县一带搞调查兼采购甘蔗良种,来到南宁附近的良庆、蒲庙蔗区搞推广工作,甚为农民所欢迎。 3 月至解放前,参加“中华农学会”,并担任通讯干事。 年中,父亲与四区农场场长梁逸飞合著《蓖麻之栽培及其油之炼制》一书。年底,该书由上海正中书局出版。 1944 年 30 岁 9 月至 1946 年 6 月,兼任南宁高级农校教师。 春至 1945 年 5 月底, 1944 年春父亲奉上令负责筹办高级农校。 8 月初,正式招录学生。这时,日寇侵入桂林、柳州各地,场方派父赴隆安择址筹备开学。 9 月中旬正式上课。 10 月,巢宁全部沦陷,日寇又犯隆安,农校又迁至进结。 11 月,场、校又迁至龙茗县城复课。父亲所在四区农场与六区农场合并为联合农场。 我家在龙茗县住到次年 5 月底。 1945 年 31 岁 2 月 5 日 (甲申年十二月廿三),二哥大道出生于广西龙茗县联合农场,家族排字名“承权”。 从 1944 年 8 月至二哥出生,为避日本难,母亲拖着身孕,爬山涉水,东躲西迁,风餐露宿,常常是前有土匪堵截,后有日寇追击。 6 月,南宁光复。 场里派父先期回邕,搞四区农场恢复重建工作。父携家眷乘船来到南宁西乡塘时,光复才 5 天。父等经过两个多月的奔忙,始把日伪破坏殆尽的农场恢复,这时,场、校全部人员才迁回。 6 月底,父亲险些丧命。 刚回到西乡塘不久,食宿条件差,父亲下河摸了鱼虾,因天热睡在碉堡里而患重病,大便如羊屎,小便如血水。梁逸飞场长会中医,他开的方子未见好,就从附近炮兵营借来担架将父亲送到南宁市里的医院,途中遇洪水上涨,幸亏强行涉过去了,如再晚动身,路将被洪水阻断,父亲的生命就无法挽回。医生诊断父亲患得是肠热病。 11 月起,参加“中国农业促进会”,为会员。 1946 年 32 岁 6 月至 9 月,父亲突然接家中电报,祖父病危,爸爸知家中事物非短期可料理清楚,乃辞职举家返故里。途中汽车被洪水所阻,十天才到家,祖父已先 6 天而逝(公历 1946 年 6 月 20 日 ,丙戌五月廿一)。当时,手无余资,家无宿粮,一家六口,全靠借贷渡过四十余天难关。当年秋,父亲卖掉禾田 6 亩,才得以还清债务。一年后,始能把祖父廖公志鸣的灵柩发靷安葬,至此,家里经济又陷入了苦境。 9 月至 1947 年 1 月,父亲在衡阳县立师范及私立平智中学教书一个学期。 1947 年 33 岁 1 月 27 日 (丁亥年正月初六),三哥大成出生于衡阳县台元寺两路口成讲堂,家族排字名“承信”。 成讲堂所在这个村解放前叫衡阳县两路口七星町,解放初称为六区五村,现在名称台源镇八拱桥村。 2 月至 1948 年 7 月,湖南省零陵冷水滩船山高级农校聘父亲去任农场主任兼教员,父亲举家赴任。次年,任教导主任兼教员。住在由学校代租的老乡房子,校友张仲葛家眷也住在那里。 父亲去冷水滩船山高农任职后,把二叔廖哲明、三叔廖哲度安排到冷水滩文德中学任教。 5 月,在冷水滩船山高农加入中国农民党,由张仲葛、董梓材介绍。 1948 年 34 岁 8 月至 1949 年 1 月,衡阳友人再三函邀父亲回衡阳筹办高级农校,父亲携眷由零陵冷水滩回到衡阳办理农场,以作筹办高农的准备工作。这时,在私立含章中学任农场主任兼教员。 9 月,中国农民党要父亲负责筹备湖南支部之责,电嘱父亲去长沙开会,父亲因筹备衡阳高级农校事物繁忙之故,电辞筹委的职务,没有去参加会议。 1949 年 35 岁 2 月至 1950 年 9 月,在衡阳私立平智中学任农场主任兼教员,我家居住在此(租学校附近刘姓老乡的房子)。 4 月 15 日 (己丑三月十八),我(四子大平)出生于衡阳平智中学家中(该校在矛叶滩,现称衡阳市九中),家族排字名“承智”。 10 月 8 日 ,衡阳市解放。 父亲廖哲文生平大事年表(下) ( 191 4 -1962) (衡阳市解放后) 1949 年 35 岁 10 月 8 日 ,衡阳市解放。 10 月至 11 月,衡阳解放后,姑姑廖亚丽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考入湖南南岳军政大学。 廖亚丽,约 1932 年生人,祖父廖志鸣之独女。 1946 年祖父逝世后,廖亚丽姑姑由我父亲供养。衡阳解放后参加了解放军,从此,与我家失去联系。我家没停止过寻找无果。 10 月 30 日 (己丑九月初九,重阳日),父亲的生身父——志江公,病故于衡阳县洪市镇廖家祖堂。 1950 年 36 岁 10 月至 1952 年 3 月,东北招聘团在南方招聘技术人员,父亲受招聘,赴吉林省公主岭市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任农产系特用作物技士。 大哥大昕随父亲同往。母亲带二哥大道、三哥大成和我(大平)回到八拱桥村成讲堂暂住。 1951 年 37 岁 春至 8 月,家乡举行土地改革,我家被评为地主成份,并令退还农民血汗所得果实,计谷 60 余担。用家中一切什物抵偿外,交谷 40 来担,我家多方借贷(大部分是父亲由东北汇款),把款交清。 8 月,妈妈带我们三个孩子赴吉林省公主岭,全家得以团聚。 妈妈赴东北时,为了给奶奶减轻担子,把哲能四叔一同接到公主岭,供养他上学。哲能四叔当时住校,因受到同学的欺辱(哲能四叔是南方口音),哲能四叔与同学打仗扬言要用刀子,校方怕出人命,不让四叔读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打点哲能四叔回衡阳,哲能 四叔坚持要自己走,加之当时爸爸单位正搞运动,不方便请假,遂同意哲能四叔自己回去,不成想在汉口行李被人骗走,回到家受到奶奶的责骂,也埋怨爸爸为何不送。 1952 年 38 岁 4 月,奉组织调令,父亲到辽宁省辽阳市棉作试验场工作,在技术股任技士。 全家随迁辽阳市,因单位暂时无房,在六道街租刘先教先生房子住。 11 月至 1953 年 2 月,父亲赴北京在“米秋林遗传选种讲习班”学习。该班是北农大校长乐天宇聘请苏联专家前来讲学。 这期间,父亲曾到在北农大任教的张仲葛家看望。这是父亲与张仲葛、陈紫云夫妇由湖南省冷水滩船山高农(共事一年多),分别后的重逢。 6 月 26 日 (壬辰闰五月初五),五妹大立生于辽阳市六道街租刘先生的寓所。 出生时天刚破晓,父亲为其取名“黎”,为黎明之意。妹妹上学后曾写为“丽”。文革时又写成“立”,意为“大破大立”。 1953 年 39 岁 2 月,辽阳市棉作试验场新修建的家属宿舍落成,我家由六道街迁入新居。我家分两套房子(每套一大屋一小屋一厨房)。 3 月,父亲出任辽阳市棉作试验场栽培研究室主任,技术职称仍是技士。 1954 年 40 岁 6 月 26 日 (甲午五月廿六),六弟大宪生于辽阳市棉作试验场家属宿舍我家寓所。 当年正值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故取名字曰“宪”。 1955 年 41 岁 9 月,父亲在北京开会,会期较长。父亲给正在湖南衡阳县香花堂省亲的母亲写信,约于北京会齐。 在京期间,校友张仲葛伯伯(北京农大教授)来到母亲下榻处看望。 当年夏至 9 月,母亲带大平、大立、大宪三个孩子回故乡——衡阳县石坳香花堂,探视我的外公外婆。大姨母刘春鸾从高汉大中堂来到香花堂与母亲见了面。 1956 年 42 岁 9 月 17 日 (丙申八月十一),满弟大宁出生于辽阳市棉作试验场寓所,取名“宁”辽宁省之意。 1958 年 44 岁 到辽宁省南部地区的盖县芦屯蹲点,进行棉花技术的调查研究和总结。 年中,父亲晋升为副研究员,技术级别五级。 深秋,父亲蒙受不白之冤——在“肃反”运动中,因解放前参加过“中国农民党”,虽无任何反动言论及活动,且解放后已向组织作了交待,但也被错误的定为“历史反革命”。处理结论是“不戴帽,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从此,父亲得不到组织上的重用。 我全家人在政治上除了家庭成份为“地主”之外,又压上一座父亲是没戴帽的“历史反革命”这一政治大山。使我全家人在以后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漫长岁月中,吃尽了苦头,付出了血乃至生命的代价。 1959 年 45 岁 父亲工作单位辽阳市棉作试验场,更名为辽宁省棉麻科学研究所。 父亲到辽阳县小屯公社高城子大队蹲点,进行棉花技术的调查研究和总结。 冬,辽宁省组织农业口科技人员参观团进京,父亲随团,参观全国农业展览馆。 张仲葛伯伯(北京农大教授)到父亲下榻处看望。 1960 年 46 岁 到辽阳县小屯公社下平洲大队蹲点,进行棉花技术的调查研究和总结。 8 月 4 日 ,辽阳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父亲当时正在下平洲大队蹲点,父亲舍生忘死地投入到抗洪抢险之中。听说有两位老太太被大水困在屋里无法逃生,父亲闻讯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将她们一一背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脱离了险情,父亲的行为受到村民的赞扬,事后大队党组织要到父亲的单位为父亲请功,被父亲劝阻谢绝了。 8 月中旬,就读于长沙中南矿冶学院的 哲能四叔,到辽宁本溪钢铁公司实习,来到辽阳市的我家看望。那时,父亲正在辽阳县小屯公社下平洲大队蹲点搞棉花栽培科研,哲能四叔欲赴农村与我爸见面,当时正值辽阳地区遭受特大水灾,受洪水之阻无法通行,哲能四叔与爸爸未能会面。这是哲能四叔与我爸于 1952 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分别八年后,至我爸逝世前,兄弟俩唯一的一次重逢机会,却受洪水之隔没能团聚。 深秋,母亲带满弟大宁回衡阳看望外婆。 母亲曾去衡阳市里看望了我的奶奶屈维容。当时,哲煌满叔正在某校任代课老师,母亲专程去该校看望,因哲煌满叔外出而未能见面。 年底,鉴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和处境,父亲自知之明,辞去“栽培研究室”主任一职。 1961 年 47 岁 春至秋,党中央号召“高级知识分子下放劳动锻炼”,父亲积极申请,被组织批准,下放到辽阳县小屯公社下平洲大队。 这期间,正是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最艰苦的年头,父亲模范执行“三同”,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每餐只能吃到一块(二两)高粱面饼子,什么活都干,有病也坚持劳动。爸爸在下放回单位后写的“自我鉴定”中说:“实际参加劳动 204 天,评工记分得 2823 分”。 下放劳动期间,除了协助大、小生产队工作、当参谋之外,父亲还搞了施肥、播种期、密植、丰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等 8 个实验项目。 下放期间,经常参加大队党支部的学习会,每天自己阅读报一小时,《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学完了一半。 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的营养不良及饥饿,父亲的身体垮了,干稍重一点的劳动就大汗淋漓,体质虚弱到了极点。 5 月,父亲在北农大时的同学,好友杨守正叔叔(时任辽宁省工业生产委员会秘书长),去辽宁省南部视察工作,返回沈阳的途中特地来我家看望。与母亲叙谈,表示因公务在身,否则要到农村与爸爸会面。三十年代未,他从西北农学院去了延安投身革命,与父亲分别后未曾重逢过(后来,他被国家派驻外大使)。 深秋,棉麻研究所筹备编写《棉花栽培技术》一书。父亲被从农村召回所里搞编书工作,并负主编之责。 父亲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编书工作中,晨五时即去办公室,深夜十一、二点才归家,节假日也不休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完成了自己所编的任务后,又帮别人编写。在编书的后期,父亲常感头晕,同室人劝他早些回家休息,父亲仍抱病坚持工作。在父亲逝世前七、八天,单位职工有见父亲去试验田时从自行车上摔倒在地。 1962 年 48 岁 2 月 5 日 ,春节。大哥大昕患肝炎正在沈阳东陵疗养院住院治疗,爸爸专程去看望儿子,不顾疲劳,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这次会面竟是父子的最后一面。 2 月下旬,父亲对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好像有某种预感。 京剧名旦尚小云率团来辽阳市演出,妈妈爸爸都喜欢看京剧,妈妈劝爸爸调剂一下脑子,去看京剧的途中,爸爸对妈妈说:“我如果死在你的前面,你带孩子们可能要吃五年的苦!” 3 月中旬,父亲把《棉花栽培技术》一书的书稿送到辽宁人民出版社,交付排版付印。 3 月下旬,中国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胡所长来棉麻所视察,在所里作报告,希望科技工作者为我国的科技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爸爸开始把放下多年的英语又学了起来,为的是看外文科技资料。 3 月 30 日 晨 5 点 45 分,父亲正在家里看《英汉词典》,妈妈在厨房做饭,提醒父亲上了班去医院看病(头晕已久),父亲开始找“医疗证”,当把一口小皮箱搬开,以便取下面的箱子里的医疗证,皮箱刚刚放下,父亲失去平衡仰后头部摔到地上,父亲连一句话也没留下,眼眶中滚出泪水与世长辞了。 父亲在人生旅途上刚刚走过四十八个年头。 辽宁人民出版社在惊悉父亲病故的消息拍来唁电,说父亲“是为编书而献身的”。 补记: 一、父亲在 1958 年肃反运动中受到的不白之冤,在逝世二十年后,终于得以平反昭雪。 1982 年 5 月,父亲生前单位辽宁省棉麻研究所党委在给我们子女所在单位党组织发函称:“廖哲文系我所六级副研究员, 1958 年肃反时因政治历史问题,经辽阳市委五人小组定为历史反革命(没戴帽,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现经辽阳市公安局复查,撤销一九五八年的定案结论,并予以改正”。 二、 1978 年 8 月,棉麻科学研究所党委根据中发 [72]45 号文件和中共中央组织部 [78] 组通字 6 号《通知》精神,为我们子女的家庭出身做了改变,为“革命干部”之子女。 所党委在致我们子女单位党组织的函中说:“对廖哲文同志子女的家庭出身,均应按其父母的革命职业来定,不应沿袭祖辈的阶级成份”。 三、 1986 年 9 月,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编辑出版《辽宁省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专家简介》第一集,父亲被收入该书之中,称父亲廖哲文是棉花栽培专家。 廖公哲文之四子:大平编撰 一九九三年三月 后记: 以上《父亲廖哲文生平大事年表( 191 4 -1962 )》及补记,选自我 1993 年编撰的《家庭史料集》。 在纪念父亲百年诞辰的日子里,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整理出来发表。 在打字过程中,常常是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而看不清屏幕上的字,父亲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忘我工作的身影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今天,儿把您的一生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您的业绩永远是我们后人心中的丰碑!您的高贵品质永远是我们儿孙的精神食粮! 爸爸妈妈,您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四子:大平敬书 2014 年 12 月 19 日 于山东莱芜 (注:受到篇幅限制,请看上半部分——衡阳市解放前)
  • 刘春英

  • 1917年04月08日 — 2002年12月12日
  • 别名:暂无
    性别:
  • 生肖:巳(蛇)
    信仰:暂无
  • 籍贯:中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
  • 生活地址: 辽宁省辽阳市
  • 墓地地址: 辽宁省辽阳市宏大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