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许愿

外婆,今天是我的生日,可是我怎么也快乐不起来。这么多年,漂泊在异乡,好多个生日早已淡忘,或是一个人波澜不惊、平平淡淡,或是和同学、朋友熙熙攘攘地喧嚣一整天,这样的生日年复一年、乏善可陈。 最怀念的还是有您陪伴的生日,时间虽久,但记忆却一点都不遥远。自我记事起,有您陪伴的第一个生日,那个时候我刚刚五岁。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有您,有爸妈,有小姨,还有姐姐,与我一起度过。可是妈妈只...

马连良-作品一览

  马连良的戏路极宽,各个时期都排有大量的新戏、如《羊角哀》《要离刺庆忌》《春秋笔》《临潼山》《串龙珠》《重耳走国》《十老安刘》及《赵氏孤儿》《海瑞罢官》等。属于马派的传统剧目尤多,《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清官册》《一捧雪》《九更天》《四进士》《梅龙镇》《御碑亭》《十道本》《坐楼杀惜》《清风亭》《三娘教子》《三字经》《汾河湾》《武家坡》《桑园会》《范仲禹》《白蟒台》《火牛阵》《胭脂宝褶》《焚绵...

马连良-成就

  马氏早年即矢志京剧改革,重视一出戏中人物情节的完整性以及与时代要求的合拍。从1925年起,他将传统剧目《广泰庄》和三国戏《流言计》(即《雍凉关》接《骂王朗》)整理演出。1927年自行挑班演出,将《战北原》(又名《武乡侯》)、《范仲禹》二戏增添首尾整理演出。此后历年均有新排剧目推出,如《雪拥蓝关》《安居平五路》《天启传》(原名《南天门》)《苏武牧羊》(原名《万里缘》)全部《白蟒台》、全部《一捧雪...

马连良-历史评价

  马连良在科班时就重视演出服装的整洁。出科后,更不断有所改革。组成扶风社时,要求全体演员做到三白(护领白、水袖白、靴底白)。除此之外在其他许多方面亦加以改革。例如,黑绒罩面的纱帽,突出双龙的王帽,打破赭蓝二色、增添多种颜色的鸭尾巾,乔玄戴的香色素相纱,登坛借风的鹤氅,鲁肃的青绒官衣,蒯彻的黑色改良蟒,永乐皇帝的箭衣蟒,轻薄适度的髯口,甚至灰色的小腰包等,均依塑造人物的需要而设计。其它如圣旨、...

马连良-往事

  (摘自《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 一阵风 留下了千古绝唱》一文,章诒和女士著,作家出版社)   据说马先生十岁那年,忽患惊风的病症,马的父亲西园先生赶到科班,准备接儿子回家。班主叶春善先生不许,说:孩子患病,科班有责,当由我们请医治病。再说把个孩子搬来搬去也不相宜。马连良的两位老师萧长华,蔡荣贵也在旁劝说。马西园只好回家,不久儿子的病很快治愈。对此马连良是永志不忘的,且与富连成有着一种乳燕怀巢...

纪念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从艺100周年

  马连良在师法众多前辈艺人的基础上,独出心裁,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完整表演体系,美是它的核心。马连良采众家之长,却决不停留在摹学具体演唱技艺的水平上,而是通过自己的消化与理解,提取各家的神韵,使一腔字,一招一式,都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色。不仅演出新编马派剧目时如此,即使一般的老生传统剧目,凡经他演出,也必然呈现出马派的风格。   马连良严肃对待自己的艺术、精益求精、力图面面俱到...

应云卫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斗诗亭 (1960) .... 导演   武松 (1963) .... 导演   喜迎春 (1949) .... 导演   无名氏 (1947) .... 导演   忆江南 (1947) .... 导演   一帆风顺 (1948) .... 导演   塞上风云 (1942) .... 导演   生死同心 (1936) .... 导演   时势英雄 (1935) .... 导演 ...

应云卫中国剧影界的一棵大树

  2005年是中国电影的百年诞辰,2004年是宁波人应云卫的百年诞辰。两个百年像两棵大树的年轮叠合在一起,是巧合,还是宿命?在应云卫诞辰90周年时,夏衍给他的题词是戏剧魂;在他百年诞辰时,剧坛耆宿刘厚生纪念他的文章是《中国剧影界的大树》;而在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时候,我们或者可以说,应云卫这个人简直就是为中国的电影和戏剧而生的。   摇篮里的公公   1904年9月17日(清光绪三十年农历八月...

写在话剧百岁之际——记应云卫、曹禺与张骏祥

  2007-09-12   石 曼   一、应云卫跑码头   1921年,应云卫参加中国戏剧协社,他不吝家中财富贡献于戏剧事业。以后几十年间,他甘冒政治迫害之危险,任劳任怨,克服各种困难,典质俱尽,为党的戏剧工作,竭尽毕生精力,谱写了中国戏剧春秋。为此,应云卫乃有中国戏剧魂之称,中国戏剧界写一部《戏剧春秋》,以应云卫为代表最恰当不过之说。这里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应云卫带领中华剧艺社在巴山蜀...

斯土与斯人:陈布雷与女儿陈琏

  陈琏后来被要求去西南联大找一位党的负责人,这人就是后来成为她丈夫的袁永熙。袁永熙祖籍贵州修文县,在平津长大,当年22岁,比陈琏大两岁。这时西南联大已拥有中共秘密党员83人,占云南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1941年「皖南事变」后不久,省工委紧急通知袁永熙、陈琏去个旧隐蔽。   惊见《论持久战》   1942年初,陈琏找到周恩来和邓颖超,急切地要求批准她去延安。周恩来劝陈琏留在其父身边,利用机会影...

陈琏:一个时代的殉葬者

  蜜月刚过,陈琏与袁永熙被捕了。蒋介石听到被捕的人员中有陈布雷的女儿和女婿时,大吃一惊。后特务们查来查去未查出陈布雷有什么机密洩露给女儿,蒋介石才放心。袁永熙没有暴露党员身份,经陈布雷设法打通关节后,被保出狱。陈布雷为女婿在中央信托局找到一个「差事」。陈琏则回浙江慈溪外婆家生孩子去了。两人一直到1948年冬才相聚。   陈布雷是1948年11月13日自杀的。自杀前半月,一向深居简出的陈布雷突然...

陈琏死于文革中

  党组织对陈琏和袁永熙的被捕问题进行了审查。他们被捕后都没有暴露党员身份,更没有泄露组织秘密,党的组织和工作未因他们被捕受到任何损害。陈琏很快通过了审查,她被保释出狱未办任何手续。袁永熙则有一个关节,就是所谓填写过悔过书的问题。「开除出党,批准其重新入党」,这种极为滑稽的处理,否定了袁永熙的斗争历史。整风反右,他被打成「右派分子」。在巨大的压力下,陈琏被迫与袁永熙离婚。袁永熙被错划右派后,只身下...

黄国璋-创建刊物

  黄国璋认为要传播最新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术水平、扩大地理教育影响、交流地理教学经验,必须创办有关地理的专门刊物。1934年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时,参与发起了创刊最具权威性的《地理学报》。后来,在重庆任地理研究所所长时,又直接领导创办了学术性刊物《地理》。其创刊号于1941年4月1日正式发行,在当时抗日战争极端困难条件下,提供了发表学术论文的宝贵园地。   特别是在担任北师大地理系系主任时,莅任...

黄国璋-公众活动

  黄国璋是地理学会的积极分子。1934年3月,中国地理学会在南京成立,黄国璋是发起人之一,并当选为理事。1937年4月在南京中央大学举行的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年会上又当选为理事。以后在1943年在重庆北碚举行的第五届年会和1947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年会上,黄国璋继续当选为理事,并当选为《地理学报》编委。   1936年11月,成立于1909年的中国地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二十五届年会,修改会章...

黄国璋-胸怀报国学地理

  从美国回来后,黄国璋一度彷徨:学了这么多先进的地理科学知识,怎样用来为国家服务呢?去野外考察,绘制山川形势图吗?不是几个人能办到的事;搞地学研究,提高国内地学水平,努力赶上欧美吗?目前国内还没有地学研究机构;到边疆考察,搞清地域疆界及其历史渊源吗?这更是国家行为。他思前想后,一时难以定夺。当他想到在雅礼中学部教地理时的情景,所用地理教材内容陈旧,概念不清;教学方法落后;无论搞考察,作研究,...

黄国璋-为国保土察地理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的铁蹄蹂躏我东北三省,南京的大街小巷,涌动着东北的入关难民,秦淮河畔飘荡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血泪歌声。作为地理学家的黄国璋,眼睁睁地看着野兽的铁蹄践踏着祖国母亲的胸膛,他的心快要碎了。而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相反调集30万大军对工农红军进行围剿。黄国璋气愤、心痛,和师生们走上街头游行请愿,要求举国一致,枪口对外。而蒋介石的答复却是无情的镇压。黄国璋再次为报国无门陷...

黄国璋-团结地理学界 致力民主科学

  黄国璋利用自己在地理学方面的声望,致力团结地学界人士和广大科学工作者,为人民民主和科学的繁荣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积极参加中国地学会的活动。1909年,著名地学家张相文,在天津创办中国地理学会。这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三个群众学术团体之一。该会于1910年创办的《地学杂志》,为我国最早的地学学术刊物。1936年,中国地学会改组,推黄国璋为总干事。他为《地学杂志》内容的革新和编辑工作,倾注大量...

武汉人陈昌浩的政治生涯

  曾为中共中央委员、红军高级将领   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后,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似乎销声匿迹,退出了政治舞台,他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红四方面军的总政委、西渡黄河时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的陈昌浩。   陈昌浩否认密电说:决不会做出自相残杀的糊涂事   陈昌浩本人生前曾对儿子陈祖谟满含冤屈地表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份密电。   陈昌浩,湖北武汉人,生于1906年,卒于19...

邓拓-文革遇难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的出笼对知识界、政界震动很大,首先冲击的当然是北京市委。也就是说北京市委必须对这篇文章有个态度,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转载还是不转载。   姚文元的文章出来当天,《北京日报》社社长范瑾就给当时市委分管《北京日报》工作的市委书记郑天翔打电话,请示是否转载。郑天翔匆忙看过,就给范瑾打电话,让她第二天转载。可是,第二天《北...

邓拓与首部《毛选》

  1944年,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为了系统地宣传和学习毛泽东思想,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聂荣臻、程子华、刘澜涛决定将这一任务委托给《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邓拓。《晋察冀日报》社是报社,又是出版社,还兼新华书店,它出版的大量书刊中,马列主义的书占有很大比重。除翻印延安解放社出版的马列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读物,如《通俗大众哲学丛书》、《通俗社会科学丛书》,其中包括《马列主义初步》、《共产党与共产...
  共13474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