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任鸿隽-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

任鸿隽在留学期间对比中西差距,认识到中国最缺科学,由此在留学生中发起科学救国运动。由此在中西文化的沟壑间修桥铺路,更在科学救国的目标下,探索中华民族走向新生而应确立的价值观念,为此率先擎起了将民主与科学并举的现代化旗帜,成为神州大地上在新文化运动惊雷乍响之前悄然绽放的第一枝报春花。 1917年,任鸿隽曾聆听奥伯林大学教授M.梅特卡夫的讲演,梅氏认为,如同肌肉有收缩与舒张、物质间有吸引与排...

任鸿隽-科技政策研究的先驱者

在任鸿隽的著述目录中,长长排列着《科学与工业》、《科学与教育》、《发明与研究》、《科学之应用》、《科学与近世文化》、《科学与社会》,他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工作期间,发表了许多有关科学、技术和教育问题的言论,在今天看来是属于政策研究范畴的。 在抗日战争中,他奋力支撑着中国科学社,也同时密切关注着世界科学的发展趋势。一到抗战胜利,就强调要把发展科学当作此后立国的生命线,并具体提出:第一,要把...

刘白羽:激流勇进写一生

作家刘白羽 江面更开阔了两条大江骤然相见,欢腾拥抱,激起云雾迷蒙,波涛沸或许,你还记得中学课本中《长江三日》那瑰丽壮阔的文字,或许,你还记得写出这极富激情的著名作家刘白羽。8月24日下午,他走完了89年的风雨路程。 意外离去留悲痛 当记者赶到北京红霞公寓时,那间熟悉的客厅里沙发上还放着手绢、水杯、眼镜;墙上吴作人、黄永玉、古元的画...

任鸿隽-主要论著

1.《建立学界论》(留美学生季报),1914 2.《建立学界再论》(留美学生季报),1914 3.《化学元素命名说》(科学),1915 4.《战事上之财政观及战争于工业上之影响》(科学),1915 5.《化学于工业上之价值》(科学),(任鸿隽译),1915 6.《科学与工业》(科学),1915 7.《欧洲制糖工业发达略史》(科学)(任鸿隽译),1915 8.《科学...

陈衡哲-作品

陈衡哲发表作品甚早,她到美国后即开始写作诗和散文,后又写小说,主要刊登在《留美学生季报》、《新青年》、《努力周报》、《独立评论》、《东方杂志》、《现代评论》等刊物上。 短篇小说集《小雨点》是从她1917年至1926年的作品中选出来的,共收《小雨点》、《一日》、《波儿》、《老夫妻》、《巫峡里的一个女子》、《孟哥哥》、《西风》、《洛绮思的问题》、《运河与扬子江》、《一支扣针的故事》等十篇,初...

陈衡哲-评价

陈衡哲的创作中,基本上不以热烈的感情做墨水,而能理智地支配自己,她的作品不是自叙传,没有旧时代多愁善感的女性的形象,而是取材于广泛的人间,客观地描写一切事物。 阿英说:她的取材也不像一般女性作家的狭小,她是跳出了自己的周圈在从事创作。(《现代中国女作家》,署名黄英;1930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版)贺玉波评论说:她的作品里充满了为自由快乐而奋斗的精神,能使读者不满于现存的丑恶的世界,而有急进...

陈衡哲-三进三出高校的女教授

1914年夏天,在清华学堂里的陈衡哲考取了美国五所最有名的女子大学之瓦沙女子大学(VassaCol lege),开始专修西洋历史,同时学习西洋文学。在那里,她结识了胡适、任鸿隽、杨杏佛、梅光迪、朱经农等人,并以莎菲为笔名开始写作,后与时任《留美学生季报》主笔的任鸿隽结为夫妻。 1920年,获硕士学位的陈衡哲,受蔡元培之邀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开讲西洋史和英文课,成为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也是中国...

巴金凭什么不做"人民币作家"

巴翁仙逝,万人动容。 一个文学家的离去为什么引起社会各行各业人们的关注?他不是一般的作家,不是附庸权势的文人,不是名不副实的雅士,更不是那种把人民放在嘴上而却跪拜在人民币脚下的墨客,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作家。 攘攘趋利客,谁解巴翁愁?巴金的成名没有炒作,没有吹捧,更不依靠与权贵联姻。他靠一颗真诚的心打动亿万读者,享誉文坛。巴金没有到自己的名望和影响中去淘金,没有去涉足影视等文学的姊妹行业以及其...

郝寿臣先生二、三事

我和郝老相识是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当时,我正在北京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工作。有一天,连阔如先生来找我说,最近郝先生听到他小孙孙放学回家常讲一些新中国的新气象, 心情振奋,想出来看看。我当即请连阔如先生引见,约定日期陪我登门拜访了郝先生。当时 郝先生已年过六旬。息影舞台多年,蓄起了长长的胡须,闭门谢客颐养天年。见面后,相谈甚欢。他说:人老了,还能赶上盛世,常常听到戏曲界的同仁们说起天桥讲习班的一些...

郝寿臣-建国之后

1950年11月27日,《失街亭》郝寿臣饰马谡农历庚寅年十月十八日:1950年中国戏曲工作会议召开11月27日至12月10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中国戏曲工作会议。马彦祥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兼任大会秘书长。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到会作了重要讲话。12月1日,田汉在会上作《为爱国主义的人民新戏曲而奋斗》的报告;马彦祥与杨绍萱分别作关于艺人的团结教育工作和一年来的剧本创作及其问题的报告...

郝寿臣-早期演出

1919年,农历己未年:言菊朋以票友领班赴汉演出 《八蜡庙》郝寿臣饰金大力 汉口合记舞台请王蕙芳转约言菊朋以票友领班赴汉演出,同行角色有郝寿臣、小翠花、贯大元、王又荃、郭仲衡、姜妙香、王蕙芳等数十人。演期十二天,得银二千元。彼时言氏正供职蒙藏院,请假半月而往。行头多借自郭仲衡。返京后仍供职如旧。 1920年9月18日,农历庚申年八月初七日:张勋1920年堂会第一天 张勋在天...

郝寿臣-三十年代

1930年3月,农历庚午年:程艳秋首次重组鸣和社 《盗御马》郝寿臣饰窦尔墩 程艳秋重组鸣和社,以郝寿臣易侯喜端,李洪春、李洪福易周瑞安,王少楼易郭仲衡,姜妙香、程继仙易王又荃,新聘傅小山、扎金奎、马连昆、刘春立、李多奎、金少山搭入,言菊朋被邀短期搭入,使鸣和社阵容愈加壮大。演于鲜鱼口内小桥路南华乐戏院。本次重组是因1929年程率班社赴沪演出后首次转赴汉口,时某坤伶出重金策动将程艳秋...

怀念常香玉

谁说女子不如男,常香玉以一出豫剧《花木兰》风靡艺坛,家喻户晓。   戏比天大。从艺70多年,她曾敲过张生的房门,舞过白素贞的宝剑,握过花木兰的长枪,把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当作了自己生命的全部,使一个乡间小戏成为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不仅唱遍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而且走出了国门,拥有亿万观众和戏迷。   德艺双馨。2004年6月1日,她永远离开了梨园艺坛,但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从义演捐献飞机到投...

郝寿臣先生的一支遗笏

为纪念著名戏曲教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一代名净郝寿臣先生诞辰(1886.5.10)一百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反映郝老一生经历和艺术创造的传记《郝寿臣传》。传记出版后,得到国内外广大戏曲爱好者及各方面人士的喜爱和称赞。他们都为郝老生前的坎坷经历所感慨;为郝老精湛的艺术所倾倒。尤其引起人们兴趣的,是书中提到的,由当时的王昆仑副市长提议、著名书法家启功恭楷誊录格言于上的郝老遗物一支牙笏。 对于...

李继侗——森林学方面的建树

李继侗1921年发表的《青岛森林调查记》,是我国最早的森林生态学文献之一。同年他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林学研究院,受业于美国知名的造林学教授J.W.Toumey,他特别注意立地学(Slanddortlehre)(即现在通称的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在Toumey教授的影响下,完成《森林覆被对土壤温度的影响》(Soil Temperature as Influenced by Forest Cover)的博...

李继侗——植物生理学方面的创新发现

李继侗思想敏锐,长于观察。他最擅长利用简单的设备,使用当地植物材料,针对当时国际植物生理学界正在探讨的重要问题,作独立见解的试验。1927年秋他在南开大学指导殷宏章作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作用效应的试验时,发现了气泡速率的有规律变化。在极简陋的实验条件下,反复进行观察试验,证明光照改变对光合作用速率的瞬间效应(The Immediate Effect of change of Light on ...

李继侗——植物生态学方面的开拓耕耘

李继侗是中国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231925年,当他在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森林生态学博士时,就对欧美大陆各家的植物生态学和植物群落学理论作了深入的钻研。除上面提到的森林生态学的著述外,他又发表《植物气候组合论》的论文,这是我国植被区划方面的最早论文之一。1931年他在清华大学生物系第一次讲授植物生态学课程,并结合教学的需要,多次带领学生进行野外植被考察研究。 中华人民共...

李继侗——教书育人,人才辈出

李继侗一生在高等院校任教,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是一位卓有成效的教育家。在西南联大时,他和张景钺、吴韫珍合编的植物学讲义,材料翔实,概念清晰,条理分明,是一本优秀的大学教科书。 他讲课言辞生动,概念清晰,条理分明,发人思考,所有听讲者无不为之吸引,受益匪浅。他讲授的植物生态学课程,说明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从植物的生态系列到植物的垂直分布,从植被的作用、群落演替到破坏森林...

港澳舆论高度评价汪道涵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贡献

新华网香港2005年12月27日电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逝世,港澳社会舆论连日来同表哀悼。当地报刊不仅连续以大篇幅报道汪道涵去世的消息,还相继发表社评文章,高度评价汪道涵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的贡献。 香港《大公报》2005年26日发表署名文章说,汪道涵、辜振甫所代表的两会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口头表述达成的共识,就是奠定两岸协商政治基础的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两岸推进谈判...

汪道涵:善于听完别人最后一句话

2005年12月24日下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去世。汪老身边工作人员深情缅怀这位睿智、儒雅、温和的老人,他们讲:他一生兼容与包容涵养所形成的魅力,无人不折服。   曾追随汪老多年、对两岸关系颇有研究的章念驰先生评价:汪道涵会长乐于倾听各种声音,善于听完别人最后一句话。他善于静心去了解对方,使对方感到他是真正愿意了解台湾的,于是,他们也乐于与他倾诉衷肠;他总是晓之以理,喻之以情,令所有...
  共13474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