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深切缅怀赖若愚同志的卓越贡献

深切缅怀赖若愚同志的卓越贡献 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 王家宠 赖若愚同志在为工会思想理论建设作出重大建树的同时,为推动工会实际工作开拓创新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突出的有三个方面: 一、把劳动竞赛推向新阶段。适应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全总要求各级工会把组织劳动竞赛放到工作中心环节的位置,并且在竞赛的指导思想上,把过去偏重于拼体力、只顾产品数量,引导到改进生产技术和劳动组织,以及兼...

陈诚

陈诚 (1898。1。41965。3。5),汉族,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高市乡外村人。字辞修,乳名德馨,别号石叟,国民党副总裁,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1947。2),军事统帅。陈诚以18军为骨干建立了土木系,从而使他在黄埔系中地位举足轻重。陈诚不但是黄埔系骨干将领,而且处处模仿蒋介石,最终成长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才干要强于军事才干,施政台湾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稳定了台湾,通过改革为台湾经...

张总督----西安辛亥革命起义领袖、民国陕西首任都督张凤翙

张总督是《白鹿原》在记述西安反正的故事中曾数十次提到的一个革命军主要领导人物,这个小说中的张总督便是这一历史段上真正的陕西总督张凤翙。 张凤翙,字翔初,祖籍河南,后定居陕西咸宁县。在咸宁成长求学,曾中为秀才。张先后在陕西武备学堂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从日本归国后被派到陕西陆军(新军)混成协(旅)任督练公所委员,不久改任协司令部少校参军兼一标一营管带。辛亥西安起义时,张凤翙被推举为秦陇复...

国军赵家骧将军

赵家骧,字大伟,(19101958)陸军二级上将。先后担任过国民党第十一军团参谋长,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参谋长,第六兵团司令官,徐州剿匪前进指挥所副主任,去台湾后任陸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官。死后,追晋为陸军二级上将。赵家骧喜读诗文,著述甚多,故有儒将之誉。 赵家骧,1910年10月24日生于河南汲县(今卫辉市)爱国诗人家庭,其先世是浙江绍兴的漓渚人,世代书香传家。到赵家骧...

赵家骧及其军旅诗

赵家骧为陆军大学14期生,毕业后由排长干起,22岁任营长,参加过武汉会战及打过昆仑关、天堂顶等硬仗,34岁在昆明主持中美参谋训练班事务,为国军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 抗战胜利后,赵襄助社聿明收拾滇局、武力解决云南龙云,策划周祥、处置迅确,更获上峰嘉许器重。 1946年内战爆发,赵家骧任东北剿总参谋长,出关十万雄兵,回关光杆司令,台湾史书用处境艰危、心力交瘁八个字含糊概括。 赵家骧有...

吉星文-革命事迹

1926年,不满20岁的他只身到灵宝县文地镇,由19师师长吉鸿昌介绍,到宋哲元旅当骑兵。因其刻苦钻研军事,作战勇敢,被提升为连长。1932年3月,他参加了长城要塞喜峰口对日作战。该处地势险要,日军经常来骚扰。1932年3月11日,任37师109旅219团营长的吉星文接到命令带兵袭击敌后,吉星文带全营官兵,巧妙绕过日军右翼,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于次日凌晨攻战王家、瓦房等村,将村中敌人全部歼灭。此次...

汤飞凡-生物制品

中央防疫处原设北京,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于1935年迁至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告急,国民政府迁至武汉,防疫处又于1938年春迁到长沙。汤飞凡到长沙时,防疫处已濒临解体。同年10月下旬武汉告急,国民政府又迁至重庆,卫生署接受汤飞凡的建议,决定将防疫处迁往昆明。1939年初防疫处迁至昆明。 防疫处重建没有经费,汤飞凡到昆明时只剩下300银元。他四处奔走,得到了云南惠滇银行行长缪云台和几位厅长...

汤飞凡-研究基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卫生署决定将中央防疫处迁回北平,改名中央防疫实验处。汤飞凡呈准保留昆明处作为分处。昆明大部分职工都不愿离开,仅少数原从北平来的人员复员回到北平。 汤飞凡1945年秋到北平,发现原防疫处址已被日军在投降前破坏,必须重建。政府不给建设经费,需自筹经费,他又得第二次白手起家,经过奔走,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拨到几批面粉和一些剩余物质,又从美国医药援华会那里捐到一批仪器设备...

汤飞凡-沙眼衣原体

人民共和国经过经济恢复时期,各条战线形势大好。到了1954年,烈性传染病已被控制,防疫的重点转向常见的、多发的传染病。汤飞凡呈请卫生部批准他摆脱行政事务,恢复他中断了20年的研究工作。获准后,他首先恢复了对沙眼的研究。那时沙眼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广泛流行,中国人口中有50%患有沙眼,边远农村有十眼九沙之说,危害极大。 沙眼流行至少已有三四千年,自微生物学发轫之始已受到重视。1887年,微生物...

汤飞凡-壮志未酬

沙眼衣原体分离成功后,汤飞凡将研究重点转向当时对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威胁极大的麻诊和脊髓灰质炎。1954年恩德斯发表了用组织细胞培养分离麻疹病毒成功的报告。汤飞凡认为这是病毒方法学的一个突破,必须尽快掌握它。1955年,他就领导闻仲权开始建立了人胚和猴肾细胞的组织培养。1958年,在他的指导下吴绍元分离出中国第一株麻诊病毒M9。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的建立,不但使麻疹病毒分离成功,而且为制造脊髓灰质炎...

汤飞凡-主要论著

1 汤飞凡,周诚浒.沙眼病毒与沙眼病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36,22(10):867878. 2 汤飞凡,易有年,李一飞等.17D黄热病毒变异的研究.微生物学报,1954,2(1):3138. 3 汤飞凡,张晓楼,李一飞等.沙眼病原研究:I.沙眼包涵体的研究.微生物学报,1956,4(1):114. 4 汤飞凡,张晓楼,李一飞等.沙眼病原研究:Ⅱ.猴体传染实验.微生物学报,1956,...

纪念汤飞凡先生

医史沉钩--他拯救了许多许多的中国人,自己却悄悄走了。 在中国医学近代史中有这么一位鼎鼎有名的人物,他拯救了许多许多的中国人,他在中国最艰难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做过巨大的贡献,他就是留学哈佛大学归国的前中央防疫处处长汤飞凡先生。 抗日战争中日本731部队动用了生物(包括天花鼠疫霍乱等)武器对付中国军队和人民,中国军民的生命受到极大的威胁,临危受命的他在昆明的西山重建了中央防疫处,对生物制品生...

现实主义画家傅抱石

傅抱石,是位现代著名的现实主义大画家,又是金石家、美术理论家和美术教育家,有《傅抱石画集》、《韶山》、《罗马尼亚写生集》等画集,著有《中国绘画理论》、《中国山水人物画技法》、《中国绘画之研究》等书。他是继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之后又一位中国画坛巨星。 傅抱石是江西新喻(现为新余市渝水区...

"傅抱石教子"故事:面对厄运 永不妥协!

点评:面对一连串的磨难,傅小石没有屈服,坚持在艺术道路上摸爬滚打,终于成为艺术上的一个巨人。这种精神值得钦佩,这与傅抱石的关心、支持、鼓励是分不开的。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磨难和挫折。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挫折时丧失了勇气和决心。一旦向挫折妥协,就有可能永远站不起来了。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决心,并不是说说就可以有的,要从小就开始锻炼孩子如何应对困难,才能磨炼出来。所以,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让孩...

郑振铎-早期文学活动

郑振铎正式开始文学活动,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高潮时期。 郑振铎和瞿秋白等人一起参加北京社会实进社,并组成《新社会》旬刊编辑部,郑振铎任部长,是发刊词的起草者,又在该刊发表了头条文章。新社会小组最迟于1919年10月成立,成员最初有4位,即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稍后又有郑的同乡许地山、郭梦良、徐其湘加入。《新社会》被迫停刊后,原班人马另行编辑《人道》月刊,对外称人道社。新社会小组暨...

永远的傅抱石

傅抱石先生离开我们近40年了,我还清晰记得为他送行的情景。雨花台下,在潇潇的暮雨中,他的家人、朋友、学生和热爱他的人们怀着真挚的情感,随着哀乐步履沉重地为他送行。就在第二年,史无前例的时代开始了。我似乎在为傅先生暗自庆幸,他仿佛有先见之明,提前走了一步,免掉了一场劫难。然而,这场劫难却未能幸免地落到了他的家人及子女身上   傅抱石先生不仅是画家、教育家,还是一位广博学识的学者。他的一生遭遇了贫穷...

郑振铎-文学研究会

发起 郑振铎正式开始文学活动,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高潮时期。 郑振铎和瞿秋白等人一起参加北京社会实进社,并组成《新社会》旬刊编辑部,郑振铎任部长,是发刊词的起草者,又在该刊发表了头条文章。新社会小组最迟于1919年10月成立,成员最初有4位,即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稍后又有郑的同乡许地山、郭梦良、徐其湘加入。《新社会》被迫停刊后,原班人马另行编辑《人道》月刊,对外称人道社。新...

郑振铎-著作目录

《家庭的故事》 《桂公塘》 《中国文学论集》 《俄国文学史略》 《山中杂记》 《文学大纲》 《泰戈尔传》 《中国文学史》 《中国通俗文学史》 《中国古代木刻史略》 《郑振铎文集》

郑振铎-文物事业

郑振铎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杰出的作家和学者,也是一位有远见卓识和开拓精神的事业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早期活动 郑振铎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注意和重视研究文物和现代考古学。 1928年,他在伦敦编写了《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是最早向中国学术界全面介绍埃及、巴比伦、亚述和特洛伊、迈锡尼、...

郑振铎- 与梁实秋

郑振铎翻译并出版了泰戈尔的《飞鸟集》后,反响还不错,但梁实秋却不以为然,写了一篇文章:《读郑振铎的飞鸟集》,指出,仅前十首译诗就有四处误译。此外,《飞鸟集》共有326首诗,而郑振铎只译了其中的250多首,梁实秋认为:一本诗集是一个完整的东西,不该因为译者的兴趣和能力的关系,便被东割西裂,我们可以说这位选译家不忠于原集,因为郑振铎译出来的只是一堆七零八落的东西,不是原著诗集之本来面目。 郑...
  共13474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