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边章五

边章五,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参加震惊全国的宁都起义,进行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驻苏大使馆武官,是谈判桌上唇枪舌剑战胜美帝国主义的无畏武士。他从事革命工作20余年,始终对党无限忠诚,为世界和平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叶剑英元帅评价他:学识比较渊博,军事素养也高,是军队建设的有用之才。毛泽东曾两次题词表彰他。 边章五,又名边...

边章五—鞠躬尽瘁写忠诚

[人物小档案] 边章五,1900年生于河北束鹿县(现辛集市),原名边荣博。1923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1931年任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第八十旅参谋长,参加宁都起义,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第十四军第四十、第三十九师师长、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作战科科长、教育科科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驻前苏联大使馆中将武官。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1954年因病逝世。 200...

范紫东-艺术成就

一出好戏往往就能代表一个剧种, 《三滴血》就是这么一出可以 代表秦腔的好戏,是秦腔的王牌戏。这出好戏的创作者范紫东先生是 一位著名的秦腔剧作家,作为易俗社的创始人之一,从 1912 年西安易 俗社成立开始,历经四十余年,撰写了《三滴血》、《颐和园》、《 新华梦》等大、小型剧本 68 个。其中大多数以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启蒙思想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大胆地反映生活,针砭时弊,在 我国由旧民主主...

范紫东-温馨回忆

父亲每天早上都醒得很早,但起得很晚,他爱在床上抽上一会 儿烟,考虑一下故事情节,构思一下戏作。有时能看到他的嘴在动, 那是他在念戏词。父亲八九点钟起床,外出工作,一般下午四五点回 来。吃完晚饭 , 他会和家人打上一会儿花花牌 , 之后回房写戏。我和父 亲的床是在大厅支的 , 床边有一个大约十米长的书架 , 放的都是古书。 父亲打腹稿的能力特别强,剧本一般都是一气呵成,很少改动。说 到父亲范紫...

范紫东-父亲作品

哥哥范文豹现年 70 岁,弟弟范文驹 63 岁,兄弟俩分别从咸阳机床 厂和西安标准件厂退休。虽然不很擅长弹唱秦腔,但空闲时间都爱听 听秦腔,特别是对父亲的作品,十分欣赏,百看不厌。 谈起父亲写的戏,范文驹说他最喜欢《三滴血》,因为这部戏哲 理性强,而且也是把正剧、悲剧和喜剧融为一体的佳作。父亲还亲 自做试验呢,看血在水里到底能不能融到一块。范文豹在弟弟谈论 《三滴血》时,告诉我们范紫东先生在...

百年秦腔一范翁——范紫东先生其人

1958年12月,陕西省演出团赴京演出,朱德、周恩来、陈毅等中央领导在国务院小礼堂看了秦腔《三滴血》。周总理高度评价该剧:秦腔《三滴血》是继昆曲《十五贯》之后,又一出很好的公案戏。接下来,陕西演出团又受邀前往中央戏剧学院演出《三滴血》,受到欧阳予倩、梅兰芳、田汉等著名戏剧家的热情赞扬。田汉特为该剧题诗一首,并说:(《三滴血》)剧情离奇曲折,妙趣横生,与兄弟的爱人互相误会处,可以追步莎氏。曹禺先生...

梁思永:成就与贡献

树立科学的考古学方法 作为第一位走出国门,接受西方考古学正规训练的学者,梁思永引进传播了现代考古学的 方法,又使之切合中国国情与文化传统。考古学方法基石之一的类型学就是由他阐释和实践的。他在精细分类的基础上,将西阴村的遗物与国内外其他史前文化比较,从而认识西阴村陶片蕴含的文化特征,认识到新石器时代后半期,远东存在两大基本陶器型式,即中国北方的无彩陶与西阴、仰韶的彩陶。 此外,他还认为要了...

梁思永:主要作品

《梁思永考古论文集》收入梁思永七篇论述:《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远东考古学上的若干问题》、《昂昂溪史前遗址》、《小屯、龙山与仰韶》、《后冈发掘小记》、《热河查不干庙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以及尹达的《悼念梁思永先生》,夏鼐的《梁思永先生传略》和三篇编者后记。对梁思永的业绩、魄力和其经历的那种时代里学术思考所受到的影响和局限,以...

梁思永:家庭

梁思永是梁启超次子,是其二夫人王桂荃所生。梁启超对他用心培养,积极为他的学术事业开辟道路。李济、袁复礼发掘西阴村遗址时,梁启超就多次函告梁思永和李济,支持梁思永回国参加发掘工作,但因为路途遥远未能参加。1927年4月,瑞典学者斯温哈丁与国内学者合作赴西藏、新疆等地考古,梁启超打算让梁思永自费加入考古队,但因哈丁等人走得太早未能参加。 梁思永妻子李福曼是梁启超正房夫人李蕙仙的侄女,生于19...

抗战时期梁思永在李庄

梁启超一生有过两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1891年(光绪十七年),梁启超19岁时入京与长他四岁的李蕙仙成婚。婚后夫妻二人的感情一直很好。李蕙仙与梁启超结婚时,带了两位丫环,其中一位即王桂荃,王桂荃聪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妇喜欢,1903年她成为梁启超的侧室。梁启超九个子女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 梁思永1904年生于澳门,曾在日本念小学,...

唐文治-仕途生涯

唐文治在他十多年的仕途生涯中,经历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两次帝国主义侵略,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认为战事的惨败,在于官吏因循玩贪,多次奏请清廷整饬政纪,无结果。居母丧后,不再返京任职。他还曾两次出国,到日、英、法、美等访问考察。在国外所见所闻,促使他的思想起了很大变化。他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后出现了中兴时期,是学习英、德的结果。他考察英国的教育之后,非常赞赏牛津大学,认为名儒名相都出其中。退出仕途后...

唐文治:如何"读经"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别号茹经,江苏太仓人。近代著名教育家。 一个主张恢复读经的人,是立于时代潮头,还是忝列历史末梢?一个幼习《孟子》、终生强调养浩然之气的人,能否在新时代成就一番第一等的事业? 问号,引出一个老旧的名字,唐文治。 唐文治,清光绪进士,在清末从政十余年,官至农工商部(由商部改)左侍郎署理尚书(相当于代理部长)。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唐文治拟...

兴学育才的唐文治

唐文治,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祖籍江苏太仓,后定居无锡。 1865年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唐若钦,清朝的恩贡生,饱读诗书,很有学问。 唐文治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发愤读书,14岁就读完《论语》、《孟子》,五经。16岁入学,18岁中举,21岁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 1892年,唐文治考中进士,任户部主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唐文治看到了中国陆军被日本打得惨败,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

王瑶卿-成就

王瑶卿是位颇具创造精神的艺术大家,他在继承前人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将青衣、花旦、武旦融合一体,创造了花衫行当,在唱腔、表演、服装、化妆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改革。他的京白,清晰柔和,独具特色,把口语化的台词念得有感情、有韵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他的唱功明丽刚健,遒劲爽脆,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他还善于运用步法和水袖技巧表达人物特性,其靠功更是娴熟工稳,身手干净利落,并率先废除了跷功。...

王瑶卿-梨园汤武

王瑶卿,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他生于1881年,卒于1954年,原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晚号瑶青,斋名古瑁轩,祖籍江苏清江。其父为晚清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 他能学而不泥,择优而从。他当时小福就是活学。学时念白的清晰有力,沉稳醇厚意思像了,然后化为己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汾河湾》 是时小福和谭鑫培合演的拿手戏,谁也不敢动。时小福死后,老谭要唱这出戏,他的十几个...

王瑶卿-一代宗师

王瑶卿46岁时因塌中而离开舞台,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在戏曲教育方面堪称一代宗师,其入室弟子数以百计,主要传人除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之外,还有芙蓉草(赵桐珊)、筱翠花(于连泉)、荣蝶仙、徐碧云、王玉蓉、朱琴心、黄玉麟、程玉菁、黄咏霓(雪艳琴)、华慧麟、章遏云、于玉衡、刘秀荣、谢锐青等。梅兰芳曾说自己是按他的路子完成他未竟之功的。程砚秋扬长避短,创造 程腔,是在他直接指导下完成...

王瑶卿-改革精进

王瑶卿在演剧艺术上的建树,大致可以分为三步骤: 第一步,首先是把固有的本行传统老戏演好。哪怕是开锣戏,或是为别人配演二路,他都本着戏在人演,只要努力研究,戏是限制不住人的认识,一概严肃认真地对待,不挑剔、不草率。在小鸿奎班与班主陈丹仙的儿子陈七十唱《五花洞》,陈是少老板,当然得把头路活儿真金莲留给他,派王瑶卿去扮演假金莲。他并没有向陈去争抢真金莲这个角色,而是立足于把假金莲演好,用心琢磨如何...

王瑶卿-开创花衫

王瑶卿中年,噪音日衰,他开始侧重刀马旦和花旦戏,除没有弃掷原来那些对工对路的戏以外,又整理重排或新编了一批剧目,如《荀灌娘》、《木兰从军》、《棋盘山》、《雁门关》、 《万里缘》 、《江南捷》(即(梁红玉))、《福寿镜》、《天河配》 、 《枪挑穆天王》 、《樊江关》等。这些戏就更使他能够尽情地自由驰骋于艺术创造的广阔天地中,他的抱负、才智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他二十六岁以后,搭同庆班与谭鑫培合作多...

王瑶卿-桃李盈门

王瑶卿在京剧表演艺术上,不愧是继往开来、革新精进的一员巨匠,而在为京剧事业育才授艺、奠基开路上,他又是桃李盈门、功高济世的一代宗师。有人把谭鑫培和王瑶卿誉为梨园汤武,称他们是京剧生旦两革命家。谭鑫培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登台演戏上,一生所收弟子甚少。王瑶卿却不然,他遍地播种育苗,施肥灌溉,是一位热心的园丁。凡有登门求教的,来者不拒,都施以殷勤的指授,所以王门弟子数以百十计。30 年代时,就曾有人说...

通天教主王瑶卿:京剧花衫行当的创始人

王瑶卿(1881-1954)原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祖籍江苏清江,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七出生于北京。为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之长子。九岁从田宝琳学戏。在三庆班从崇富贵练功。后拜谢双寿为师,同时向张正荃、杜蝶云学青衣和刀马旦戏。十九岁进福寿班演出。又向时小福、李紫珊(万盏灯)、陈德霖等名家求艺,技艺渐进。二十三岁三进福寿班,不仅是青衣、刀马旦兼演,并对《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等本戏进行了革...
  共13475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