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黄克诚-传奇历险

湘南山区打游击,遭敌围追险逃生   1928年6月,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五团团长的黄克诚,改任湘南工农军第二路游击分队司令,奉命率部从井冈山重返湘南山区开展游击战争。由于副司令刘承高胁众哗变,部队被敌人打散,黄克诚死里逃生后,与中共永兴县委干部李卜成一同潜回家乡附近的山林中隐蔽,相机重整旗鼓,坚持斗争。   这时的湘南大地,正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民团武装疯狂地...

敢说真话的大将

在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中,他是因讲真话被罢官次数最多的一位。他一生以敢于直言著称,从不察言观色、人云亦云,也从不患得患失、违心屈服。有人讲,黄克诚天生后脑勺上长反骨。他一生都勇于扮演反派角色,在关键时刻始终以唱反调出名,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0次。 第一次   1927年12月反对暴动   黄克诚第一次唱反调,是1927年12月反对暴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黄克诚回到湖南省永兴县,开始秘密组...

黄克诚-大事年表

  1902年10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油麻圩下青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1922年夏,考入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开始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寻找救国道路。   1923年3月,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1925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年底受党组织派遣,赴广州考入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   1926年6月,到北伐军总政治部接受军队政治工作训练,随后...

李世农同志逝世

  新华社合肥1月21日电 原中共安徽省顾问委员会(筹)主任李世农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2月28日在合肥逝世,享年96岁。   李世农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曾庆红、回良玉、贺国强、万里、李贵鲜和钱正英等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李世农是河北巨鹿人,1930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皖中工委书记,中共皖东省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共苏皖边区委员会副书记兼中共华中第三军分...

石明远

石明远,莒县夏庄镇石家屯人。1914年5月生。1938年5月,参加战地服务人员训练班。1939年,任党领导的暴动委员会组织部长。1942年任莒县文教科科长。1945年11月任三专署文教科副科长。1946年任莒县县委秘书。1948年2月参加干部先遣纵队南下,10月到达皖北打游击。1949年1月进驻合肥做接收工作,后任皖北行署民政处秘书兼科长。1950年3月,调任上海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民政处处长。1...

钱崇澍-主要论著

1 钱崇澍.植棉疏密之试验.科学,1916,2(6).   2 钱崇澍.介绍新著动植物显微镜法.科学,1917,3(4).   3 钱崇澍.植物之天演.科学,1919,4(9).   4 钱崇澍.江苏植物名录.科学,1919,4(11).   5 钱崇澍.森林之种类与分布.科学,1923,8(2).   6 钱崇澍,邹秉文,胡先骕.高等植物学.上海:商务印...

钱崇澍-人物简历

  1883年11月11日 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   19101916年 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获植物学学士学位。   19161918年 任南京甲种农业专科学校教授。   19191928年 任金陵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教授及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   19281945年 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教授兼植物部主任及四川...

钱崇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

钱崇澍为人正直,坚持真理,支持进步斗争,从不随波逐流,不在反动势力面前低头。这种高尚的品德与他为科学事业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相互映照。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要员乘机大发国难财。有人看到钱崇澍生活困难,劝他去做国民党立法委员,他断然拒绝,并写诗明志。他宁愿到几十里以外的一个中学去兼课以维持生活。抗战胜利后,钱崇澍随复旦大学迁回上海,任农学院院长。当时国民党镇压学生的正义斗争,钱崇澍...

钱崇澍-呕心沥血,培养人才

钱崇澍是教育界的一位老前辈,为我国培养植物学人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曾多年在大学任教,教过很多课程,如生物学、树木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等。为了使学生对每门课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他十分注意认真备课和编写教材。即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条件下也始终坚持不懈,常在暗淡的桐油灯下工作到深夜。为了使学生更快学习到新的植物学知识,1923年他与邹秉文、胡先骕合作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生物学教科...

钱崇澍-出色的科学组织者

  钱崇澍还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认为要使近代植物学在祖国大地上扎根,必须建立研究基地,组织培养研究力量。为此,他放弃了国立大学的教授职位,于1922年与植物学家胡先骕合作,依靠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补助,在南京秉志教授创立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内组建植物部,建立起实验室、标本室、图书馆,并开展调查研究,出版刊物图谱,使该所植物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迅速进展,为我国培养和造就了不少第一流的植物学...

科学家钱崇澍逝世

钱崇澍字雨农。二十年代及抗战时期在东大附中、青木关中大附中任教。 1883年11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1904(清光绪三十年)年考中秀才。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钱崇澍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学习,毕业后被保送进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后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0年钱崇澍与竺可桢等一些富有理想的青年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自然科学院、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学习。他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刻...

钱崇澍-生平简介

  钱崇澍,吴越国开国国王钱鏐之后。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以志在有恒为座右铭。1904年,在清朝举行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他考中秀才;1909年被保送到唐山路矿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1910年考取清华留美公费生,与胡适、李四光、赵元任、竺可桢等一起远渡重洋赴美国深造,先在伊利诺大学学习农学,后又主攻植物学,于1914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随后到芝加哥大学进修一年,学习植物生理学...

胡竟良-主要论著

  1 胡竟良.东南大学农科之棉作推广.农学,1926(3):4.   2 胡竟良.农业改良推广的基本问题整个的管理.棉业,1933(1):3.   3 胡竟良.美国棉花栽培株间距离最近之趋势.中华棉产改进会月刊,1935(2):89.   4 胡竟良.棉花轧花打包问题.中华棉产改进会刊,1935(2):1011.   5 胡竟良.世界棉产与中国棉产.棉业月刊,19...

胡竟良-简历

1897年4月 出生于安徽省滁县。   19211927年 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农科,后在安徽省第一农业学校任教员,东南大学郑州棉场任主任技术员。   19271934年 任广西农务局技师,江苏省棉场南汇分场主任技师,湖南棉业试验场推广部主任。   19341936年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61944年 任全国经济委员会技术专...

胡竟良-主要成就

推广植棉   早在1922年,胡竟良在郑州棉场工作时,对棉产改进就有一套办法。首先要进行品种试验,从而明确一个比较理想的品种,并研究提出和它相适应的栽培技术,然后大力推广种植。在推广时,应采用多种方式:1.文字宣传,包括浅说、成果介绍、说唱、连环画等形式。2.办展览,有实物照片、幻灯等。3.办培训班和现场指导,对农村青年讲课并在田间进行实地技术指导。4.免费散发棉种以供试种。农民种植脱字棉后,比...

为你祝福

失去了你 便遗失了欢笑 你走了 悄然地走了 我真想叫住你 可我还能说什么 默默地坐在书房 回想起之前的重重 曾经的欢颜已不复存在 留下的只有我依然爱你 还有无尽的怀念 想起了第一次见着你的激动 想起了漫步步行街买充气球 想起了我们交流时你的眉飞色舞 想起了会址里你眼眸闪烁的泪花 想起了网聊的那一声:大姨,在吗? 想起了相聚时所有的点点滴滴 你曾经带给了...

怀念父亲

二0一0年七月十六日(农历庚寅年六月初五日)凌晨1时50分,我们伟大的父亲永远的离开了他深爱的亲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们永远的失去了呵护、关爱我们的一位好父亲及挚友。人生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与亲人的团聚,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深爱你的亲人;亲人的离去,一时间,阴阳两相隔;这种痛苦是难忘的。悲痛是暂时的,怀念是永远的。 说到父亲伟大,主要是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无神论者。对儿女们的教育就不用说了;在...

思念姐姐

姐姐,你走了。无法挣脱的心痛和思念在缠绕着我。每夜的梦里,都是你的点点滴滴,但我却看不到你清晰的容颜。我是多么渴望再见到你,哪怕在梦里触摸你、感觉你真真实实还在我身边。 醒来时的每个时刻,我一次又一次知道我们已经阴阳两隔了。 姐姐,你去了哪里? 哥哥、嫂子连夜赶过来,欣欣赶过来,田田赶过来,弟媳和楷楷赶过来,白发的父母和年少的静亚在家等着你,叔家、姑家、舅家、姨家的亲戚赶过来,你婆婆家的人赶...

妈妈,孩儿悄悄来看您们

妈妈,最近您们还好吗?我们很好,您们不用担心。妈妈,我再过几个小时就回柳州了,确切的说还有15.5个小时。我就快能见到我爸爸,弟弟他们了,想到这我就很高兴,见到他们时,我会替您们向他们问好的。 妈妈,孩儿回去后就不能像这样每个星期都来看您们了,不过您们放心,我会每个星期都和您们聊的,我相信我的声音能传到天堂,传到您们的耳朵里。 妈妈,孩儿这一走将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孩儿知道前方必将有种种已知的和...

一个女孩的一句让我感慨的话

  对自己好一点,因为这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一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遇到。这是一位记者在报道湖南女孩贺红慧的故事时写的一句话。   贺红慧因为家境贫寒而长期忍饥挨饿,几乎没吃过饱饭。最后患胃癌死亡,死时不满22岁,大学尚未毕业。   是谁漠视了她二十年的悲惨?是谁践踏了她尚未绽放的生命?社会最后的仁慈是不是晚了点?   这就是我们的和谐社会,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有人花天酒地,有人饥寒而死。这样...
  共13473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