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邹承鲁-社会评价

  邹承鲁一贯强调基础研究,不断呼吁要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他一贯坚持科学上的重大决策应该充分听取科学家的意见,反对用行政手段解决科学问题。他提倡自由探索,积累创新,立足国内,走向世界。关于正确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的问题,他认为科学上的贡献只能靠从踏实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在科学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经过国内、外科学界反复的实践,才能逐渐取得国际的公认。他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建设和发展...

邹承鲁-爱国赤子之心

  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邹承鲁在1951年获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他与王应睐等合作纯化了琥珀酸脱氢酶,并发现辅基腺嘌呤二核苷酸与蛋白部分通过共价键结合,这是以往从没有发现过的。他们对呼吸链和其他酶系的系列工作奠定了我国酶学和呼吸链研究的基础。1958年,他参与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负责胰岛素A、B链的拆合。他和他年轻的同事们成功地完成的这...

邹承鲁-人物生平

1941年毕业于由天津迁到重庆的南开中学高中部,同年考入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5年毕业。1946年他参加庚款留英考试,以化学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1947年赴英,在当时世界生物化学研究中心剑桥大学,师从著名生物化学家凯林(Keilin)教授从事呼吸链酶系研究。研究生期间,他在国际上最早尝试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的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现了细胞色素C1与线粒体结合前后性质发...

邹承鲁-贡献

邹承鲁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是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四次,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嘉庚生命科学奖,以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多次。他是迄今在国际性丛书Comprehensive Biochemistry生物化学史栏发表自传的唯一的中国生物化学家,他对世界生物化学的贡献已得到...

邹承鲁-职位

 邹承鲁(19232006),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名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荣誉会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委员、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酶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生...

成就

1927年,北洋军阀政府以音乐有伤风化,无益于社会人心为辞,下令取消音乐教育。这种暴力强权,使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之萌芽遭严重摧残。对此,杨仲子联合音乐界同仁奔走呼号,经各方竭力维护,仅存北平国立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为维护初创的音乐教育事业,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撰文《质疑》向军阀政府提出质询,为中国音乐教育界请命。该文从音乐的国际到国内、从历史到现状、从学术到政治、从文化到教育等14个方面...

邹承鲁-奖项

在国内外重要杂志发表研究论文二百余篇。由于在生物化学领域内的贡献,1992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人工合成胰岛素,及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酶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工作,分别获第二次和第三次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后者还获得1989年陈嘉庚奖。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活性部位新荧光团的形成,酶活性部位的柔性,和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工作,先后三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或自然科学一等奖。此外还获得国家及...

荣誉

杨仲子是中国近现代较早的音乐教育家之一。他知识渊博,多才多艺,还兼学文学、诗歌,尤其爱好篆刻及书法。早在20年代,他的篆刻就与齐白石齐名。徐悲鸿称他是以占卜文字入印的第一人。

个人作品

杨仲子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创和具体教学工作,同时在学术研究和音乐创作领域也有涉及。遗憾的是,在时局动荡的年代,大部分手稿、作品都在战火中散失,致使他的生平事迹以及音乐成就鲜为人知。其见诸记拳琢和存留的作品有:《初恋》、《瀑布之下》、《冰泉的琴韵》、《晨曦》、《斜阳》、《反对战争者之呼声》、《侨工之歌》、《梅语》等。此外,他还翻译撰写了《西洋音乐辞典》、《音乐教授法》等。还撰有《国立北平...

主张思想

他力主以音乐的美感去改造社会、改造人生。这与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美育思想不谋而合。他所提倡的改进国乐的主张,以及对民族音乐发展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复兴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邹承鲁-研究

一、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蛋白质进行化学修饰是研究蛋白质结构功能关系的主要方法,但累积的大量数据在整体上还是处于一种定性描述状态。60年代初期邹承鲁基于统汁学的方法提出:如果在修饰反应中同时包括i个必需基团,在修饰过程中保留活性的分子只能是那些所有必需基团都未遭破坏的分子,因此活性剩余分数应为必需基团剩余分数的i次方。基于他提出的新原理,再针对蛋白质化学修饰...

成就及荣誉

先后出版了《静安慈幼心书》《王静安临证精要》两本医学著作,众科之中,尤精于儿科,被广大群众尊称为儿童的保护神,被患儿家长尊称为王小儿。成都市中医医院医师、中医儿科专 家。从事中医内、儿科临床50余年,尤擅长对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临床经验丰富,理论上也颇有造诣。总结有效验. 方,并研制出清凉丹、咽炎灵、健胃消食灵、. 吹日丹。神奇防感药带、神奇健胃药袋、中. 药疝敷托等一批临床制剂,其中中药疝敷托...

邹承鲁-人物简历

  邹承鲁 (1923-2006),江苏省无锡县人,1923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41年重庆南开中学毕业,1945年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1951年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1951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生物物理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1978年起担任全国政协第五至八届委员,八届常委。生前曾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

州国总理兼文教部总长

郑孝胥,中国清末官僚,伪满洲国总理。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尝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颜所居曰海藏楼,世称郑海藏。福建省闽侯县人。他是清朝的改革派政治家,亦是伪满洲国建国的参与者之一。   宣统三年,任湖南布政使;八月,武昌起义,辞职之泸,以鬻书自给,一度任商务印书馆董事,民国十二年,以二师傅陈宝琛,英人庄士敦之荐,任为小朝廷懋劝殿行走。民国二十三年三月一日,溥仪三度登位,在...

著名科学家邹承鲁院士逝世

  新浪科技讯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学家邹承鲁11月23日凌晨5时22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祖籍江苏无锡。1941年,他毕业于由天津迁到重庆的南开中学高中部;同年,考入设在昆明的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于化学系。1946年,在招考英庚款公费出国留学生的考试中,他以第一...

个人成就

郑孝胥书法工楷、隶,尤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郑孝胥的书法是近代书家中很有个性特点的一位。以擅长行书著称。郑孝胥早年学颜真卿和苏轼,后学魏碑,并参以张裕钊之法,形成一种清刚、遒劲、凝炼的风格。严格地讲,郑孝胥的笔法并不精到,许多笔画似刷过去,他很注意笔划间的轻重对比,比如此幅对联中朋、镌、版、薇等字即是。他的捺笔也很有趣,成一弯曲笔,酷似冰球运动员手中...

方舟子:悼念邹承鲁先生

今天一打开邮箱,收到邹承鲁先生的邮箱发来的邮件,标题却是Dr. Cl Tsou has passed away,传来了我所担心的坏消息。邹先生的家人通知我,邹先生于今天(北京时间11月23日)凌晨病故了。对这个坏消息我已有心理准备,但是还是没有料到会来得这么快。非。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团结大多数,达到安定团结的目的。   我认为在揭露学术界的违规行为方面,方舟子通过新语丝做了很好的工作。虽然我没有读...

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天相同志逝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 09:33 中国石油网   中油网消息:(记者王巧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石油工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天相同志因病于2005年11月23日22时1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李天相同志1928年12月8日出生于北京市。1948年6月加入中国...

文化交流

  事实上,写诗唱和在此时的陈三立,因为没有了政务遮蔽的原故,已经突显为生命的代表性节律。此时的陈三立首先应该被视为诗人。史实也确是如此。1923年至1925年,陈三立住在杭州。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欢迎,接着来到风光旖旎的杭州,在西湖之畔的净慈寺泰戈尔特地拜晤了陈三立。两位不同国籍的老诗人,通过徐志摩的翻译,各道仰慕之情,互赠诗作。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分...

刘慎谔-良师楷模

 刘慎谔出身农村,一生非常简朴,平易近人。他耿直的性格和献身科学的事业心,使他毫无保留地、热情地培养青年人。他对青年人要求严格。青年人和他一起到野外考察,回来后必须提交考察报告和他所讲问题的记录。他热情地帮助年青人,如西北农学院闻洪汉教授回忆,他在1947年曾将一篇《渭河滩地植物社会构造之研究》寄请刘慎谔审阅。刘慎谔仔细看完以后,用毛笔写了长达10页有6000多字的回信。他在信中详细介绍了当时国外...
  共13468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