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要听懂草木的叹息”

 7月12日,北京一家报纸在并不显著的位置刊登了一条短讯:天安门地区更新163株油松。   短讯说:近年来,由于广场行道树油松生长立地条件不良,造成油松逐渐衰弱并死亡的现象。为此,决定从11日晚开始采取更新改造措施,包括去除松树之间的花岗岩铺装,更换土壤,拓宽树池以扩大营造透气面积等等。   读着这条新闻,我心头猛然一震。倒不是因为惋惜,而是因为立刻想起一个星期之前,韩国朋友成范永先生...

范仲淹后代范敬宜为泰州望海楼撰写《重修望海楼记》

北宋著名诗人范仲淹第28代子孙范敬宜应泰州市人民政府之邀为我市正在重建的望海楼作碑文。近日,《重修望海楼记》撰写完成。 范敬宜,原《人民日报》总编辑,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不久前,应我市邀请执笔《重修望海楼记》。在不到600字的文章里,范老描述了泰州的历史、泰州的现在以及重修望海楼的意义。 范老说,他是用海的语言来写这篇文章的。对海的敬畏、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大自然客观发...

新闻敏感与文化积累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新闻敏感无疑是极端重要的素质之一。新闻敏感从何而来? 通常强调的是深入采访、认真思考加上人生阅历, 等等。这无疑都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我认为还应该加上一条: 丰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积累。而这, 恰恰经常被人们忽视。 大家可能知道, 我的新闻工龄叠加起来是56 年, 称得上是个老新闻工作者了。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的新闻生涯从26 岁( 1957 年) 起中断了整整20 年,...

难忘穆青、范敬宜为我题字

作者: 俞春华   2009-11-26 2009-11-26 14:45:...

建昌人熟悉的范敬宜

在建昌的日子,范敬宜把他的质朴、才识与厚爱留给了建昌,让老少建昌人至今对他念念不忘。今天范老远在北京,百忙中的他也许不知道,那么多建昌人对他依然心怀牵挂   11月2日上午,记者收到贾文英送来的刚刚出版的《范敬宜在建昌的日子里》一书。此书设计精美,格调高雅,封面上的标题大字是由建昌县著名的书法家沙长春题写,笔锋遒劲有力,封底只有一枚先忧后乐的精美篆刻。此书图文并茂,内容新颖,既有诗词、篆刻,还有...

贾文英等建昌人最爱的范敬宜

  □本报记者张振贺文/摄   7月2日本报以《建昌人最爱的范敬宜》为题报道了,建昌县贾文英女士为了表达自己对范敬宜老先生的仰慕和敬佩,而创作的散文我与老范,这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范老谦虚、平易、淡泊的人格魅力,记录了范老在建昌生活的那段日子,和他给建昌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本报的文章见报后,引起了读者的一致好评。许多过去和范老曾经接触过的人在看到文章后,更是勾起了对过去和范老相处的岁月的...

饱学与忧心

我用这个题目,是因为范敬宜同志最近送我一本新出版的《敬宜笔记续编》,读罢颇多联想。我们亦熟,读书之前,实际早就在读其人。现掩卷再思,想到老范与两个人可比。 一是邓拓。并由此想到报人的学识。邓是人民日报第一任总编。在过去的十多任总编中,论学识之富,笔耕之勤,当数邓、范。新闻因实用性强,社会上曾流传新闻无学。我曾有专文《新闻有学,学在有无中》谈此事。邓、范就是例证。其实大新闻人必是大文化人,胸中自...

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范敬宜的经历相当传奇。1951年,他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奔赴辽宁一家报纸当助理编辑,6年后因文获罪,开始了长达20年的劳改生涯。1979年,重返新闻岗位不久,因为一篇重要报道被《人民日报》转载而声名鹊起,从一个没有记者身份的干部,辗转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总编辑。1993年,当他63岁时,履新《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7年,在《东北日报》(今《辽宁日报》前身)工作的范...

真实、真切、真诚、真挚

 敬宜老先生从禀赋来说,范敬宜当是古人所谓三绝式人物--诗、书、画无不精妙。季羡林先生甚至以四绝称之,理由是:他还了解西方文化,是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幼时,他曾师从上海著名画家、吴门画派传人樊伯炎先生学画,已故著名画家王个簃先生当年看了他的习作后作出如此评价:此生将来必夺我画人一席地。他曾就读于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创办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沪校,这里汇集了一大批精于文史哲的学者、教授,浓郁的...

范敬宜习艺逸事

当代著名新闻记者,曾先后担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文化部外文局局长、《经济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总编辑,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的范敬宜先生是位兼擅书画,以儒雅著称的学者。他1931年生,江苏苏州人,是范(仲淹)文正公第28世孙。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之际,苏州《姑苏晚报》隆重推出了《共和国记忆六...

新闻宣传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是为了使我们新闻媒体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这个三贴近原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著名老报人范敬宜同志在日前召开的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第三届理事会成立大会上说的这番话,赢得了100多位与会新闻界同行的热烈掌声。   范敬宜说,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人大的新闻报道怎么落实好三贴近原则。怎样才能让读者喜...

“人之初”就与新闻有缘

2002年4月21日,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掀开盖头。在清华园科技厅简短而庄重的欢迎仪式上,范敬宜从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手中接过聘书,数百名师生和来宾热切的目光聚集在两位学界翘楚身上,并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在国外,名...

范敬宜指媒体浮躁 炒、造、搞都因没文化

   当代媒体的浮躁是因为缺少文化。全国人大常委、《人民日报》前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日前在沪主讲解放文化讲坛时,鞭辟入里地指出了当代传媒业水准滑坡的关键症结。因为文化缺失,就只能靠炒、造、搞来制作新闻,这已经超出了道德的底线。   三大问题引发媒体危机 ...

"人走茶凉"属正常

一直想就人走茶凉之说发点议论,但心存顾虑,因为那时还在台上,怕遭站着说话不腰疼之讥。现在角色转换,到了台下,似乎可以叟言无忌了。   人走茶凉,是对炎凉世态的一种艺术概括。特别是阿庆嫂的一句人一走,茶就凉唱开之后,经常被人用来慨叹有些领导干部离退之后处境的变化。常言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老同志们的感受当然是真实的。比如,过去家里门庭若市,现在车马稀少了;过去请示、汇报、问候的电话不绝于耳,...

去白山黑水寻梦

  记者:一些名记者谈起自己之所以选择新闻这个职业,往往说是出于兴趣,或是命运的安排。但我看到写您的文章说,做记者是您与生俱来的情结。   范敬宜:是的,我对新闻工作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情结。我小时候生活在上海,当时上海是全国报业最发达的城市,报纸多,家里除了订有《申报》、《大公报》、《文汇报》之外,还有各种小报。我就什么都看,对办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岁就开始自写自编,办了一份手抄复写的《静园新...

荒村犹恋春色明

  记者:您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这一段岁月,讲讲您是怎样走过来的?   范敬宜:那时全国大批干部下放,名为响应毛主席重新学习的号召,是大势所趋。但是辽宁省更左,也更彻底,搞了个插队落户,就是全家统统赶到农村去当农民。这样下放的干部有上万人。像我这种身份的人,当然必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我们全家就到了辽宁省西部的贫困山区建昌县,又到了个最贫困的公社,叫二道湾子公社,这个公社最穷的是大北沟大队下面的东下...

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

新华网上海频道5月12日报道:这几天,在清华大学新闻网的本周新闻排行上,一篇名为《一份值得推介的农村调查报告》的教师评语始终高居榜首,点击率和网友回复率颇高。评语的作者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而他推荐的则是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李强写的长篇调查报告《乡村八记》。 据12日出版的《文汇报》报道,范敬宜院长之所以如此高度评价一份大学生写的调查报告,用他自己...

有偿新闻是经过历史演变的

如何看待有偿新闻?当记者的任务与良心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办?7月26日下午,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作客新华网,和网友进行交流,回答了网友们提出的许多问题。他结合自己坎坷的新闻生涯,告诉我们:不论社会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其社会责任感是永远不能改变和丢弃的。   范敬宜,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曾任东北日报和辽宁日报编辑、农村部副主任、主任、编委...

范敬宜:改革开放30年“顺应时代、顺应人民”

范敬宜在人民网演播室 作为新闻工作者,对改革开放30年的总结是:必须顺应时代、顺应人民   主持人:范老您看从1979年您的《莫...

范敬宜,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后

范敬宜,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后。他满怀才情、半生坎坷:幼年失怙、由母亲、姑母一起抚养长大;他自幼体弱多病,不能正常上学,却以一年的小学学历,神奇般考上大学,并达到了诗、书、画三绝的佳境;他20岁大学毕业瞒着家里只身前往东北,与夫人相遇并开始了自己的新闻生涯,26岁被打成右派、文革期间又被下放到最贫困的山区,直到49岁时才回到热爱的新闻行业跌宕起伏的人生,浓缩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理想追求。 名人之...
  共13476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