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开示
有朋友说,学佛实际上是需要一种环境的。这个环境有了,我们任何人都可静下心来,去思维佛法的意义,以及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修行办法。我不这样以为,环境是可以助长修行的,但光靠环境来修就容易着相法界。不易成就,究竟证道。
学佛本身就是在自己的信心和正见正知等等的引导下去认识自己内心的一种过程,华藏世界的境界也是认识的过程,肉体在娑婆,思维天马行空,意识常住梵界。学佛首先是一种坚决的心念。是对于自我反省的心念。
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面对种种人生境界,不知道何为对,何为错,不知道抉择,这个时候,感到自己的智慧不足了,需要从朋友社会那里获得一些别人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慢慢地就会接近佛法,觉得佛法是一门智慧。慢慢就觉得,只要学佛,可能所有的问题也都能够包括在其中。所以这个因、缘、果报,以及同一个事情或者隐或者显的道理,随着我们不断地用心体察的时候,都会贴近于佛法。这是先在事上碰壁,再在佛法的理当中去学去参。我们的佛性也许会自然觉得应该去处理一些什么事情,应该怎样学习,这一种非常朦胧的状态。但是说面对整个佛法再去做思维抉择的时候,就会觉得有必要依靠一个大的背景去做自己的抉择。这个时候,就已经涉及到皈依了。佛法是说“心”的,但不是生理上的“心”,是一种对自身、对社会、对环境、对空间等等的意识。一切问题的建立,都是从心开始。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了知,我们对于自己的人生历练经验,也都是从心的感受,从这个角度开始的。所以我们就会选择佛法,就是愿意直接的面对自己,愿意客观地去认知自己烦恼虚妄的心。从这个当中心得到了清净,得到了念住。当这个念住下来的时候,就发现心是很圆融的,我们想面对自己真实的人生去思维的时候,就可以得到清净心。是我们生命本来不假造作的真实状态,它是流动的。就好像我们的心在流动当中展现出它的光明,慈悲以及智慧的一面。如果我们从这个当中有所感受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圣人的一些教言。无论是佛陀、孔子以及老子,会发现他们活得很真实,他们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能够对我们有用。并不是说他说的在他自己的角度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道理。但是我们维护的是烦恼和执着,他们维护的是客观的生命规律。所以说历万劫他们的话不会过时。所以我们找到了生命的依托点。这个依托点就是人同此心,这个心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是真理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果是烦恼我执,过去人就在破他,现在我们感受到它的时候呢,它同样是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痛苦。所以在这种对比之下,我们就会更加清醒地知道,世间上有些路是可以选择的。我们的生命已有了参照物,有了座标和方向了。
我们有正确的目标,有正确的方法,方向对了,走得快与慢,都无所谓。我们付出多大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也许对我们生命的影响不是一世两世。要面对正法,要明白正法,也不能够以种种的理由和概念去耽误别人的时间以及心血,损人害己。
作为佛法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说在实践的办法上。佛法来源于真理,《金刚经》云:“一切佛法即世间法”。它对生命的了解以及生命力量的源泉是不一样的。既然心没有任何的方向没有任何的时空能够障碍,无论你生活当中出现多大的问题,你只要不忘记自己是三宝弟子,你就会得到宇宙生命当中最大的支持与帮助。随着我们生命的流失,一切都失去了,唯有留下来对于真理对于佛陀对于他们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只要想一次,人就会获得无穷的力量。学佛的人,首要的就是面对正见的抉择。一定要抉择正见,信心是从正见当中出来的。要以种种的方便,包括对生活种种的观察,去肯定自己学佛以来得到的提升或者说得到的利益。正见是信心的来源,还有胜行,殊胜的行为。就是说对于自己已经安住的环境(你个人的缘分嘛)你要认同它。认同它就是努力积极的去改善它。就是行善积德。这种行善积德,不在于多与少,而在于心。在你的生活当中能够给别人一个方便,就给别人一个方便,能够帮别人一把,就帮别人一把,能够不诋毁别人,就尽量的别诋毁。因为每个人实际上在这个世间上,是非常可怜的。也许他造业,也是他的习气在推动他,真的非常可怜。也不要太勉强,攻恶勿太严。我们佛法说的是对自我的提升,自觉。如果能够改善自己的一个习气,就要努力改善,这就是殊胜的行为。每个人的层面不一样,每个人能做的善事影响别人的层面都不一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世间的因缘本身就不可说,就算是我们的父母或者说我们再亲不过的人,也许是只有这一点点血缘,并不一定有法缘。所以要真正用自己的行动,去行持自己内心对三宝的承诺。就是要做一个有心的人。这是在实践佛法方面要有这么一个警觉性。
其次是正修。正修就是我们佛弟子所进行的胜解、数数修、作意。在密法上,主要是观想。这种殊胜的理解取决于对于正见,以及对于现实人生种种的方法,善巧方便的熏习。在一个具体相应的时间去禅坐。让身安,心安,思维真理,思维善,思维三宝,培养信心,这就叫座上修。它非常的关键。在这个原理方面,比如说皈依,念一遍,有什么功德呢?不能这么去思维,这么思维,就入了思维的一个死角。所以说有些问题没必要问。没必要问,那你的信心从哪里来?从你的感受当中来。你有一种感觉:“我虽然苦一点,但是我感觉到好像很清新的,心很清静的,感觉到好像还可以有点努力。虽然说有些烦恼,但我这个烦恼我觉得也是一种付出”。有这样一个心,已经就很不错了。有这样的一种环境,那真的是福报。如果你信心足了,在这些串习当中从历史的规则流传下来,它已经是一个法门了,它已经是一个实践了。你说这个实践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他适合于人性。不需要什么理由,就好象朋友一样,多年的关系,你已经非常了解他。他对你说,你去投资这个吧,以我的智慧和经验没有问题,你肯定会做,这就是信任和信心。佛法是在修行的时候,我们对这个生命公式了解的很不够,就好象我们三十岁的人不知道四十岁人的习气是什么。生命规律是很复杂的。佛陀是完整地看到了我们无量的生命,它的规律是什么。烦恼它是怎样生起。它是怎样安住。它是怎样抓住我们的心。最后让我们变的无明起来。这是佛陀发现的,佛陀从他的智慧与实践方法当中都发现了。
世间的诸法叫做无量,没有任何的可以做为依靠的理。所以我们没有依靠的理就是不要执理。这个是偏于事相方面的。也就是说:正见胜行与正修,作意起观而串习。如果在这三方面同时并进,在熏习戒、定、慧,那就慢慢地在修行的这条路上就会理得很顺,剩下来的就是坚持了。只要坚持,你的命运,你周围所有的机缘都会改变。因为它来源于心,来源于亲近的心力。它带给我们的生命、因缘都会不一样。这是促使我们进一步的增进信心,面对真实的人生决择的下一步的一个依靠,又一个新的起点。所以,不要想抄近路,不要对正见、邪见分不清,不要对自己犹豫、疑惑的心投降。我们要一直去坚持某一种东西。这就叫做修行。
修行佛法,难题也很多。需要依靠准提菩萨咒的加被,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依靠一个亲近和合增上的环境的。我们能够安住自己的心,能够在生活当中以自己的事业,以种种的方法、方便去利益别人,那都是属于胜行。在正见和正修上还是要加强。
安住 静念 禅修 发心 皈敬 定慧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