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本于自然,是天地造化的产物。人的身体如干柴,而生命则如同火。没有火,干柴就不会燃烧;没有干柴,火则无法得以发出光焰。没有生命的身体必然无法站立,而身体正是借着生命呈现其活力。生命本来就是活的,它是阴气与阳气氤氲化醇的结果。身体本来就是死的,只不过,它凭借生命而显得像活的。生死相即,生死相依。
可是,文明遮蔽了人们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往往是好生而恶死,视生死为两途。文明最大的失误就在于它落实在生命之具(身体),而非生命本身。音乐可以美其耳,绘画可以美其目,烹饪可以美其口……文明是以物润身,然而也以物伤心。在物欲的刺激下,心灵逐渐被放逐,人距离生命的本真越来越远!
在文明的状态下,人始终无法洞彻死生的道理。当一个人的身体躺在那里,再也不会动的时候,我们称其为“死”,便忧虑恐惧。这时候的身体确实已经不能承载生命了,也无法“虚而灵”了。然而,身体本来就是死的,不管它倒下来,还是之前一直动着。既然它一直是死的,那又何必厌恶它的死呢?
在生与死之间,文明已经使人有很多的困惑与迷惘。特别是今天,当面对着日益严峻的人生之无意义问题时,我们是否需要对文明进行反思?是否需要从道家自然主义的态度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