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梦参老和尚用普贤十大愿念阿弥陀佛(3)

来源: 发表人: 2023-12-09 浏览量:1956

前头这些大愿完了,以下的就是第六大愿请转法轮。礼敬完了赞叹,赞叹诸佛的功德。诸佛在无量无边的世界教化利益一切众生,包括他行菩萨道的时候利益众生,我们虽然没有亲自参加,但是我们理解到。怎么理解的?普贤菩萨教授我们知道的。礼敬、赞叹、随喜,完了请转法轮,单提出来第六大愿请转法轮。前面说了赞佛功德,第二大愿称赞如来,称赞如来什么呢?一切诸佛所有利生的事业。例如说,我们举个例说释迦牟尼佛已经离开人间三千年了;有说两千五百几十年。三千年也好,两千五百几十年也好,总之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我们没看见了。是不是佛没在世呢?没有,释迦牟尼佛并没入涅槃。如果我们大家念过地藏经,释迦牟尼佛亲自跟地藏王菩萨说:我在娑婆世界不仅仅是以佛身度众生,什么身都现,国王、大臣,乃至于六道众生佛都示现。依着这个教义来说,佛没有入涅槃,不过身不是佛身了,示现同类身,他要度哪一类众生就现哪一身,我们就观想释迦牟尼佛并没入涅槃,还在世间教授我们。尽管我们现在没这个智慧,不能认识,但是我们思想上做这样观想。所以这个第八大愿就跟佛所学习,希望佛长久住世间,让佛常时说法。

第七大愿让佛长久住世间。因为释迦牟尼佛他的愿力,他是常住娑婆世界的,永远利益众生的。佛的身有三身,我们所知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释迦牟尼佛的报身是卢舍那佛,我们念梵网经时候千丈卢舍那佛是报身,没有入灭;佛的法身毗卢遮那,我们华严经所讲的毗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的化身,大化小化,既然是化不一定化佛身。佛并没有离开世间,那普贤大愿第七大愿请佛住世,就是说让佛现身住世,现佛身住世,请佛住世的时候,佛的佛身不入灭,这样请佛住世。这个愿力我个人这样修这样学,不要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想佛是一般的老比丘,乃至于示现到人间,哪位能帮助我消业障、种善根的、贮福田的,我们都把他当成佛看待,就当成释迦牟尼佛住世。万法由心生,你的心力注意到什么程度就想到什么程度,这样的请佛住世

请佛住世做什么?说法,第六大愿就是请转法轮,请佛说法。我们看一切众生,不论他是什么人,只要他能说法,我们都把他当成佛看待。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当中舍身就为求一个偈。这个请转法轮是请佛住世,请佛转法轮,这是普贤的行愿。不止在娑婆世界,普贤的行愿是遍法界的、尽虚空界的。一切众生,如果哪个世界没有佛,就请求佛现世间。为什么请佛住世。因为佛要住世了,众生就能得离苦。我们经常发愿,“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不是虚的,要我们诚心诚意的这样请。

除了请佛住世,请佛住世的目的就是请佛说法,这第六大愿跟第七大愿两个是连着的,愿佛长久住世。这个我们可以有另外一个想法,只要还有佛像、还有经书、还有僧人,就是三宝长住世。佛像是代表佛的。我们大家读地藏经知道,地藏王菩萨在婆罗门女的时候,她那也是佛入灭了,佛没住世间,她一求佛就现身(声)了。在我们这个国土,就是现代,有很多人,但是不是我们,因为我们没求那么诚,要诚诚恳恳的,哪一众生诚恳求,与佛愿相应了,佛就现身。请佛住世就是请佛转法轮,我们现在经典经书还在,经在,法在,就是佛在。曾经有个时期,在五0年到八0年,这三十几年大陆上找一本经都找不到了,你见不到了。没有了吗?经还在,我们福报消失了,业障现了,就没有了。这是我们亲见的,亲遇到了。我们对于法,对于请佛住世,这两大愿我们常时的发。在你请的时候至诚恳切的,佛会向你现身跟你说法,那就是佛住世转法轮。

佛虽然没住世,佛的法宝还在。我们每位道友,凡是佛弟子都可能见到佛书,就是经书。经书就是佛说的话,那是佛亲自说的话,把它记录下来,就教诫我们怎么样防治你的身口意。经上显现佛的身口意,佛是如何说,身上如何做,思想如何想。我们学佛就是学佛的身口意,说佛所说,想佛所想,做佛所做,这才叫真正常随佛学。虽然说现在是末法,但是经在,法还在,僧宝还在,依僧所教导的转佛的法轮,把佛所说的话教授给我们,我们能照着去做,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这叫常随佛学。佛如是做,佛虽然不在了,佛所说的法在,法就告诉我们,你心里应该如何想,口里应该如何说,身体该如何做。最起码的身不造杀盗淫,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起贪瞋痴,这就是常随佛学了。

这八大愿主要成分还是属于自修。第九大愿就不同了,恒顺众生,这个大愿非常难。我们每位道友都想想,众生不只是我们这些三宝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世间一切的造杀盗淫妄的、起贪瞋痴烦恼的这些个众生,我们怎么能随顺他、怎么能转他?这是普贤的行愿。但是我们念佛的法门,我们就一句阿弥陀佛随顺众生,增加他的福德。遇到造业的众生,例如你碰到钓鱼的、打鱼的杀生的众生,如果你过屠宰房,碰见杀生的众生,大多数的道友都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念了。光念不行,心里还得转化,让那个被杀的众生闻到佛号就得度了。于是我们恒顺众生的时候,你到那江边或者海边,碰见那些个打鱼的、钓鱼的,你让人家不钓?轻者,人家骂你;重者,会跟你吵嘴打架。你也没必要,你在这边念佛就好了。你还要默念,不要出声,出声人家也会跟你打架。因为你一念佛,他钓不上来了,他怪你了。所以很多行菩萨道的时候,要你恒顺众生,不是让众生随顺你。这一点我们很惭愧,我们都是对于善信的道友们,我们才能够度、才能互相学。佛和普贤菩萨让我们对那些个不信三宝的一切众生,都能随顺他、转化他,使他信三宝,这个非常难。以前很多道友问过我,杀人、放火、土匪、强盗,我们能随顺他吗?要不随顺他,那不是十大愿王了。恒顺他,就是要转化他,这叫示现同类摄。比如他是人,我也示现人;它是鱼,我就示现鱼来度它。我们在五台山,听到文殊师利菩萨化现一个猪,在山西晋中那一带,这个猪的名字叫勃荷。怎么知道它是文殊师利菩萨化现的呢?有一个出家老修行到山上来,我们说老修行就指修道者,修道的人。他要下山,另一个老者就请他:老师父,我有一封信你给我带上,这封信写给勃荷的,你就交给勃荷就好了。既没有地址,也没有说明。这个老和尚老修行带着信下了山了。这一天走这个农村,听到农村里边喊勃荷、勃荷。他大吃一惊,想看看谁是勃荷?就跟去了,一个养猪的养了好几头猪,那个猪的头头叫勃荷。这个养猪的主人一要杀哪头猪了,或者叫哪头猪做点事,就叫勃荷去叫。那勃荷就拿头去拱,就把那个被杀猪拱出来。这样这一天那主人又叫勃荷,这老修行一听到,这遇到勃荷了。他进去一看是个猪。他想管它是猪是人,他说:勃荷呀!我给你带封信,给你吧!那猪就站起来了,把那信就接到了,接到,猪就死了,站起来就走了。那信一给,那猪就走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化现猪,那群猪当中一定有有缘人,文殊菩萨去度那个猪,度他有缘人。我举这个例就是恒顺众生,恒顺众生的例子很多,这是普贤十大愿的最重要大愿。

我们念佛恒顺众生,我们念阿弥陀佛恒顺众生,随众生的业而转化众生的业,那就讲佛的功力了。所以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念阿弥陀佛恒顺众生。念阿弥陀佛的人,现在我们念阿弥陀佛让众生顺我,颠倒过来了。我们念阿弥陀佛,愿众生顺我,这是不对的,不合乎普贤菩萨十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随顺众生,不违背众生的意愿,但是可让他进入普贤行愿。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有这么大的功力吗?因为我们平常没有这样用心,所以文殊师利菩萨教授我们善用其心。在《大方广佛华严经 》,文殊菩萨教授我们初发心的时候,要行一切清净行,那叫净行品。净行品的当中,文殊师利菩萨就教授我们善用其心、恒顺众生。我把这两句话,文殊师利菩萨话跟普贤菩萨的话结合起来了,你随顺众生时候要善用其心。你得会用心,不是马马虎虎随顺众生的。众生造杀业,你随顺他、转变他的杀业,让他能够得度,这样恒顺众生。恒顺,不违背众生,不是勉强让众生做,随顺他,而是加持他,给他一种力量。完了把这个十大愿,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力,全部回向给众生。

所以我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这个三愿作为一组。怎么作为一组呢?礼佛,赞叹佛,供养佛,这是一组。忏悔业障,单作为一组。我们行的这些个善业、功德,我们要供养给众生。普贤行愿都是以众生为主的,供养众生。第四愿忏悔业障,代众生消业障。我们经常礼佛拜忏的时候,我们随时念念不忘众生,这就是普贤行愿。当无论你做点点滴滴的善业,一定想到给众生回向,也一定想到供养三宝,代众生消业障。十大愿要你善用,无穷无尽。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这三大愿作为一愿。佛住世才能说法,才能转妙法轮。佛不住世,虽然是我们看经书,那个加持力不如佛亲口所宣,你听到加持力要大一点。但是你没有这个善根,你出在无佛时代。但是你修观想,把无佛时代做成有佛时代,常时观想佛在现前,佛经常在你面前。事实也是,佛的法身常在你面前,佛的报身也常在你面前,佛的化身也常在你的面前。你的心,就是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心跟普贤的愿结合到一起,所以十大愿就是我们念佛的法门最高深的用处。念阿弥陀佛随顺众生,随顺众生让众生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育,随顺众生,转化众生。我们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想到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都能跟我一起念阿弥陀佛,都能转化众生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能让一切众生得闻佛法,消灭业障。完了最后的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力量,它的功力有好大呢?无量无边。回向的意思,回自向他。我是一个念阿弥陀佛的人,我把我念佛的功德向一切众生,回向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都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摄受,要这样回向。回自向他,就是把我自己的功德,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众生,让一切众生都能念佛。念佛是事,回事向理,理是我们的心,一切众生心,一切诸佛心,心心相应,三心一体,佛心、众生心加我们现前这一念心,这三心毫无差别。但一切众生在迷,诸佛在悟,那我们能够念阿弥陀佛,这是半迷半悟,完了把这个半迷半悟,把那一切迷的都转化统统向佛,都成了悟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