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学佛必修课程四种清净明诲之戒偷(2)

来源: 发表人: 2023-12-10 浏览量:224

云何贼人以下,是佛痛斥冒充弟子,形似出家,心不入道的人,假借僧服,以助其经营货利,贩卖如来,破坏佛教;或将佛法作人情,以套取他人的供养;或非法说法,法说非法,炫惑世人,却说是真正的佛法。对于真正出家修行,具足比丘戒,三衣一钵,不积蓄金钱的佛弟子,反被诽谤,视为小乘;而身披袈娑,经营货利,贩卖如来的贼人,却妄自称为大乘菩萨。由于以假乱真,令无量众生,真假莫辨,心生疑惑。或误信邪说,或起邪行,结果,此等贼人,弟子与师,都要堕落无间地狱。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决定心,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燃香一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道,是人于法,己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此是佛教比丘,舍身忏悔。佛灭度后,末法众生,障深智浅,如有出家二众,发大乘心,决定舍诸有为,欲想从耳根进修如幻三摩提者(即修习首楞严王大定的人)。能于如来圣像前,在自己身中,燃灯、烧指、或燃香一炷,以供养佛,必仗佛力加被,销除宿业。

无始宿债,是指众生自从无始时来,因贪心偷盗他人财物,所欠负积累的业债,揖别意即永辞,世间指三界,诸漏指见思二惑,凭此舍身忏悔的功德,即可酬还完毕无始业债,而能长期揖别有漏世间,永远脱离见思二惑,不再漏落三界受生。虽然一时末能明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但对佛果菩提之法,已经有了进取的决心;终有一天,成等正觉。若然不燃灯燃香,舍身供佛忏悔,则宿债未清,虽得无漏,还要受报;如紫金光比丘尼,已证圣果,仍为阿阇世王污辱,即使己成佛道,也要来人间酬其宿债。

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是佛引自己作证。据传记说:昔日舍卫国,毗兰邑,阿耆达王,请佛与五百比丘,到王宫结夏安居,接受三个月的供养。国王非常恭敬,每日亲自入厨,督促厨师设斋供佛及僧。至第七日,为魔所惑,在内宫耽恋五欲,竟然忘记供佛的事,宫人未奉王令,不敢擅自设供。当时有一马夫,减半马麦,供佛及僧,如是三月期满,解夏回精舍时,王始记起,立即设斋供佛,求哀忏悔。

阿难问佛因缘,佛言:过去毗婆尸佛,受王供养,佛僧食毕,为病比丘,取一份供,途经梵志山,梵志闻香心生妒忌,恶口骂言:“此秃头应食马麦,何与其甘馔”;当时梵志所教的五百童子,亦随其师口出恶言,唯独其中有二人说:此等大德,诚应受人天供养。当时的梵志,就是释尊的前身,五百童子,即今的五百阿罗汉,赞佛二人,是现在的舍利弗与目建连,弥勒菩萨,就是当时的病比丘。因宿世作此口业,今虽成佛,尚且不免受报,何况盗他人财物,或食众生身分,岂可幸免,不受报应。所以修行人,非舍身燃灯燃香,供佛忏悔,仰仗诸佛威神之力,销除宿业不可。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佛命阿难,转教末法众生,若想修习成佛的大定,应先断淫,次断杀,后断偷。因为淫能障定,杀伤慈悲,偷者负债,都是障道因缘,非断不可。无论古今诸佛,皆以断偷,作为公开教诫众生的清净而又明确的训导。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喻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佛以譬喻,说明偷盗的过失。若不断偷,以偷盗之心而修禅定的人,犹如有人用水灌入破漏的瓶中,欲想其满,纵然经过尘沙劫数这么长的时间,终不可得。'卮‘是承酒之器,漏喻偷心,水喻定慧,如不断偷,而入三摩地,欲得成就定慧,犹如用水灌入漏卮,欲求其满,縰经尘劫,终无平复。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作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释尊劝导修定的人,应舍弃贪嗔痴慢及名利之心。因为杀盗淫的行为,皆导源于人心的贪嗔痴,特别是贪心。由于贪利者夺利,所以社会上处处都有损人利己的人;由于贪财者谋财,所以社会上关于明抢暗偷,谋财害命的新闻时有所闻;由于贪名者盗名,故社会上常有沽名钓誉,自赞毁他的事情发生;由于贪色者劫色,故社会上充满非礼、强奸、轮奸种种罪恶行为;由于贪食者杀生食肉,盗取生物的性命,故社会杀风炽盛,杀家禽,杀走兽,杀海产,杀敌人,杀亲人,甚至杀害自己;使社会充满奸淫邪盗外,还要互相残杀。因此,佛教修行人,要舍贪。一个持戒清净的比丘,除了三衣一钵外,一分钱,一寸衣,亦不积蓄;即使次第行乞所得饮食,多余的亦应布施给饥饿众生,以断除贪心。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是教舍憍慢心,因为佛性平等,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应该恭敬礼拜,不可轻慢。

有人捶骂,同于称赞。是教舍嗔,虽然被人捶打怒骂,亦应视同赞叹,欢喜接受,不生嗔恨。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是教舍身,亦即舍痴。一般愚昧众生,于自身执为实我,于身外之物,执为属我所有,每为满足个人的占有欲而贪,贪不得就欺骗奸诈,强夺巧取,明抢暗偷,偷他人私有的财物,偷社团公有的物品,偷十方常住所有的僧物,如是穷年累月,多生多世,由偷心而欠负的业债,必须偿还,三界尚且不可出,何况佛道?因此佛教人舍弃贪嗔痴,断除我法二执,外财固然要舍,连自己身命的内财亦舍,视自己的'身体骨肉',与众生所共有,而能实行布施内外之财,广作佛事,心舍身亦舍,身不偷心亦不偷,方可成就不偷之心。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等四句,是教舍名,不了义说是佛权巧方便施设的小乘教,而诸佛教化众生之目的,是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皆共成佛道。犹如本经所显示的如来藏性圆三谛理,正是了义大教。欲修证此了义大教,当戒淫,戒杀,戒偷,还要断除贪嗔痴慢,使身心清净,成就无我大悲精神,舍巳济人,自利兼他;不应该以如来方便所说的不了义教,作为解释不实行大乘佛法的理由,以维护自己的过失,令初发心学佛的人,发生误解。不淫、不杀、不盗是身清净;不贪、不嗔、不痴、不慢,不求名利,不维护己短,是心清净;身心皆清净,必然得证圆通,故:‘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如我所说以下,是结成分辨邪正的原则。末法时期,若果有人如佛前面所说:修三摩地,先断淫,次断杀,后断偷,不欺世盗名,不曲解佛意,不文过饰非,才是真正的佛子,即等如是佛所说,否则,持相反的意见,唱相反的论调的,就是属于魔鬼的话,不可轻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