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之胜利”,取自弘一大师于抗日战争最黑暗时期、失败主义甚嚣尘上的1938年亲手书写的一幅题字。这幅题字是大师对中国人民抗战结果的预言,也表达了大师对祖国必胜的强烈信心。本剧选取弘一大师63年人生长河中的最后一曲动人乐章,剧中采摘了大师晚年生活的几朵浪花,汇成一代大师“无上清凉”的信仰之歌和生命绝唱。
在本剧情节中,弘一大师作为德高望重的佛教高僧,面对一位十五岁少年对他的误解和苛求,却不以为忤,欣然接受意见,进山闭关,钻研佛法,潜心著书。当日本侵略中国的战火烧来,日本军国主义者企图挟持他以图利用他在中、日佛教界的崇高威望,此时面对日寇海军高官的威逼利诱,他坚强如磐石,不惜以殉教相抗争。在弥留之际,他回顾自己的一生,苛评自己是“一事无成”、“一钱不值”的“二一老人”。他写下的“最后之胜利”几个大字,表达了他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对人生信仰的信念,在艰难时鼓舞了世人的斗志。大师涅槃,精神并未寂灭。剧情又张开想象的翅膀,充满浪漫主义地让大师的灵魂与青年李叔同在虚空神会交集并对话,借以探索大师奇特一生的灵肉历程,抒发了弘一大师的内心表白:“我已看到那最后之胜利……这个世界,我还会再来的……”。
这一台话剧风格独特,与济公戏完全不同。它深沉感人,庄严质朴而肃穆。演出中,观众席总是一片安静,剧终灯亮,许多人泪流满面。有人不禁会问,为什么在当前如此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选择排这样一台安静的话剧?游本昌说,济公和尚、弘一大师在形象和性格表现上截然不同,但他们有着很多共同点:首先他们都与杭州的名胜地虎跑有着不解之缘,而且俗家都姓李,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以不同形态示人的同是无我利他的得道高僧!扮演这样的角色,对他是一个莫大的挑战。
游本昌说,这次演出尤其要感谢佛教界的师友们,是他们支持了这样一部话剧。此次演出已经是话剧修改的第六版,希望大家多提意见,还将对剧本进行进一步完善。
据悉,该剧将由文化部带队赴台湾,出席第一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
猜你喜欢